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传承人类历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英美文学从出现开始即宣扬人文精神,大量自由、和平题材的创作开始问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语言艺术非常重要。借助于语言艺术这一载体,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刚开始也是进行语言学习,比如单词、音标等,后期即进入整体把握文章的进程之中,然而这些也仅仅是对文章的初步把握。因此,对文学的理解不但是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理解,同时也是对语言背景的把握,只有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走向,才能明确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虽然英美文学都是来自生活的,但却高于生活。在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时,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突破,但这并不代表英美文学是杂乱无章的,也展现出了英美语言的特征。
一、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背后的文化风俗是不同的,这就是风俗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以及价值观差异。其中风俗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聚居、经常性的经济交流中形成的独特思想。中西方在价值观上各有不同。例如,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作品体现出了浓重的个人主义思想,从某种方面代表了民主,这些国家倡导自由、平等与博爱,但这与我国儒家文化体现出的思想精髓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例如,英美国家在“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dog(狗)”并非贬义词,但是放到我国的文化环境、语言风俗领域中,它就是一个不好的词,比方说“猪狗不如”,是在对他人进行辱骂的时候才会提到的。以上文化差异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且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尊重。(二)交际性与实用性并重
所谓交际性,指的是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语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交际的手段,它成为我们加深对西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了解的一种工具,运用好这种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同时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学体系,了解其日常用语的使用语境及习惯等,这样一来在与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一些误会的产生,如此方可充分彰显出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二、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源头
(一)古希伯来文化
古希伯来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历史的积淀下逐渐走向成熟。毋庸置疑,古希伯来文化对中世纪以及当前的欧洲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希伯来在精神层面上追求公正,它主张道德完善,强调为了理想奉献自身,法律也由此而来。通过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古希伯来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成为古希伯来人智慧的结晶。(二)古希腊文化
一直以来,古希腊文化都散发着强大的魅力,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审美性。在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古希腊神话为其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也造就了灿烂的希腊艺术,因此散发出了一种属于其自身的独有魅力。在英美文学创作过程中,古希腊神话为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与其独特的思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英美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美的推崇,体现出了对个性解放的宣扬,其中无不充满乐观的精神。这些都可以从希腊神话中找到其原型。三、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语言的形象性
运用形象性的语言,这是文学作品的基础所在。形象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落实到具体文学作品中,读者又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形象性特征。在任意一部文学作品中,在对人物进行形象性刻画的时候,都需要通过形象性来烘托社会及人物内心的矛盾。例如,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在对哈姆雷特进行人物描写时写到,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的儿子,身份高贵,性格善良,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长大。他对世界上的真善美非常肯定,因此在整部文学作品中,哈姆雷特就是美好的象征。但是,由于其父亲被害,在其叔父夺取王位后,哈姆雷特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开始走入一条复仇的道路。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的性格,他不是行动主义的人,而是非常典型的思想巨人。通过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人们面前赫然站立了一个高贵的王子形象,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好向往,相比后来的复仇者,二者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哈姆雷特的巨大人生变故之中。(二)语言的情感性
不论是哪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情感均为其内在表现,依托于语言艺术展现出作品的情感,作者主要通过富有色彩的语言将其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将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致地刻画出来。例如在《哈姆雷特》中,面对母亲改嫁、叔父谋权篡位,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内心早已走向了崩溃边缘,浓浓的复仇情绪在他的内心酝酿。作者莎士比亚通过对语言、举止的生动描绘,将主人公内心的仇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充分表达出了哈姆雷特急切的复仇之情。纵观英美文学作品,作者无一不通过感性的语言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以引发读者对主人公思想情感的更深理解,与主人公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拉近作者、读者二者之间的距离,最终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明显的升华。(三)语言的生动性
在文学作品中,合理运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往往会使读者产生不一样的感觉。英美文学作品中所用的语言往往是简洁生动的,就是这样简单的语言,往往可以将非常详细的内容表述出来,为读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是供人们交流、沟通的艺术,作者利用生动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刻画,可以将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广大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从而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例如《欧也妮·葛朗台》这部文学作品,被人们生动地称为“最出色的画幅”之一,巴尔扎克利用生动的语言把主人公葛朗台那种贪婪、自私的本性生动地刻画出来,当面对金钱诱惑的时候,葛朗台仿佛一具行尸走肉,作者将其比喻成贪吃的蛇,所有他吃到肚子中的食物都可以快速消化。用贪吃蛇比喻主人公葛朗台,语言运用非常形象、生动。(四)语言的含蓄性
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往往不可以用直接的语言,而要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想象的空间,这就需要含蓄性的语言。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这一点的体现。在英美文学中,作者会用有限的文字表现出无限的内涵,并且加深读者对这种无穷内涵的感受,使读者阅读之后静下心来回味其中的内涵,通过回味和思考发现可以挖掘的内涵。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语言的含蓄性具有非常大的魅力。例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运用的语言都是非常简练、含蓄的,在行文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一个在面临各种困难时顽强不屈的老人形象刻画出来,人们眼前赫然呈现出这样一个硬汉形象。其中鲨鱼形象不仅是指表象的鲨鱼,此处作者使用象征手法引发人们对鲨鱼背后邪恶力量的挖掘,鲨鱼象征着侵略和毁灭,象征着人们在成功路上的重重障碍。在作品中作者并未做出过多评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行体会其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的含蓄性非常强。四、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大量使用独白
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时,一定要具备跨文化品评的能力,因此必须培养出一颗文化包容心,对不同文化都能表示尊重,对各种差异和不同都能正确看待。要在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实用性。因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了大量独白,这个先河由索恩伯开创,推动了文学作品中喜剧独白的发展。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独白的运用还未普遍,直到1886年才逐渐广泛起来,《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勒观》为其代表作品,该作品将独白的运用提升到一个高度,并且向更加权威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语言艺术的运用。独白的优势在于可以使人的想象力更加丰富,通过独白往往可以看到作者的观点所在。通过阅读能够发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对话是极为重要的,不仅可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同时也可以塑造人物形象等,所以说对话属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具有实际价值的语言表达。如在《傲慢与偏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借助对话能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活跃人物形象。所以在分析对话时就需要从人物事迹出发,做好语言艺术研究工作。因为文本中的个性对话与独白十分丰富,所以就可以进一步强化语言张力,通过独白丰富人物性格,形成独特的语言创作风格。(二)超现实性
艺术创作来自现实,这一点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多数作品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但通过艺术加工后超越了现实。因此,在对英美文学进行鉴赏时,应该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明确作者创作时的背景,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同时还要对语言文化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这样才能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了解。英美文学作品所用的语言艺术都是极具魅力的,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通过简洁的阐述表现了对人生的看法。从整体上来看,英美文学作品所用的语言具有多变性、多元性等特征,作品的风格比较多样,只有了解了特定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才能进一步领会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明确作者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三)充满人性美
透过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其中的语言无不蕴含着人性美,之所以英美文学作品中会展现出这种语言艺术魅力,与作者关注人物情感有着直接的关联,作品中大量刻画人物的美好情感,体现了人物真实的性情。作品往往会伴随故事的发展利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塑造人物的品质、性格以及人格等,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一下子就将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例如《简·爱》,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虽然主人公的容颜不美丽,生活也不富有,但在人格上与他人是平等的,类似于这种语言在小说中多处都有体现,充分彰显了人性之美。对这种语言艺术的运用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很容易与之形成共鸣,加深读者的感悟,哪怕作品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通过简单平实的叙述,也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极浓的人性美。(四)犀利且大胆
从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的影子,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英美文学作品中往往带有浓浓的神话色彩,并且在语言风格上给人带来一种大胆、犀利的感觉,这也正是英美文学的又一个语言特点。英美文学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利用大胆的语言对黑暗的社会进行抨击,采用犀利的语言对腐朽的生活进行了批判。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用非常犀利的语言刻画出了主人公夏洛克贪婪的面目,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守财奴形象,印象深刻。在犀利的语言之下,英美文学变得极具魅力,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幽默与讽刺运用得比较丰富,可以说讽刺意味的对话一直存在于文本中,使得文本基调为幽默与讽刺,不仅塑造出了严肃的氛围,同时也在后续的叙述中展示了比较荒谬的观点,利用前后的对比差异使得文本的反讽效果得到提升。五、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可知,不管是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语言都是人们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不同文化的承载。人类社会有了语言后,文明才能得以传递。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的风格,英美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应该树立跨文化意识,深入探究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更为深刻地领会文学作品背后的内涵,从而促进我国文学作品的输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