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汉语言文学中的古今诗歌解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565
李奕霖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对当前的世界文明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一直是我国文化研究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部分,有关学者对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的分析。诗歌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核心,对其进行解析可以帮助我们对古今社会的风貌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并且还能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有效体会古今诗歌中的文化美感,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汉语言文学中古今诗歌的解析发展过程分析

(一)开始阶段

在开始阶段,解析人员需要对古今诗歌的作者进行了解与掌握,需要掌握作者的出生年代与生平事迹。尤其是作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其是不是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时期,因为绝大多数的诗歌作品都是作者在感叹个人遭遇与时代的过程中所创作出来的。所以,需要解析人员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以此更好地理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情感。

(二)发展阶段

在发展阶段,解析人员需要对诗歌的内在意境进行解析,可以在诗歌中寻找一些关键词及关键句子,来印证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旋律。诗歌解析人员要将自身放置在诗歌作品的意境之中,特别要对诗人描写心理的词语进行分析与解析,以此来体会诗人的内心所想。

(三)深化阶段

针对诗歌解析的深化阶段而言,需要解析人员对诗歌中的特定事物所代表的含义进行解析,例如“长亭”代表着送别,“白鹤”代表着长寿,“菊花”代表着高洁等,解析人员借助对其含义的解析,来精准掌握诗人想要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读者精准掌握整篇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1]。

二、汉语言文学中古今诗歌解析策略分析

(一)切实把握古今诗歌的解析角度

在汉语言文学中对古今诗歌进行解析,有关工作人员要在确保诗歌解析深度的基础上,保证诗歌解析的完整性,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古今诗歌的解析精确性。为此,当前的解析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对古今诗歌进行解析。一般情况下,对于古今诗歌的解析着手角度是相对较多的,例如古今诗歌的修辞手法、核心思想、表现方式、语言风格以及意象等。汉语言文学中的古今诗歌的格式相对较为规范,并且其语言节奏也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使得对一些类型简单的诗歌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找寻到诗歌的解析角度。同时,一些古今诗歌的作者一般都是借助对画面的描绘,以及画面所展示出来的意境,来充分抒发自身的情感。因此,诗歌解析人员在对古今诗歌进行解析的过程中,要对诗歌作者的个性追求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最大限度地追寻古今诗歌的实际鉴赏价值及艺术价值,这也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中古今诗歌解析工作的重要一环。

  例如从诗人的写作风格着手来对诗歌进行解析,可以充分提升诗歌的解析质量与效率。诗歌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自身生平事迹的缩影,诗歌在被创作的过程中,会受到诗人自身性格的直接影响。一些诗人生性豁达,例如曹操,虽然已身处暮年,但是仍有壮志豪情,在《龟虽寿》一诗中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如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凸显自身的豁达。古今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派系,分别为“现实”与“浪漫”;若是从风格上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婉约”与“豪放”。所以解析人员若是从诗人的写作风格着手对其诗歌进行解析,可以在解析之前,观察该诗歌的作者属于哪一派系的人物。确定其属于哪一派系的诗人后,对其写作风格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旋律,解析人员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例如,当解析李白的诗歌时,其风格一定是如梦如幻且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解析杜甫的诗歌时,其风格一定是忧国忧民且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所以诗歌解析人员可以从诗人的风格着手,来对其所解析的诗歌进行精准的定位,以此最大限度提升当前汉语言文学中的诗歌解析质量及精准性。

(二)着重于“诗眼”的寻找

诗歌与当前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虽然在创作手法上略有不同,但是都有其自身最为精彩以及亮眼的地方。在诗歌中,这种亮眼之处就是当前所谓的“诗眼”,“诗眼”也是诗歌解析人员与诗歌作品之间最为直接的联系途径。“诗眼”可能是诗歌中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词语,但是“诗眼”却可以直接凸显出该诗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意境,甚至于诗歌的内涵都可以通过“诗眼”来进行直接的表达。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中对古今诗歌进行解析时,解析人员要切实做好诗歌中的“诗眼”寻找,并对其进行翔实的分析与研究。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与看法都是不同的,对诗歌的解析而言,既有群体的感受,也有个体的体会,诚如上文所述,对诗歌的解析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但是,想要切实做好诗歌的解析工作,对诗歌的内在精神进行体会,就需要有效寻找诗歌中的“诗眼”。“诗眼”就是诗歌解析工作的一把钥匙,是打开诗歌解析工作大门的关键之所在,倘若在当前的诗歌解析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有效找寻到“诗眼”,那么古今诗歌解析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2]。

(三)充分体会古今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对当前文字的艺术加工,诗歌作者在对诗词进行创作与画家进行绘画创作十分相似,诗歌作者将语言作为颜料,通过文字的形式将作者内心所想展示在文稿之中。因此,一些读者在对古今诗歌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在字里行间充分体会到诗词自带的魅力与语言艺术色彩。当前的诗歌解析人员在对其进行解析的过程中,要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内容进行联想与构想,让其在脑海中不断重现,将自身代入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年代之中,从而对诗歌所展示出的画面以及画面中的人物和景色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将其与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生活年代相结合,充分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对诗歌进行创作的,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古今诗歌的解析精准性及高效性。

  诗人在对诗歌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典故来提升诗歌的表现力,每一个典故的应用都充分代表了诗人自身的情感,同时也是诗人内在精神的重要体现。读者通过对典故的理解就可以解读出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同时,诗人借助典故还可以充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使得诗歌的意蕴可以变得绵长且富有深意。读者也可以通过对典故的解读,来深刻了解当前诗歌所具有的独特意境。因此,古今诗歌解析人员可以通过典故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有效的解析,每一个典故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典故中所展示出的意境,与当前诗歌的主旋律是大体一致的,但是解析人员不能一成不变地对其进行解析,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对典故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同时也不能被典故限制在特定的框架之中。诗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其进行解析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但其客观规律却是真实存在的。

  例如,在对《雨霖铃》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对诗中多次出现的“长亭”进行解析,因为“长亭”是诗词中最为常用的用典手法。亭子是我国劳动人民为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进行休息所建设的场所。古代的诗人大多喜欢游山玩水,亭子自然就成为其游玩过程中的短暂休息之处,这也就使得亭子成为古代诗人心中的一种特有意象。当诗中出现“长亭”时,一般都代表着送别,因此,了解了该用典手法后,再结合其他的诗词描写,就可以基本确定该诗词的主旋律。在对《泊船瓜洲》一诗进行解析时,会发现诗歌中有“月亮”及“春风”等词语,一般在诗歌中“月亮”一词往往代表着故乡,月亮的方向也就是故乡的方向,“月亮”一词也在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出现。在《泊船瓜洲》中,“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用典之处在于“明月”既暗指了王安石对即将远离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又使用“春风又绿江南岸”表现出了对当朝者重新起用的激动之情,但是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解析,就可以看出,王安石并没有因为皇帝重新起用自己而感到十分激动,相反,王安石还没有到京城,家乡就在其视野中消失,而为此伤感。这也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此去京城仕途难料,何时回乡,尚未可知,充分地将王安石消沉抑郁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解析人员也要借助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对诗歌的画面进行重现,诗歌作者会以语言的形式将其所看到的景色、人物等要素进行串联,以此来抒发自身所想。例如,在对《山行》一诗进行解析的过程中,虽然整首诗歌的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其对景色的描写手法确实独具特色,虽然杜牧在诗中所描绘的是秋景,将山路、白云、红叶以及远方的人家等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出了绚丽的秋色。但若是只对诗歌的字面意思进行解析,那么解析工作也就言尽于此。解析人员要借助对画面的重现,来对杜牧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进行解析,从而真正了解到该诗并不是杜牧即兴咏景,而是以景言志,这才是对《山行》一诗的真正解读[3]。

(四)充分掌握古今诗歌的创作背景

一位优秀的作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一定会紧随时代的发展脉搏,他们对于诗歌的创作也是其所处时代的普遍呼声。诗歌是百姓的呐喊,是诗人自身理想的体现。所以解析人员在对诗歌进行解析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其词、句所要表达的意境进行解析,还要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掌握,立足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结合其时代的发展特点来对其进行充分的解析。

  同时也要借助诗歌的意蕴来对诗人的社会理想进行充分的解析。例如,当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进行解析时,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歌属于典型的现代诗歌,其整体结构十分工整且透露着美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以往诗歌的呆板,而是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诗歌中的“轻轻地”以及“悄悄地”等词语不仅韵味十足,而且灵气逼人。但若是仅在诗歌的结构及韵律上进行解析,这只能使得对《再别康桥》的解析工作停留在表面。所以,解析人员要立足于徐志摩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徐志摩的社会理想进行解析,以此来不断完善当前诗歌的解析效率与质量。诗人徐志摩也是有着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但是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又有谁的社会理想可以被保留下来,徐志摩的“康桥”就是他自己的精神故土,也是其社会理想的寄托。与《再别康桥》相比较而言,杜甫的《春望》所展现的社会理想更为直接,开篇以“国破山河在”直接点明了当时“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又以“烽火连三月”指出了自身正处于战乱不绝的社会之中。若是解析人员单单从字面意思对其进行解读,就不能深刻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只有将其解析的基础立足于当时的时代之下,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悲痛之情,从而有效地对诗歌进行解析[4]。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今诗歌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核心内容,对古今诗歌进行解析,也是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当前社会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建设质量与效率。因此,需要当前的古今诗歌解析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做好诗歌鉴赏,对其解析工作进行充分的优化与创新,以此来不断提升古今诗歌的解析质量与精准性,最大限度满足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