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塞尚绘画中的痕迹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4276
张 起

  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本文分三部分对塞尚的绘画艺术进行探讨:(1)不离开感觉捕捉真实;(2)形式构成;(3)圣维克托山中的颤动晶体。

一、不离开感觉捕捉真实

纵观塞尚的一生,其艺术生涯在早期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浪漫主义时期,二为印象主义时期。无论是塞尚的早期绘画,还是后期他个人风格成熟时期,他的绘画都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这是他对真实、执着的追求过程,他坚持不离开感觉捕捉真实。

  以他的早期油画作品《盛宴》为例,在此作品中,画面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肌理厚度,画面色彩具有斑驳陆离的印象,古典主义绘画中阴暗的色调荡然无存,相反更多地呈现出印象派时期的明亮色彩,整体的画面没有见到他执着于对细节的刻画,而是力求寻找视觉真实,在整体光色上保留一种统一的存在的痕迹,人物在整体氛围中以一种存在而显现。

  在他的早期水彩作品中,也有一种空气感,即使他当时整体的绘画相较于晚期的作品画面更加充实。在Still Life:Flowers and fruit这幅水彩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画面中花的存在就是一种虚无感很强的痕迹,作为画面主体已经没有花的具体形象,而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以花的感觉而存在。

  在印象主义时期,他的老师毕沙罗建议他到户外写生,感受自然的魅力。于是他跟随毕沙罗的脚步,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一切色彩,在自然界中感受光所带来的丰富的颜色变化,这使他对印象派的色彩与光线的理论了然于胸,他开始意识到艺术还是要回归到自然中才能有更多可能。但随着他的认知不断加深,他意识到当时的印象派艺术家都只是把艺术表达的侧重点放置于炫彩夺目的颜色变化中,而忽视了物体所固有的“形”,他们把物体固有的、轮廓的形单纯地用颜色变化来替代,这只是印象派对于事物外表变化的一种瞬时性感觉上的经验,这种经验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或者说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这种手法使物体本身的重量感以及结构的严谨性荡然无存,而更追求的是,“把印象派的绘画变得坚实且持久,就像博物馆里的艺术一样”。他不满足于印象派只追求光带来的转瞬即逝的感受,这些在他看来只是表象,失去了绘画该有的深度,他要在绘画中追求一种视觉的真实。所以在艺术创作中,正如他那些早期的水彩画,他也抛弃了印象派的小笔触,改为用一种坚实的色块,通过色彩以及形体追求结构的真实。在他围绕古典主义构图所作的绘画如《现代奥林匹亚》这幅作品中,塞尚显然是在致敬马奈,但是他的方式与马奈并不相同。在他的画面中有了自己的思想,并在整体的、强烈的、确定的笔触中呈现整个画面的律动之美,此时的画面呈现完全不同于古典绘画,而更具有一种存在其中的虚无痕迹之感。

  此后,他在古典大师普桑处寻找到此前他发现印象派所缺失的那种严谨的、坚固的建构形式,但他也不仅仅满足于此,很快他意识到,“不离开感觉捕捉真实”才是他所要的,他要“面对自然活化普桑”。这样的经历,才有了他画面中形体叠合和色彩并置的笔触,并借助几何形式寻找画面中的内在组织语言,对于物体的体块以及造型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追求,这是他不离开感觉寻找真实的体现。塞尚对于画面有着如此严谨的要求,才有了他最后极为完满的结构的画面。此时他的绘画已经趋于成熟,以《普罗旺斯的农舍》(如图1)为例。在这幅作品中,画面上充满了由小色块构成的丰富的层次,但当你想接近这一切时,会发现他们浑然一体,处于一个混沌的虚空之中,却又坚实地存在,画面中任何一处都像是在运动中,但又具有完美的结构,画面中的细节好像在不断逃离,但真实性又在逐步显现。弗莱把塞尚追求实物的独特细节的创作,描述为:“他们被还原为纯粹的空间和体量元素。”①罗杰-弗莱:《塞上及其画风的发展》,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129页。

  

  图1 《普罗旺斯的农舍》 塞尚/作

  在对画面完满的追求上,塞尚晚期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打破单个对象统一性的倾向,并且他也一直在追求不脱离感觉来寻找真实,这其实在梅洛庞蒂看来是一种“二律背反”——“追求真实,又禁止达到真实的手段”②梅洛-庞蒂:《眼与心》,刘韵涵,译,商务印书馆,2007。。在他的画面中,他更加注重直接面对自然时最直接、最原初的感受,他把一切先验进行“悬置”,他认为:“一种有组织能力的心灵是感性最有价值的共同工作者。”③司徒立:《终结与开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62页。并且在他的绘画晚期,他围绕家乡圣维克托山创作了大量的素描草图、油画及水彩,虽然数量巨大但没有重复的构成。我们以他的素描水彩举例说明。在塞尚的水彩作品画面中,基于水彩的特性,画面中夹杂着大量的留白处理,也正由于画面中大量的空白,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塞尚对于建构真实世界的痕迹,这里不是单一的形式构成,而是整个自然中树木、石块或者其他物体不断组合、拆解再组合的运动中的构成。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不断地反复,逐步认知的过程,也是塞尚在他的绘画中想要不断接近“事物本质”追求的体现。

  在塞尚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想要获得一个真实世界,所以不离开感觉捕捉真实是他一直的追求。

二、形式构成

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固然有其独到之处,更有甚者在美术史上以他作为艺术的分水岭。由此可见,塞尚的绘画完全打破了绘画的传统。在所有这些成就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独到的画面形式构成。

  在塞尚的形式构成中,他的绘画主题及内容已经完全存在于形式之中。塞尚曾经说过:“视觉形式是现代艺术表现对象,画的形式蕴含着普遍主体,寻找新的视觉形式成为现代派画家的使命。”④司徒立、金观涛:《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第38页。

  他一直提倡“在自然中活化普桑”的理念,他追求的是不脱离感觉来寻找真实,并且在绘画中贴近事物,他用自己的形式构成给出了最佳答案。在离开印象主义之后,塞尚在直面自然时,最早借助的是几何形式的关联性,从而转化到自己的画面中,这成为他早期的一种形式建构,由此获得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牢固的联系。在这一阶段,塞尚围绕静物展开大量的绘画探索。

  直至绘画愈发成熟,他的绘画依旧是以静物为主要描绘对象。虽然结构的稳固仍是他的主要思索,但在画面中的几何式构建开始被一种互相交织的内在秩序所打破,这种内在性的组织语言成为一种归纳性的感性。

  而在塞尚晚期的绘画中,塞尚对于原本混沌与遮蔽的世界的认知从一个点展开,通过反复的比较,笔触在画面上不断地叠加、覆盖,此时他所追求的几何形的秩序以及画面中坚实的色彩建构开始被一种“废墟”画的表象所打破,在他的画面中完全展现出一种万事万物的内在秩序,此时画面的氛围也变得愈发轻松,并随着画面的丰富不断发生改变,这是一种持续运动的过程,具有空气的流动感。这样一个内在的形式构成,也正是他区别于其他画家最重要的一点,例如普桑,也都是在预先构建好的构图上进行绘画,在他们看来通过先验构成的画面才能够被把握。前人的这些理念,在塞尚看来绘画失去了其该有的真实性,因为自然永远是在一个运动场中的,本就是一个不断隐显的过程,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献给”这个不断运动的自然,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

  在塞尚的形式构成中,色彩的形式构成也是他绘画语言的独到之处。他要“把色彩解放出来,使色彩获得任其自身理由的纯粹应用”①司徒立:《终结与开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在塞尚的这三个阶段中,均以静物或者风景作为其描绘主体。以图2为例,即使画面的几何构成逐步减弱,但是画面的色彩构成几乎保持着一致性。塞尚说过,画色彩的同时也是画素描,色彩越协调,素描关系就越准确。他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小色块,镶嵌在画面之中,色彩的反复叠压产生一种稳定的晶体感,最终几何形的建筑形式隐藏于画面的内在秩序中,由此塞尚的绘画也由一种“形式构成”变为一种“境域构成”②司徒立:《终结于开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19页。。

  

  图2 《圣维克托山》 塞尚/作

三、圣维克托山中的颤动晶体

在塞尚的绘画中,最具“废墟”式的表象绘画,无疑是他晚期回到家乡圣维克托山创作的一系列绘画,在这些画面中,上文所说的形式构成的内在结构秩序,犹如在运动中颤动的晶体一般具有永恒的光辉。

  塞尚围绕圣维克托山创作的一系列绘画,数量众多,并且内在的构成都完全不同。在他的《圣维克托山》(如图3、图4)的画面中,尽管最直观的感受是画面中的树木、石块、建筑物以及山体都有一种破碎之感,画面上的色块跳跃嬉戏,物象破碎模糊,犹如一曲混乱的乐章,但内在结构又异常坚硬。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画面中叠加并置,形成了一种不断流变的运动、未凝结的色彩构成。整座山和整个画面依旧如同是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一般坚实厚重,在画面上充斥着变幻莫测的笔触,无论是远处的山体还是近处的细小岩体,他们的边缘线是破碎且不连贯的,但实则是一种不断反复推敲后的严谨的结构体现。

  

  图3 《圣维克托山》 塞尚/作

  

  图4 《圣维克托山》 塞尚/作

  通过欣赏《圣维克多山》这一系列作品发现,塞尚舍弃了对具体对象的绘制,将其极致凝练,通过笔触的反复叠加,构建出一个坚不可摧的、坚固的画面结构,一种自然在不断流变、不断遮蔽和显现反复发生的真实。这些反复叠加的色块、笔触,看似是一种由轻微的运动、稀碎的图案营造出的类似废墟的表象,实则是一种遮蔽与澄明的同时在场,是他在接近事物本身时的一种反复纠正的过程,也是他在与自然交流时最原初的感受。

  在他的这些画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直面自然时,想把自己零碎的感觉变为一种永恒的、坚实的对象。即使画面中的树木、石块和山体已经丧失了其单一的外轮廓线,但依旧坚实且永恒,这正体现出一种反复、质疑的过程,他想让物体不再受到单一存在的局限,去寻找他们之间的一种内在运动感。这也是具象表现绘画所说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这也完成了他所选择的绘画面貌,“在自然面前实现感觉”③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第3页。。最终他的画面虽然表现类似“废墟”,实则犹如一个个颤动的晶体,具有永恒的光辉。这种内在的力量,是绘画的真实性、存在性的体现,同时也铸就了火山喷发式的辉煌。

四、结语

艺术的发展,自摄影技术诞生以后,逐渐被“图像”这一形式占据主角。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艺术越来越多地从架上绘画为中心转移到观念至上,并且“绘画已死”的观点占据了主流艺术思想的一席之地,绘画已经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浅薄,丧失了其深度。本文围绕塞尚绘画中的痕迹的议题,并通过其画面中破碎的废墟的表象,探讨绘画中的真实,并借“废墟”这一表现背后所具有的反思性,来获得一种大破大立之后的力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