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儒林外史》回目辨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466
张 健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也是典型的章回小说。由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其回目在思想内容、结构特征以及修辞的运用、语体色彩的选择、对作者观察视角的反映方面都显出其独特性。

一、思想内容

总体来说,一部《儒林外史》就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整部书从头到尾都在关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为了揭示文人的遭际,吴敬梓把目光集中在大部分士人都热衷的“功名富贵”上。

(一)人物类型

从回目中的人物组合状况可以看出,全书以知识分子为中心而牵涉到多阶层、多类型人物。如果根据吴敬梓对这些人所持的态度,我们可将其分为三类。

  1.不可救药型

  包括被科举束缚,受理学毒害的士人,以周进、范进、匡超人为代表。他们一生都耗在科举上,以致头脑中除了文章什么都没有,即便是在举业上,也会出现像范进一样不知苏轼为何人的大笑话。还有徒有虚名、装腔作势的侠客,张铁臂自导自演的“人头会”真让人捧腹大笑。还有张敬斋、严监生之流以及响马赵大等土匪流氓。作家对这类人物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他们是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是闭闷在大环境里的怪胎。这些人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闪着理想光芒的真儒而已。吴敬梓对他们的塑造暗示了吴敬梓对旧社会的愤恨和厌恶。

  2.最受关注型

  主要是指有理想、有进取心的士人,这类人物就是所谓的真儒。他们有真才实学,有生活目标,但他们大多数在生活中碰壁。社会的染缸让他们手足无措,最后只能在郁闷中损陨年华。书中虞育德是真儒中第一人,吴敬梓在回目中直接称其为“真儒”,可见对其的偏爱。而书中真儒对先贤们的仰慕其实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文人命运的悲叹。虞华轩是真儒,经史子集,礼乐农兵,无不精通。他痛恨五河县的势利风气,但又与书中其他正面人物的木讷不同,他精于世故。他精心设局捉弄成老爹就是他向虚伪世俗的挑战。而隐藏在这背后的却是吴敬梓对世俗的鞭挞。其他真儒还有庄绍光、王冕等。这些人在作品中被安排为失意表明作者并不认为他们能承载自己的理想。

  3.理想型

  主要包括市井小民和普通百姓,身处市井但不市侩,普通却不平庸,所以这类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以第五十五回中“四客”——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为代表。

  从以上这三类人物出场的顺序,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探索的心迹。王冕之所以能“不愁衣食”地避居山野,是因为他可以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初步显示出脱离“读书—做官”的士人生存道路。而虞育德在功名上小有成就,但他们不满现实生存状态“在教儿子读书的同时教他学个医,可以糊口”,这实在是作家对士人命运的又一次探索。而第五十五回中“四客”的出场表明作者对自己的探索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都是市井中人,但身上不乏士人元素。他们有自己喜爱的和擅长的技艺——琴、棋、书、画。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在经济上独立,进而保持人格上的独立,这是他们与前面出现的读书人的不同之处,也是吴敬梓的新认识。从回目中人物的出场顺序,再结合内容,可以发现作者对士人命运的关注是本书的主轴之一。

(二)故事类型

1.与亲情有关

  这类故事着重塑造孝子形象。如第一回中的王冕,在秦家放牛,“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给母亲”。第十六回的匡超人,刚从外地回来,放下行李,整整衣服,就给娘作揖磕头,等菜烂了,和饭一起拿到父亲面前,扶坐起来。晚上在太公脚头睡,尽力服侍太公出恭,这都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在匡超人身上的体现。

  2.与友情有关

  这类故事重点表现朋友间的真情挚谊。书中马二先生对匡超人真挚关怀,教其习文以应举,并对其谆谆告诫;凤四老爹替人打抱不平,出手替陈正公讨债等都是这类故事的代表。

  3.与科举仕途有关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类故事为中心的,只是不同的士人对待举业的态度及他们的结局不同。如第一回中的王冕,他不求官爵,亦不结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为避见官吏,远遁他乡,最后为避朝廷征聘,竟连夜逃进会稽山。还有周进、范进,在科场打拼了大半辈子,最终登第,但已是油尽灯枯。再有就是虞育德一类,小有所成,但仕途并不如意。而“四客”最有雅志,却避而不仕,则又是一番天地。

(三)地点类型

从回目中出现的地点名称,结合小说中涉及的地点,可以发现《儒林外史》中故事的发生地是丰富的,有乡村山野,如王冕之事、郭孝子西行寻亲深山遇虎、甘露僧远行觅郭孝子等。也有发生在城镇的,如第十一回,蘧公孙入赘鲁府之事就发生在宦绅之家。季苇萧在扬州入赘,第三十七回祭祀泰伯祠是在南京。还有一类是发生在风景名胜区。如第三十回莫愁湖大会,这莫愁湖亭外“一转都是湖水围绕,微微有点熏风……亭间戏子往来,个个形容袅娜,真是好景致”。还有第四十一回沈琼枝开精工顾绣店就是在秦淮河畔的利涉桥。这众多的故事发生地大大地拓展了小说的空间,也表明作者视野的开阔和生活阅历的丰富。

  在文章中作者还把他的目光投向了以妓院为代表的社会灰色地带。正因如此,小说才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总之,《儒林外史》回目中透漏的信息是以功名富贵为切入口去关注士人,并把他们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

二、结构层面

一般来说,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整部小说的纲领,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回目之间前后呼应,其自身也体现出整体性特征,所以把握回目的结构有利于我们把握整部作品的结构。

  《儒林外史》流传下来的最早刻本是清嘉庆八年(1803年)卧贤草堂刻本,以后诸本都是这种刻本的外枝。卧贤草堂刻本共五十六回。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是第一部分,它借名流王冕之事笼括全书。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1.主角王冕为读书人,暗示吴敬梓主要把目光集中在知识分子身上。

  2.通过王冕避官、避征暗示吴敬梓对功名富贵的看法。

  3.通过回目中“大义”“名流”等词语发现吴敬梓对王冕这类人物的赞赏态度。

  第五十六回俗称“幽榜”,可做第三部分。卧贤草堂刻本回评中说:“一上谕,一奏疏,一祭文,三篇鼎恃,以往全大书。缀以词句,如太史公序。”实际上指出这一回是全书的总结,结构上照应全篇。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为第二部分,是主体。本部分分为三小层,第一层为第二回到第三十回,重点关注被科举毒害的士人;第二层为第三十一回到第四十六回,前一层中不可救药型人物虽仍存在,但重点侧重于正面人物的理想及其破灭过程;第三层为第四十七回到第五十五回,第二层中的正面人物已成过去,但他们的影响还在,第一层出现的被否定的人物依然四处活动,但更加不堪。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不是以一个或两个主要人物为中心,让他们带领读者去领略生活的每个角落。而是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及现实生活的发展为轨迹,直接引导读者在小说中去观察社会。如果说吴敬梓是技艺高明的围棋手,那么书中人物都是他手中的棋子。其特殊的地方是吴敬梓一人同时掌握着黑子(被否定的人物)和白子(被肯定的人物),通过自设棋局来表明自己的认识。天谬生在《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中论《儒林外史》的结构时说:“其出于太史公诸传。”这是对《儒林外史》结构的准确把握。

  结合内容考察,《儒林外史》在个别情节安排上以及体例上有前后矛盾的地方。如第二十五回里写鲍廷玺十八岁上死了亲生父亲,但过了一些时候又向知府说道:“小的今年十七岁了。”又如第四十一回中王义安这个人物出现得有点突兀。在这一回最后小说写道:“那汉子带着两个妇人过了头道闸,一直到丰家巷来。迎着王义安,叫道:‘细姑娘同顺姑娘来了,李老四也亲自送来了。南京水西门生意如何?’”考察小说内容,可以发现王义安在前面章节中并未出现。而小说其他地方新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出场前都被别人提到过,以提前给读者心理准备。例如杜少卿在第三十一回出场前是通过其兄杜慎卿之口道出:“……后来一位大老爷做江西赣州府知府,这是我的伯父。赣州府的儿子是我的第二十五个兄弟。他名叫做仪,号叫做少卿,只小得我两岁,也是一个秀才……”即便是次要人物出场也有铺垫。如第三十一回杜少卿的仆人王胡子的出场是这样安排的:“正说着,家人王胡子手里拿着一个红手本,站在窗子外不敢进来……”通过前面杜少卿的出场,在具体语境中就这一句,读者即能知道王胡子的身份,前后衔接自然。

三、语言层面

《儒林外史》完成于清朝前期。这一时期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安定下来,经济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规模有了进一步壮大。为了符合他们的审美品位,文学语言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在语言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儒林外史》自不例外。下面从《儒林外史》回目的修辞及语体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修辞

1.对偶

  回目中大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1)从字数上看,主要有七字句和八字句。

  如: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2)从对偶类型上看,有工对和宽对。

  工对,如: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三十七回 祭先贤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宽对,如: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2.对比

  如: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对比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有对人物的正面行为的肯定,如第九回在对比中体现对娄氏兄弟行为的肯定,以及对刘守备恶霸行为的否定。第二十七回中对王太太行为的讽刺,对倪廷珠兄弟情谊的赞赏。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现实讽刺力度,吸收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回目特点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句式特征。

(二)语体特征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儒林外史》中的语体属于典型的文学语体,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委婉性等特征。如小说第一回就用一首词开头: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首词实际上点明了全书的主旨。上阕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下阕感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在这里花费太多精力只会耽误人生好韶光,与全书以功名富贵为着眼点来切入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相切合。这就是文学语言,不直书其事、直发其论,而是通过抒情暗示性话语来传情达意。

  具体到小说回目,作者没有用明确的词语表明自己的好、恶、喜、怒,而是以人物为主轴编制回目结构,只是在描述事件的词语中隐藏自己的认识。如第一回回目中作者没有说出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但是通过“大义”“名流”两个词语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作者在向读者暗示什么,既称“名流”,则其仰慕之情已可见。还有第三回的“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三十回的“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等。

  其次,回目的拟定吸收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句式特征。只不过有的是七字,有的是八字而已。讲究对称、对偶,追求整齐。如第五十一回的“少妇骗人折风月,壮士高兴试官刑”,第五十三回的“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虽然不讲究押韵及格律,但每条回目读起来却是朗朗上口。当然,这与吴敬梓本人深厚的古诗词及古文功底有关。他写过赋,如《移家赋》;有古体诗,如《丙辰除夕述怀》;还有词,如《减字木兰花》(庚戊除夕客中)以及《文木山房集外编》中的大量诗作。

  再次,清初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其审美趣味及话语特征必定对当时的文学产生巨大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语言的口语化倾向。这种倾向在更早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中都有表现。当然这也受到文学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

  具体到《儒林外史》的回目,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词汇。如“吃官司”“冒姓打船家”“牛浦郎”“说科场”“高谈龙虎榜”“冒占凤凰池”,还有“少妇”“比武艺”“诗人被打”等等。这些口语化词汇的运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尤其是与文化水平一般的市民阶层的距离。

(三)从关键词的运用看作者的情感态度

古语云:“诗言志。”是说诗歌能够起到表情达意、抒发个人情志的作用。实际上这一点也体现在具体词语的运用上。就如“春秋笔法”一样,可以一字寓褒贬。至于《儒林外史》的回目,由于组成回目的句子短小精悍,作者的情感表达都包含在关键词中。总的来看,回目中的关键词反映了作者对书中人物持有以下几种心态。

  1.仰慕

  这主要体现在对那些真儒的描写上。如:

  第 一 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日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贤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其中“名流”“豪举”“真儒”“名贤”“孝子”等词都体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崇敬之情。

  2.嘲讽

  如: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其中,“行凶”“闹”“疾终正寝”“冒”“求”“夫妻反目”以及“呆名士”等词的运用都透露出吴敬梓对这些人的讽刺。因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正是作者所唾弃的。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又能发现作者没有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是被否定的人物。他们是社会怪胎,不能孕育希望的种子。

  3.同情

  如: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其中“横遭祸事”“客死”“狭路逢仇”等词体现出吴敬梓对背运遭厄的人的同情,表明吴敬梓思想中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同情的对象不仅有士人、小民,还有像潘自业这样的恶棍。虽然他作恶多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对他恩将仇报,使他获得了作者的怜悯。从这点看,吴敬梓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不是狭隘的。不因人废事,亦不因事废人。

四、结语

《儒林外史》在中国章回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典型的章回结构中融合了新变。结合小说内容,通过对它的回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体现出的新特点。当然,结构上也有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应该看到它在结构安排、语言风格创新等方面的贡献。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