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侗族人民历经上千年的沉淀和积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创造了独具特性的侗族文化体系。但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同时发展的步伐也不断加快,致使侗族舞蹈文化遭到其他文化的冲击,这就使得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对于这个问题,侗族舞蹈文化要如何打破困局,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呢?事实上,侗族舞蹈文化包括了侗族舞蹈折射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包含与舞蹈有关的表演等问题,还包含舞蹈创作所涉及的民族生活习性中的风俗和文化,侗族民族本身的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文化习俗等。
一、侗族舞蹈
(一)侗族舞蹈的起源
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百越”这一族系,该族系隶属于南方少数民族。侗族大概有三百万人口,主要分布在鄂西南和黔桂湘等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其主要人口所在地。古时候一般以“溪峒”称侗族聚居地。侗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以民族的勇敢精神,不断地在生活中磨炼意志,与此同时,还逐渐形成了具有侗族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如侗族刺绣、侗族歌舞等,尤其是其中的舞蹈艺术,像竹筒舞、芦笙舞、斗牛舞等,这些均是侗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瑰宝。(二)侗族舞蹈的不同表现
侗族人民通常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其歌舞也闻名于世。每当遇到重要节假日之时,侗族人就会聚集到一起,进行生动活泼的歌舞表演,载歌载舞,以此来抒发自身的喜悦之情。在节日庆典或者是平常的娱乐中,侗族人的舞步往往会更加强劲,其舞姿也常常更为热情奔放,借此来抒发侗族人民这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建筑及耕作上,侗族人的舞步则会更加沉稳,其舞姿也会比较委婉,在舞蹈里加入了劳动这一重要元素,展示了侗族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体现了侗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在宗教活动、饮食方面,侗族舞蹈也时常可见,且存在动作重复的现象,而且摇着头、跺着脚,其舞姿比较拘谨,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民族图腾的崇拜。二、侗族舞蹈的民族性
(一)侗族舞蹈的多元化源于民族性的多样化
民族的重要特点就是民族性,就是一种很明显的独特的特性,它传递出了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意识情感,舞蹈在这里就是表达其民族情感意识和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性的产生本身就离不开其地理条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历史积淀和民族的信仰等条件的作用,就算是彼此相邻的几个不同民族,他们所创造的舞蹈风格和形式也存在着一定差别。“苗侗不分家”,这句话我们常常听说,苗族以及侗族均为山地民族,其在民俗节庆方式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其舞蹈形态却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就拿这几个民族在通过舞蹈表达女子行走为例子,瑶族因为主要生活于高山或者是陡坡之地,他们在行走的时候就稍微缓慢吃力一些,所以在舞蹈上的表现就是身体重心后移,屈膝下沉,撩腿抬腿会较为频繁。苗族主要生活在半坡,那里的地势往往犬牙交错,其地面不平整,所以女孩走动之时的步伐有力,同时速度较快,她们以腰发力,身体随之上下摆动,更加突出极具力量的挑胸动作,其双臂也随之上下摆动,动作更为轻盈。侗族主要是枕山臂江而居,其地势往往更为平缓,其展现女孩行走动作类似苗族,但是其身体左右摇摆,其手臂处于身侧,伴随身体动作自然划圆,所以她们的动作温柔怡然,婀娜多姿。(二)侗族舞蹈突显侗族文化民族性
民族文化的本质就是民族性,在进行艺术表达以及艺术创造的时候都应该注重其民族性的传达。侗族本身是有自己的信仰,他们主要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以及崇拜民族图腾,祖先崇拜仪式是其中举办的最隆重的一种。他们每次到了节假日庆祝之时或者是一起外出做客,都要先祭祀,待祭祀仪式完成后,就会跳芦笙舞。该舞蹈队通常由奇数男子构成,其领头会披着红毯,在背部系着红色的伞,胸前装着罗盘,意为带路。接着是男扮女装的第2人,他在腰间配上宝剑,打扮为祖先。后面的第3人和第4人,就扮作卫士,剩下的人身穿芦笙服,在路上吹奏。舞蹈一开始,他们围成一圈,由领头撑开红伞,左腿进行扫腿转圈,脚踩地面盖了纸张的字上,接着芦笙队跳舞,同时吹响“十二时曲”,意为一年中12个月农事活动。这种用于祭祀的舞蹈,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的角度,都是为了传达自己对先祖的感激与敬畏之意。他们创作的所有舞步,均是与先祖在进行对话,他们借祭祀芦笙舞传达其精神意识,其别具一格。民族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传递其民族的思维意识与精神面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蒙古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在自然的锻造以及艰苦生活里,磨炼出了游牧民族豪放、粗犷的性格以及勇猛强健的体魄。该族的舞蹈往往借用翻腕以及抖肩膀等动作表达姑娘们的热情奔放、高端大气的特点,而借助轻盈洒脱的舞步以及挺拔豪迈身段表现男子的勇猛威武、刚健有力。这些舞姿集聚了蒙古舞蹈的精粹,传达出了该民族的意识心态以及民族精神面貌,也展示了该族人的气质特征、性格特点。但是,主要生活在山区的侗族人民,则是以农耕为主,一直以来其生产劳动为种植水稻、伐木造林、织锦纺纱,通过劳动过程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田里稻谷收完后会特意掉落部分给动物们,果树上也会如此,供给鸟儿挨过冬天,如果砍伐了树木会及时种上更多的树木使其能够永续利用,封山时就系上草标,族人会遵守规定,暂停树木砍伐。在冬季时,人们会在鼓楼或者凉亭里取火,供他人取暖,而到了夏季就会在那里放置茶水供人解暑。凉亭里会放置一些物品供行人免费使用。侗族人民会制定乡村公约,通过歌舞等方式来教导子孙后代,寨子里通常夜不闭户,生活祥和宁静。就是因为这种和自然的相处中,时刻取舍有度、把握分寸,和人的交往中友好热情、宽容大度,所以侗族先祖才会创造出模拟自然、宛如天籁的民族歌舞,这些舞蹈自然优雅、张弛有度,含蓄但是又充满热情,豪爽但不失细腻,这就是侗族舞蹈的特色。
三、现代审美观下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时代不同,审美需求千差万别,从而形成极具有时代性的独特审美观。每个时期审美观千差万别,其审美风尚和艺术形式也各具特色。现代审美观比较在意艺术本身的个性化、民族性、抽象性以及时代性。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因为民族性对于民族文化而言及其重要,也符合现代审美观。对于侗族舞蹈如何在创作的时候处理好民族性,这是一个难点。有些人觉得侗族舞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过于突出民族性,其实就是复制先人的成果,就是将田间的原生态表演直接挪到了舞台,将民族服饰稍微改变后成为舞台表演服,这本身就没有什么时代性及创新性。而另外还有人持有的观点是,舞蹈创作的首要因素就是体现民族性,只有这样创作的作品方能看作侗族舞蹈。如果舞蹈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族性,那么民族认同感也就无法产生,这种作品就无法冠上侗族舞蹈的标签。上述两种观点探讨的是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处理的问题。该舞蹈本身是其先祖历经千年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积淀,是侗族文化的体现。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必须平衡好合理创新和民族性传承两方面,方能帮助该舞蹈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审美需求,进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侗族舞蹈民族性的传承是创作根基
自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就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文化,我国民族舞蹈自身发展也让舞蹈者不知所措,有一些人甚至认为我国的民族舞蹈艺术太过落伍了,这体现了他们缺乏民族自信。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点,它指引着我们,只有知道来自哪里,方能清楚要到哪里。民族性是侗族舞蹈创作时必须把握好的重要因素,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如果只看中舞蹈技法、舞姿新颖、画面调度,但不管民族意识及精神面貌的传达,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许会因为其高超的技法以及新颖的特征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可能会将民族舞蹈引入另一个发展方向上,然而经历史沉淀,民族性缺乏的艺术表演,其民族共识也会缺乏,这就好比无根浮萍,它不能打上侗族文化的标签,也难以成为侗族舞蹈中的经典之作。在创作侗族舞蹈时,首先要深刻理解其民族性。那么这就需要加大自身对于传统舞蹈的学习力度,以此提高对该文化的认知和积累。要明晰舞蹈作品产生的创作文化背景及其内涵,然后才能更为深层次地对其民族信仰、文化以及习俗进行理解。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不但要懂得怎么编排,还应该了解这么编排的理由,其表达的内涵,弄懂了这些,方能使其舞蹈形态更具表现力和深意。
其次,重视实地生活考察,这也是学习侗族文化最广泛、最直接的方式。艺术源于生活,没有实地生活体验,很难创作出具有民族性的舞蹈动作,也难以通过舞蹈作品传达民族感情。民族舞蹈作品一旦缺乏民族特色和情感,就缺乏了灵魂,哪怕技巧再高超都摆脱不了作品的空洞,更别说民族性传承与发展了。
(二)侗族舞蹈坚持民族性的创新性发展符合现代审美观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阶段审美观也存在差异。魏晋时期对自由洒脱更加崇尚,而盛唐时期则更加开放华丽,到了宋代逐渐内敛,侗族舞蹈随着不同时代人们对精神文明的不同崇尚和追求,舞蹈艺术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并且形成了很多具有时代性的侗族舞蹈作品。流传至今,侗族舞蹈很多都是世代相传。也就是说其传承主要是靠有思想的人,那么时代审美观一定也会对其创作产生影响,使得创作者在原有的艺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创作出满足时代审美的艺术作品。创新是民族舞蹈创作者一直所追求的。民族舞蹈在传承精髓时,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尊重民族独特性的同时,再用创新意识就舞蹈的词汇、主体等进行提炼或者拓展,将侗族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观深度融合。只要对民族精神进行了表达,那么不管是什么内容、手法以及形式,都是可以进行尝试的。对侗族舞蹈进行创新不但要求创作者具备高超的侗族舞蹈语言创造能力、驾驭能力和对其他种类舞蹈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了怎么基于现代审美观发现生活的亮点,然后进行主题、结构、语汇以及舞美等部分的创新。这种方式创作出的作品技能体现民族性又有创新,观众看了既熟悉又有些陌生,传统中带着时尚。对其民族性很熟悉,但是其呈现的创新手法比较陌生,这既是将现代审美观融入了舞蹈的民族性中,也符合侗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侗族舞蹈是侗族人民历经千年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积累,历经世世代代的传承及发展,其舞蹈民族性较强。在现代审美观下,要保留侗族舞蹈的民族性并对其进行大胆的创新,方能促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