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中国室内乐艺术发展影响的多视角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126
李 彤

  室内乐诞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随经历史的变迁逐渐成熟与完善,而弦乐四重奏因其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合理严谨的音响效果,成为当下深受大众青睐的室内乐类型。而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中国室内乐往往被忽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提琴艺术在中国起步较晚,又经历了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时局的动荡和条件的艰苦导致其发展初期充满艰辛与坎坷;二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盛行“重独奏而轻重奏”的风气,进而减缓了中国室内乐的发展脚步。中国室内乐发展的转机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时中东铁路的开通,一方面中东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哈尔滨输送了大批才华横溢的俄侨音乐家(包括大量的犹太音乐家),这些俄侨音乐家多移居或长期留伫于哈尔滨,这也是哈尔滨能够成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经典音乐文化的城市之一。另外,大量的俄侨音乐家还在哈尔滨创办了大量的音乐院校,为哈尔滨乃至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既推动了哈尔滨室内乐的发展,也对国内室内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早期西洋音乐的传入

16世纪末,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华布教,随着利玛窦、汤若望、聂云龙、德里格及徐日异等精通西方音乐的传教士进入广东肇庆后,西洋音乐逐渐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传教士又一次踏上了中国土地,他们通过两种方式传播宗教,普及西式圣诗。由于基督教在布教时重视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加速了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内地的传播。

  简而言之,西方传教士通过创办教堂和教会、学校等途径传播基督教音乐,成为传播西方音乐的先导。他们举办的音乐活动,开阔了中国人的音乐视野,间接地影响着中国音乐学校的建立以及室内乐艺术的发展,且对中国早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二、中国室内乐的先行者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上海的“国立音乐院”(1927年成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自由的思想与风潮开始逐渐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将探求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热潮推至巅峰。尤其是第一批海外音乐留学的归来以及当时人们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强烈渴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终于在1921年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另外,上海还拥有着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上海工部局乐队”。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虽然中外音乐的正常交流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因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这也直接导致不少水平极高的犹太小提琴家来到了当时唯一不需要入境签证的上海租界,他们有的加入了“上海工部局乐队”,有的在国立音专或者其他大学音乐系任教,也有的一些犹太音乐家招收了少量的私人学生。良好的艺术氛围、相对特殊的社会环境、强大的师资力量,这种种有利的条件,让上海国立音乐院在中国小提琴事业萌芽阶段得以茁壮成长,中国第一代小提琴艺术家的大多数如王人艺、陈又新、窦立勋、戴粹伦等均是在这里培养出来的。

三、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中国室内乐发展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的哈尔滨被誉为“音乐之城”,并享誉世界。当时的哈尔滨既具有浓厚的欧洲风情,也具有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这也是其“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美誉的由来。追溯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因为哈尔滨移居或是长期居住着大量犹太人,尤其是在犹太音乐家的推动下使这座北方小城成为中国较早发展室内乐的城市,更为哈尔滨音乐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约有二十万外国侨民(以俄侨为主)生活在哈尔滨,且犹太人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哈尔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犹太移民密切相关,且哈尔滨也是当时犹太人在远东地区主要的聚集地,他们丰富的音乐活动、较高水平的音乐素养既丰富了哈尔滨的音乐形式及音乐文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人的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西方音乐艺术及音乐文化在哈尔滨乃至全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组建乐团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以俄侨为主的外国侨民将西洋音乐传入哈尔滨,并相继成立、创建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团体,并在俄侨中间开展音乐表演活动。20世纪初期,哈尔滨较出名的音乐团体有外阿穆尔铁道旅团第二营交响乐队、哈尔滨铁路俱乐部交响乐队等。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俄侨先后在哈尔滨建立了12个各具风格的音乐团体,在这些音乐团体中汇集了大量驰名中外的犹太音乐家,他们既是这些音乐团体的中坚力量,也是传播西方音乐艺术以及音乐文化的使者,更是推进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促进哈尔滨室内乐发展的先驱者。1908年4月,哈尔滨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成立,该交响乐团有演奏家、歌唱家和演员150人之多,属于半专业化的演出团体。1912年时,哈尔滨东省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成立,1919年、1929年、1935年时,哈尔滨分别成立了哈尔滨铁路俱乐部交响乐队、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等。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犹太音乐家来到哈尔滨,并加入了不同的交响乐团,为促进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室内乐发展以及音乐艺术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开办学校

自古以来,犹太民族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即使其在移居哈尔滨后,仍保持这一优良的民族传统。在20世纪上半叶时,这些犹太侨民、音乐家在哈尔滨先后成立了五所里程碑式的音乐教育学校,且有大批的犹太音乐家、教育家参与其中,为促进哈尔滨早期音乐教育与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1年5月,Л.H.马申等人在哈尔滨商务学堂(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内成立了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该校是参照前俄国皇家音乐学会、俄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音乐课程开课,学制六年。该校自成立到1941年的20年中,共招收2000余名学生,且在平时还会举办音乐会。同时,该校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音乐人才,如犹太小提琴家阿纳托利·威德鲁尼柯夫、彼得·伯尔顿、托利亚·拉缅斯基等。著名小提琴家B.Д.特拉赫金伯尔格还为我国培养出了傅庚辰、秋里、杨牧云等诸多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这对哈尔滨及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这些音乐家均成为新中国音乐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更为推动中国室内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实践

20世纪上半叶,很多犹太音乐家在音乐学校任职过程中,为了培养更多的音乐专业优秀人才,还在音乐教学中开设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管乐、声乐等专业课。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还实现了音乐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互补作用。尤其是其分级式的教学方式至今哈尔滨一些高等音乐院校尚在沿用。

  教学实践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更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措施。在当时,由犹太人创办的音乐学校中,十分重视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通过采用专业课程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学校通过室内乐专场晚会、学生音乐会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这对促进西方音乐作品在哈尔滨传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犹太人创新的音乐学校采用了科学的、符合音乐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及人才的培养策略,既为哈尔滨室内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更为国内音乐界培养、输送了大量的音乐人才,如李华国、王羊、王际华、张丕基等人。这些音乐人才既促进了哈尔滨室内乐的发展,也为我国室内乐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四)建设剧场

犹太民族具有非凡的商业头脑与艺术文化创造力。因此,很多移居哈尔滨的犹太音乐家在进行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还积极地搭建能够展示音乐艺术文化的平台。他们在哈尔滨建设了大量设施一流的音乐厅、影剧院和剧场。

  20世纪上半叶的哈尔滨,犹太人相继参与、建设了道里商务俱乐部、希尔科夫剧场、科勃采夫电影院、马迭尔影剧院、大西洋电影院等十几所具有较大规模、设施完善、艺术水准较高的演出场所。正是这些音乐厅、俱乐部、影院成为当时哈尔滨侨民、侨商重要的聚会、社交场所,且为促进哈尔滨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平台。

  哈尔滨最著名的马迭尔,就是由俄籍犹太富商约瑟·加斯普在1913年建立的,且在建设马迭尔旅馆的同时还附带建设了马迭尔剧院。马迭尔剧院各类音乐厅设备十分完善,拥有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厅,也是当时哈尔滨最高档、最完善的演出场所,且为促进哈尔滨室内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20世纪初期,哈尔滨的很多大型音乐活动均是在各类音乐厅、俱乐部、剧院举行,至20世纪30年代,逐渐以马迭尔、大世界、亚细亚和大西洋电影院为主要音乐活动场所。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哈尔滨的一些大型音乐活动则主要集中于铁路俱乐部、商务俱乐部和秋林俱乐部等。正是这些音乐演出活动,进一步带动了哈尔滨室内乐艺术的发展,并对全国室内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

  1922年末,远东滨海地区的白俄抵抗运动结束。白俄军官格列波夫和斯塔尔克将军率领3000余名俄国难民进入上海。1929年时,中苏在东北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后,约有1400名俄侨再度南下上海,致使旅沪的俄侨总数已逾万人,其中不少都是音乐家。这些旅沪的俄侨多为战争难民,是他们生活中最为艰难的岁月,虽然他们不断在为生存而挣扎,但是他们从未忽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当他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的时候,俄国的音乐、文化生活在上海开始繁荣起来。在当时的上海,居住着许多俄国艺术家,并成为上海西洋音乐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支持者,如很多俄侨犹太音乐家为上海观众提供了诸多的音乐演出活动,而一些俄侨艺术家,如话剧艺术家、歌剧艺术家、芭蕾舞演员、歌唱家和美术家等也为上海人民带来了丰富的艺术活动内容,并令广大的上海观众所倾倒。在当时,上海外侨约3万人,俄国侨民就占了约三分之二。他们是这座城市文化、音乐生活的支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中叶,俄国音乐在上海乐坛就像其在世界乐坛上一样占据了领导地位。

  据1930年《工部局年报》记载:“从该年10月至12月,音乐队所举办的各类演奏会,每场次平均听众为750人许。在此之前,每场次平均听众仅300人许,因所奏多西乐,华人少能欣赏。”但是,在诸多听众中,华人占比较少。在此期间,萧友梅先生为保留该乐团做出了诸多努力。为了应对这场生存危机,梅百器排演了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演出大获成功,轰动了当时的上海。

  至1946年夏,来自“哈尔滨交响乐团”的俄侨指挥家斯卢茨基继任乐团指挥,斯卢茨基是一位天才的指挥家,深得人们喜爱。但随着社会形势发生改变,上海工部局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乐队的编制遭到裁撤。部分俄籍和外籍的乐师陆续离开乐团,导致乐团的艺术能力大幅下降,维持了不到一年后斯卢茨基也离开了这支乐团。1949年上海解放前,其他各国的侨民也相继离华。至此,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以外籍乐师为主的时代宣告结束。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上海,乐团正式更名为“上海交响乐团”,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音乐的时代。但是,犹太音乐家对中国室内乐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综上所述,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的音乐文化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以哈尔滨为中心向我国的南方辐射,为中国室内乐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