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仙阁图》 陈 龙/作
书画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同时也是年轻的艺术。为什么说是年轻的艺术呢?因为在当代,有当代人对书画艺术的诠释和表达,这就是其年轻性的表现,有活力,有朝气,并且彰显了其时代性。这正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最好注脚。
书画艺术并非纯粹的技术,更是性灵抒发的媒介。用书画艺术怡心、怡情、怡神是陈龙的追求。把书画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生命的表达,这犹如古人之生活状态。他能够以书画艺术作为载体,进道修德、遣情冶性,以此来实现其生命之自修、文人之关怀。对习书画者而言,对书画艺术首先就是“敬”,有一颗虔诚之心,犹如对生命般的敬畏,然后默默耕耘、孜孜以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这个道理。对待书画艺术有一颗至真至纯之心,才会使其书画艺术动人情思、感人肺腑,才会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对一个书画家而言,品德当为先行。清代书法家李瑞清曾经说过:“书家先贵立品。右军人品尚,故书入神品。绝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此可断言者。”陈龙之人品是其书画艺术的根与魂,所以他的书画艺术才会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性情耿直、精神饱满的陈龙将自己的感情注入作品,“情动于衷,而寓于外”,将自己的灵魂与书画艺术相融合,心灵于书画的世界得以安顿。
陈龙走的是书画相结合之路,深知“书画同源”之理。其书画作品,气象高古,尽脱流俗,散发着质朴之美。朴素大气,以简驭繁,这是年轻一代书画家难得的美学熏陶。
他的书法艺术孕育于魏晋风韵,小楷直接取法于钟繇,隶书取法《张迁碑》等,心摹手追。虽以小楷、隶书为书法艺术表达的归宿,然对其他诸体,如篆、行都能兼收并蓄,信奉“草不兼真,殆于专谨”,力求诸体能融会贯通,有来源,不失法度规范。对于历代隶书、小楷大家,亦有采撷。我们可以从陈龙当前的书法作品呈现出来的气象来看,笔法的轻巧秀美不乏古质,平和简净,流畅生动;其结字有开有合,字字法象,观之如置于山林,神清气爽;其章法气势恢宏,若波澜壮阔之江水,令人惊心动魄;由此可见其匠心,将古人之古质与今人之流变相融相合,古为今用。其书法已初具自家之语言:厚重、古朴、自然、灵动、率真。从约定俗成的笔画,到如今的自然无束,写到自己想看到的一种面目,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个过程不知有多么艰辛,个中甘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绝对是与古人对话累积而成的结果。
陈龙年近而立之年,精力充沛,亦喜国画。在山水画上,他取法南宋画家马远、夏圭一路,注重用笔的大胆与精致,用墨古朴,讲究变化与层次,极具力度感,对景物采用“界面法”进行精细的刻画,并将景物置于远处,对人物的衣服、面貌特征着力刻画,对楼阁等景物随手勾画,笔意简洁且形态皆具,十分耐人寻味。其中的树木饱经风霜雨雪的洗礼,坚毅地挺立在大自然中,与远处的重峦叠嶂形成对比,相互辉映。山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山水,而是画家的精神寄托。画面意境十分深邃,细细品味,又觉回味无穷。
《林泉归帆图》 陈 龙/作
陈龙很好地汲取了马、夏(马远、夏圭)山水的构图方式:一种“边角山水”的范式。这种构图方式完全抛弃了北宋山水画的那种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的构图方式,突出放大某一局部,直指画家的内心世界,强调画家的主观感悟,达到写心畅神的目的。“边角山水”主要以“斧劈皴”“拖泥带水皴”为主要的用笔方式,大起大落,痛快淋漓,同时辅以中锋用笔勾写轮廓,给人以方挺坚硬的视觉体验,个人的主观意识表露得非常明显。在用笔上,边皴边染,墨分五色,皴笔与皴笔、皴笔与轮廓、浓墨与淡墨之间非常自然巧妙地连成一片,浑然一体。陈龙学习马、夏山水的“边角”构图,并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一种绘画语言,清刚跌宕、刚劲坚硬,毫无柔靡软弱之感,给人以强烈的生命活力。
陈龙年纪轻轻,执着于书画一道,文墨相会,面目古中有今、今中有古,令人耳目一新,可见其文学修养的深厚,人格魅力的恒远。他充沛的文化涵养摇荡出更为摄人心魄的笔墨,从其尺牍小品或大幅佳构亦可见其文人气、书卷气,从中感受到他的浓浓深情和一颗饱满的赤子之心,一种难得的古朴典雅之气扑面而来。我们可以从这些书画艺术作品中得到一种自然之美,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诗意,清新而曼妙。
由此,我们对陈龙的书画艺术便有了更多更美好的期待。古人言:“道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希望他继续前行,不受世俗流弊的约束与限制,收获大自在、大超脱,书写属于自己的大气象!
《仿唐六如山水》 陈 龙/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