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译本鉴赏比对——以李文俊和颜林海两译本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779
高 扬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A Rose for Emily)是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两届普利策小说奖的双料得主威廉·福克纳最经典、最具代表性也最惊悚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创作于1930 年,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rson)小姐这位南方杰弗森小镇 (Jefferson)上贵族淑女的悲剧故事。全文以第三者的身份讲述了爱米丽这个高贵典雅的贵族女子人前显贵,居住在曾经豪华的房子里,拥有自己的仆人,成为小镇男青年们倾慕的丰碑式人物。但伴随南方贵族遗留的父权主义思想加之父亲的执拗傲慢导致爱米丽年过三十仍孑然一身。父亲死后,爱米丽遇到了充满活力的北方佬荷默·伯隆(Homer Barron)并倾心于他,当她不顾世俗眼光决定向心上人托付终身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男人的心早已不在其身上。过往的种种扭曲了爱米丽的人格,她购买砒霜谋杀了男友,并自此不再踏出房门半步,与尸体同床共枕直到离世。而这个秘密直到故事的最后才被小镇上的居民们发现。

  整个故事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推进,表现出福克纳意识流文学思想的高超技艺,也让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紧扣、高潮迭起、疑相丛生。而爱米丽执拗顽固地按照父亲的方式活在过去,始终坚守着南方贵族的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习俗,成为杰斐森小镇上唯一一座南方贵族的“纪念碑”,成为旧南方最后一份精神的象征以及传统的化身[1]。20世纪 80 年代左右,我国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最早开始翻译福克纳的作品,之后几十年,福克纳作品中的悬疑表现手法与以此映射的深层含义也吸引了众多中国学者及译作家进行翻译,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颜林海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两位大家的译本各有千秋,又各自存在一些理解和排篇上的问题。本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主要对比鉴赏李文俊及颜林海中译本在四字格词汇及排比词汇的选择及语法结构置换方式上的可取之处以及在时间顺序及对原文内容增译、减译、漏译上的需鉴之处。

一、四字排比词汇的妙用,句式语法结构的巧置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中西文化历史背景相异,译者要完全依靠文字来理解原作者意图无异于管中窥豹。福克纳的作品内涵深远,掺杂其本身对于美国内战的思考及对南方的复杂情感,遂需要译者完整了解原作者及原作的背景。在这一点上,李译和颜译的整体译本均可表现原作者的这个情感风格特征。不过在细节处理上,尤其在词汇及句法方面,两位先生有不同的选择,也体现出二者相异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例1:Now she too would know the old thrill and the old despair of a penny more or less[2].

  李译:此时此刻,她也会体会到自古以来,多一便士与少一便士,会对人的心理状态造成多么不同影响了吧[3]。

  颜译:如今她也该体会到多一分钱则喜,少一分钱则愁的那种人之常情了[4]。

  此处原文用了两组反义词排比来表现相互间的对应,颜译同样选用了一个归化的排比结构将两个事物的因果在同一个中文表达中贴切地展现出来,并将两个名词前的定语“old”做名词化处理,翻译成“常情”,将“penny”归化为“分”,便于读者将自己代入主人公的生活中。而李译将两个反义词减译,意译为“人的心理状态”,内容缺失不说,也没有达到颜译的丰满、灵活、有力。

  例 2:Received in reply a note on paper of an archaic shape,in a thin,flowing calligraphy in faded ink, to the effect that she no longer went out at all.

  李译:这之后他收到了一张便条,那张纸倒是古色古香,字迹小小的,书法娟秀古雅,墨水已经有些陈旧,信里表示她已经完全不再外出了。

  颜译:镇长得到的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字是写在一张古香古色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纤细,墨迹已干,大意是说,她根本不再外出。

  此处为全文第一个福克纳埋下伏笔的地方,就是对爱米丽小姐免税的描述引出她许久不出门的近况,引发读者思考其原因。读完全文方才知晓这个时候爱米丽小姐已经不出门很久了,因此纸是从前的样式,墨水是快要干了的墨。李译本妙用叠字及增译四字结构,虽与原文有所偏差,但迅速地描写出年老的爱米丽小姐常年在不见光的屋子里待着的那种羸弱感以及物品的陈旧感。而颜译此处平铺直叙,在翻译墨水时还将其错译为墨迹已干,显然未结合文章整体去理解,造成与原文伏笔意思不符,便进一步使读者产生误解。

  例 3:It smelled of dust and disuse—a close, dank smell.

  李译:这里尘土味更重,活人的气味也更加淡了。

  颜译:屋子里发出一股尘封的气味,阴冷潮湿,密不透气,这里长久没有人住了。

  原文用了两个名词和两个形容词来形容屋子的情况。对比李译本和颜译本, 颜译将形容词转化成两个四字结构,并用了两个短句来传达两个名词带来的观感,就好像这股湿气透过纸张扑面而来。相比之下,李译本此处较为平铺直叙,更是减译了形容词部分的内容,给读者的实际感觉也就稍显逊色,没有了颜译所营造的身临其境之感。

  例 4:It was a big,squarish frame house that had once been white,decorated with cupolas and spires and scrolled balconies in the heavily lightsome style of the seventies,set on what had once been our most select street.

  李译:那是一幢面积不小方方正正的木框架房屋,原来是刷成白色的,装饰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曾风行一时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栏杆的阳台,屋子坐落在曾是小镇最有派头的一条街上。

  颜译:那是一幢曾经漆成白色的方形大木屋,圆圆的顶阁,尖尖的塔顶,涡形花纹的阳台,尽显出浓浓的七十年代轻松愉快的风格。房屋所在的街道曾经是全镇最为繁华之地。

  例4中,李译本遵从英文原文的句法顺序,将定语从句译在主句之后,过去分词“set”后置定语亦生硬地尾随,令读者阅读后有脱节之感,不甚流畅。而原文中“the heavily lightsome style”被直接省去,增译为“风行一时”,也未生动展现出福克纳妙用矛盾修辞来描写整个故事发生的主舞台的风格特点。而颜译本重新调整语法结构将定语从句放到句首,按照中文习惯将修饰语以叠字方式及排比结构放置在重塑的主句之后,将后置定语另立成句,阅读起来亦是朗朗上口,合辙押韵,条理明晰。

  例5:So she vanquished them,horse and foot...

  李译:就这样她连人带马地战胜了他们。

  颜译:就这样,爱米丽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收拾了。

  原文用名词作状语,英文句法结构将此并列状语放在主句之后。李译本对此句法结构进行了小小的转化,把状语部分用四字结构放在动词之前,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爱米丽小姐性格上的清高与执拗,相较颜译增强了节奏感。

  综上分析可知,两位译者在对不同的词汇及句法结构进行拆分转化的时候各有选择,也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的深远影响。译者的译本能否引导译入语读者产生跟源语读者同样的情绪与共感,深深地受到译者态度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态度、文字功底、文化底蕴也很大程度决定了译文的质量。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全局地、审慎地进行选择和谋划,因为就像黄国文学者提出的“无论作者或发话人是有意地还是无意地使用某种形式,他所作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选择所带来的效果,选择本身就是意义”[5]。

二、增译、减译、漏译、错译的不妥

福克纳在该小说中自如地运用倒叙、预叙以及穿插叙事,闪回跳跃,使得文本时间交错倒置[6]。轮回的时间,随时随地登场的人物,错综复杂的事件交叉回转,无疑给小说的翻译增加了难度,而李译和颜译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在人物称谓及时间顺序翻译上的错译;在细节内容上的漏译及过于主观的增译。

  例 6:...dating from that day in 1894 when Colonel Sartoris,the mayor—he who fathered the edict that no Negro woman should appear on the streets without an apron—remitted her taxes...

  李译:打从1984年沙多里斯上校当上镇长那时候起,也就是他下令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那一天——他首先提出,必须豁免爱米丽小姐应缴的一切税款。

  颜译:这种义务是从一八九四年开始的,当时的镇长萨特里斯上校——还颁布了一道命令: 严禁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上街——豁免了她的各种税款。

  例6中,李译本有一个时间上的错译,结合全文可知,这里免除爱米丽小姐税款的一天是指上校当上镇长的那天,后面的定语从句只是在补充说明镇长上任后颁布的法令,跟这一天实则没有关系。而李译直接把这一天当成他下令黑人妇女不得上街的那一天,实属译者的理解偏差给读者带来的误解。颜译本在这一问题上很好地用“当时的”来补充说明,使意思明晰。

  例7:So she had blood-kin under her roof again and we sat back to watch developments.

  李译:于是爱米丽小姐的家里又有她的近亲来访了,我们便稳坐家中,静观事情下一步会往何方发展。

  颜译:于是,她家直系亲属又来了一趟,我们呢,回家坐等事态的发展。

  总览全文可知,爱米丽的父亲早年间因为遗产问题已经不与亲戚走动了,连他去世都没有亲戚参加葬礼,所以此处应是亲戚尤其是这两姐妹第一次来。而这里的“again”应是指在爱米丽的屋子里在她父亲去世之后再次出现了亲人的身影,爱米丽不再孑然一身。这里实际上就是福克纳时空交错叙事时给译者布下的“陷阱”。颜译本的“又来了一趟”,显然是混淆了故事的时序。虽然全文中姐妹俩一共来了两趟,但是第二趟是在爱米丽辞世的时候,这里显然是不能用“又来了一趟”进行转述。翻译意识流作品时,译者需要在自己脑海中建立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才能将原文内容准确地转述。李译“又有她的近亲来访”则无误地传达了这一内涵。

  例 8:“But we have. We are the city authorities, Miss Emily. Didn’t you get a notice from the sheriff, signed by him?”

  李译:“可是我们查过了呀。我们是镇政府当局派来的,爱米丽小姐。难道你没有收到镇长亲笔签署的通知吗?”

  颜译:“可我们查过了。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镇政府当局的。难道你没有收到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从上下文应能看到,此处的“sheriff”就是之前寄信要求爱米丽小姐接受拜访的新一代镇长,颜译为“司法长官”不免让读者困惑,以为是出现的新角色,期盼在后文会有关于这个新人物“司法长官”的详细解释,之后发现后文再无阐述不免产生混乱。而李译顺应前面的翻译一以贯之,避免让读者产生理解歧义。

  例 9:But garages and cotton gins had encroached and obliterated even the august names of that neighborhood.

  李译:可是现如今,汽车库与轧棉籽机把最显赫的人家都挤了出去。

  颜译:但这里早已被附近的汽修厂和轧棉机侵占了,就连那些庄严的名字也被吞噬得一干二净。

  从原文看到福克纳连用了两个动词强调该街道现今的惨败光景,李译直接减译为一个动词“挤了出去”,这并不能凸显出对于南方溃败后落魄街景的描写;而颜译将整个句子拆分成两个分句,各自用了“侵占”和“吞噬”,将景象完美呈现;但关于“the august names”,颜译将其直译为“庄严的名字”实为不妥,颇令读者费解,读起来也是生硬难啃。从上下文可知,这里的“names”应是指那些原来住在这条街上的爱米丽小姐的邻居们,而且因为大背景是在南方的小镇便可联系到那些没落的南方贵族家庭,所以李译的归化译法“最显赫的人家”可以帮助不甚了解美国南方历史的读者快速理解原作的意图。

  例 10:Talking of Miss Emily as if she had been a contemporary of theirs,believing that they had danced with her and courted her perhaps...

  李译:仿佛她跟自己是同一辈人似的,跟她跳过舞,说不定还向她求过爱……

  颜译:仿佛她就是他们同时代的人,还说,跟她逃过舞,兴许还向她求过婚呢……

  此处颜译本把“court”译为“向她求过婚”。首先“court”一词本身并无求婚之意;其次由前文可知,爱米丽的父亲赶走了所有登门拜访的小伙子, 所以“求过婚”是不可能发生的,与前文原作者的表述实为矛盾,而李译本的“向她求过爱”非常贴合原文的表达及前后文的意指。

  综上可知,译者对于原文整体风格、内容和故事发生顺序的把握会极大地影响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而译者自己的译事方式或多或少会影响原文的传达,凸显译者主体性对原作、翻译及读者的深刻影响。

三、结语

毛荣贵曾指出“语言心理学家认为,翻译的实质是信息解码的过程,翻译的质量标准除了语言功底外,还取决于译者的技巧和经验”[7]。由此来看《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李译和颜译两个中译本,因译者风格、技巧和经验不同,译本也在总体遵照原作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词汇和排篇各有所长,都善用归化的方式,妙用四字词汇和排比,灵活使用句法结构使译文生动易读;同时却都在若干细节信息处理上有些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两位译者受时代、社会以及自身的影响,没有彻底考究原作的细枝末节,没有充分了解爱米丽整个悲剧事件发生的时序、出场人物、原作内容及深意,而产生了与原文偏差甚至相悖的译语。借此,希望译者以两译本为鉴,在翻译作品时,务必充分了解原作者及作品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充分感受原作所传达的意境和风格,使得所用的翻译技巧顺应原作的全貌,切合作品主题,升华其内涵,并提升译本的语言美学特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