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孔子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所秉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它也是君子之德的基本内涵,作为周代培养贵族子弟的理想人格典范而存在。《中庸》所提出的众多思想观点,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它确立了“中庸”这一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由“至诚”所成就的。作为中庸的内容之一,君子之道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示。二、《诗经》君子之德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内核是周代的礼乐教化,体现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温柔敦厚”诗教观和其他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分析这种联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它。(一)形成
从生产关系上看,西周奉行土地国有制,这是当时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而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则具体表现为进行集体劳动。周人立国之后,采用“制礼作乐”的方法,以此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同时以血缘伦理为纽带,建设全新的社会秩序。从组织形式上看,周代采取家国同构的形式,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连结起当时的家与家、家与国、国与国。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一切的社会关系都被亲情化、伦理化。
周代之所以能够产生“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诗教观,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君子之德是当时的贵族教育所提倡的。周代开国君主非常重视礼乐教化,极力倡导敬德保民。《庄子·天下》记载:“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1]这种举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道德人格与实践的力量,使华夏文明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孔子曾感叹:“周监二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
(二)发展
周代贵族的理想人格典范随着礼乐教化的深入而逐渐形成,与此同时,“温”“柔”“和”“中”等品质,渐渐组成了“君子之德”的基本内容。周人极力倡导与培养君子之德的行为,直接促成了“温柔敦厚”诗教观的产生。从现存典籍来看,“温”从上古以来就十分受到华夏先民的重视,而它应用到人际关系方面,指的是一种温和适中的情感态度。“柔”与“温”相近却稍异。“柔”重在表现主体的柔和性情,而“温”则更注重于客体的主观感受。“柔”也体现为运用柔和惠爱的方式态度去处理问题,这一点完全契合于周文化的主流观念。
至于“敦”和“厚”,又与上述“温”和“柔”的观念存在着联系。“敦”,意思是沉甸甸的、笃实的。“厚”,意思是为人厚道。后人也常把“敦厚”说成“忠厚”,把它看作是符合中庸之道准则的人格修养的体现。
三、《中庸》君子之道
在孔子看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3]这句话所传达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君子的言谈行事需要符合中庸的准则,小人却与之相违背。君子能够合乎中庸法则,是因为君子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处于中正的位置。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的言谈举止是无所顾忌的。由此也提出了君子之道的第一个表现方面,即君子的言行。(一)言语
想来大家对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必然不会陌生,孔子盛赞其为大智之人。孔子认为舜善于审查粗浅的言论,能够发扬别人言论中正确的地方,遮掩一些明显的过失;他掌握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但又能够把其中合适的部分运用到百姓中去,从而成为他一代明君的奠基。而同样的,孔子开私塾、兴教育,培育出了大量践行君子之道的贤才,从而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其中颜回作为孔子的大弟子,既是孔门十哲之一,又是七十二贤之首,他能够辨识中庸的道德,哪怕得到的正确观念只有一丁点,也会小心谨慎地坚持下去,时刻放在心上,不让这种道德失传。
舜帝和颜回都坚持中庸的道德,坚守君子之道,他们的言论无时无刻不处于中正的位置,从不做行差偏离的事。正因为如此,他们最终才能成为后世敬仰的君子代表、德才标杆。可见君子该如何“言”的“言”道是时时刻刻体现于实际生活中的,它并非空洞的内心信仰,而是一种帮助人有效社交的实用性理论。
(二)德行
1.仕隐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家君子的固有品性,这就关系到了“仕隐”的问题。对此《中庸》提出:“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不能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无所知而无所悔,惟圣者可为也。”[4]我们把这种看法理解为君子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做半途而废的事情。即使遁世隐居时无人问津,也从不感到后悔。儒家所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仕隐之道,这种道能够由下而上沟通君子通向圣人的状态。
《中庸》里存在一个“极点”,这个“极点”就是指君子之道的极点,到达了这一极点的圣人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寄寓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从经典中查看,儒家的圣人通常致力于先建立完善的自我道德,然后再建立治国平天下的完美道德。首先强调“格物”而后“致知”,达到“心正”,“心正”也就是“至善”的要义。只有以人为本,理解彼此存在的关联意义,平等地看待彼此的地位和价值,我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人先要学会自律,再去学习关心爱护他人,从而领悟和谐,理解仁爱。
仕隐之道不仅在当世具有深刻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莫大观照。范仲淹观岳阳楼之景色,体悟到天气阴晴不定的同时,从而有感而发,作《岳阳楼记》。文中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就是《中庸》中仕隐之道的衍生物。在朝为官时心系百姓,遁隐江湖也不忘国家安危,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这与儒家所提倡的“独善其身”又有微妙的不同,范仲淹认为自己是正直的士大夫,理应置个人的升迁荣辱于度外。这是儒家仕隐之道在当时社会的灵活应变,对后世仍有教育意义。
2.道不远人
君子之道不是远离人的,君子以人为本,循理治人,直至改正。忠恕之道,中庸之道,距离普罗大众本来就不算远。如果是自己不愿意的东西,就不要勉强别人,强加到别人身上。在《中庸》中孔子对此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指出“道不远人”。
中庸之道是既宏大又微小的一个概念,所有人都能够修习此道,但未必能修得其精深奥妙之处,即便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办到。道又分大道和小道,大到广袤宇宙,小到微末尘埃,圣人修得,凡人亦修得。道本来就是寻常人做寻常事而遵循的寻常之理,如果它脱离了人之常情,则又成了一场空谈,不再是触手可及的实在的道。所以修道,就是蕴含在人之常情中。《中庸》借《诗经·风·伐柯》中的诗句,提出所有人心中都存在中庸的典范,但是学习起来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修习中庸之道,仅仅埋头苦干是不够的,必须要谨言慎行。
3.素位而行
《中庸》认为君子从不羡慕属于自己本分之外的东西,达到素位而行。如果现在身处富贵之位,就要做富贵的人做的事;如果现在身处贫贱之位,就要做贫贱的人做的事;现在身处困境,就在困境中做自己该做的事。所以君子无论到了哪里,都能够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哪怕身居高位,也从不会欺辱卑贱之人;哪怕身居下贱,也从不刻意巴结上司,奴颜婢膝。
人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对别人提出诸多的要求,这样才不会有任何怨恨。无论对上还是对下,都不应该怨天尤人。真正的君子往往能够守住安稳的境遇,潜心等待命运的安排,唯有小人才会存有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这也体现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迥异特征,小人永远不会安于现状,总是寻求冒险追求侥幸。君子却能处变不惊,保持“素其位而行”的状态,富贵时安居乐业,贫贱时耐住凄凉,谨守君子之道。
真正的君子,与人为善,从不迁就流俗。如果能够坚守中庸的道德,那么国家太平指日可待,真正的君子能够不改穷时的操守,坚持走正道。当国家乱了、偏离正道的时候,君子宁愿死,也不愿意更改自己的操守。儒家所坚持的就是这样的君子之道,富而不淫,贫而不移,威而不屈,永远保持自己的操守。
四、君子修养方法
君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成为君子,需要有效的修养方法,君子的修养需要从小处落实,再上升到大方面。《中庸》在继承《诗经》君子之德的基础上发扬君子之道,主张所有人从本我出发,自觉地修身养性,建立符合儒家道德观的理想人格,使天下治理达到“和而不同”的“太平盛世”。
(一)慎独
《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慎乎不察,畏乎不闻。不见乎隐,不显乎微,所以君子慎其独也。”[5]这段话可以解释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他能在所有地方都保持谨慎。即使身边没有旁人的视线,君子依然时刻谨言慎行。因为隐蔽性最强的地方,同时也最容易被察觉,也最容易让人发现,暴露出来。所以君子即便一个人独处,也是谨慎万分的。
一个人经过后天的修养,是能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于没有人发现的隐秘环境,是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人性中的阴暗面也许会由此跑出来,使人有作祟之念。所以《中庸》告诫人们,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就是“慎独”。
(二)致中和
《中庸》里还有这样一句话:“未发喜怒哀乐者,谓之中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合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和者,天地之位,万物之育也。”[5]这段话可以解释为:人尚未产生喜怒哀乐这些情绪之时,是能够保持心平气和,不偏帮任何一方的,这是所谓的“中”;如果在感情产生以后依然能泰然处之,这是所谓的“和”。“中”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和”是一种大道,如果能够根据中和之理,从而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相信世间万物都可以各安其所。这是君子修炼的另一种境界——修身养性。作为人心性的一部分,“中”和“和”都是经由后天修炼而成的。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可以把“中”理解为公平公正,把“和”理解为和睦相处。那么,当个人经过后天修养,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时,人际关系也相对能够达到圆满的境界。以此类推,当社会能够达到圆满的境界时,想必社会关系也已经达到了“中和”的境界。
(三)至诚尽性
《中庸》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是“至诚”。“至”是最,“至诚”即是最诚,在《中庸》的理解看来,“至诚”是天地间最高的属性,而这种“至诚”精神是我们能够理解,甚至加以把握的。我们凭借对天地的理解和把握,将人的个性发挥到极致,最大化地去运用人的能力,使我们突破极限,超越平凡。人是天地间最具灵性的存在,是万物之灵长。人生于天地之间,虽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但在天地间又发挥了很特殊的作用,承担着很特殊的责任。要竭尽人的本性,发挥人的能力,从而来完善物的性质。我们时常感叹天地孕育万物的造化之力,人的生命意义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身处宇宙自然之中,把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就是儒家的思想信念。所以无论是修养君子品格,还是期望治理社会,都需要做到“尽善尽美”。
五、结语
继承《诗经》“温柔”遗风,借鉴发展《中庸》君子之道,完善自我道德修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国家不断进步发展,它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建设进程,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应继承“温柔中和”的核心价值观,找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道”,以此来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从而促进民族自信自强,推动国家稳健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