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格结构理论视角下奇幻小说中反面人物塑造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4760
陈柯燑 高伟华

  进入20 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空前绝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速,这标志着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一味地追求物质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问题。物质的确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满足,却无力修补残缺的人格。本文将使用奥地利医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法——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英国两部奇幻小说《哈利波特》和《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反面人物”的精神世界,展开两位主角内里的人格构成,对英国奇幻小说中“反面人物”的塑造原理进行说明,从而引发对“健全人格”的影响的新鲜思考。

一、精神世界中鲜活的生命

(一)人格结构理论的概述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而后为人。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层面,而在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这是奥地利医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

  他首先提出精神层次理论,即著名的冰山模型论。但后期他却放弃了将地形模型看作一种人格结构理论,转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种人格结构部分。与精神层次理论比较,人格结构理论进步的地方在于它承认人格的存在不是像冰山一样牢不可摧、一成不变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二)小说中反面人物定义的一般规律

反面人物是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类型之一,代表着现实生活中反动的思想、落后的阶级、腐朽的意识、丑恶的势力,是作者批判、否定的人物。不能把反面人物一概写成凶神恶煞,无恶不作,坏到极处,或者将反面人物的性格凝固化,没有流动和变化。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反面人物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反面人物有复杂的性格结构。他们的性格既有统一性、稳定性,又有多面性、复杂性,决不能简单化、脸谱化的描写,而应紧扣政治立场、思想品质,表现其性格特征,写出个性的矛盾方面和复杂性,使其成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 。奇幻作品的受众一般集中在儿童,所以反面人物不应一味作恶,而应该适时展现其无奈、辛酸等心路历程,为青少年营造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收获成长。故反面人物的刻画,亦是故事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

  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与《哈利波特》中,反面人物也有很多,他们都在剧情中主角的“探险”或者“拯救世界”的历程中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读者都将其定义为“坏人”。但如果剖开人物表面深入人物的精神层面,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好人与坏人只在一念之差,不是所有的反面人物都是无法原谅的。

二、欲望驱使下作恶的本能

(一)每个人心中的“欲”

通常情况下,人原始的欲望是一种冲动,是一种索取。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承认,现实中,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欲望,不论好人还是坏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心理本质的中心部分,它是由一些原始的、野蛮的动物本能所组成的,只因它与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所以被压抑和幽禁在潜意识的深层。由此可见,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犯罪的本能。但如果这样说的话,那整个社会岂不是变成了一个没有秩序可言的“牢笼”了?为什么会在人人内心世界皆平等的状态下,出现人格好坏之分呢?

(二)特殊压力下的畸形“欲”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是正派还是反派,为了凸显矛盾,丰富故事背景,作者都会给角色营造一个不会一帆风顺的人生。而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的差别就出现在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接受程度与处理方法的不同。如《哈利波特》中的德拉科·马尔福,看起来他是个“根正苗红”的巫师,但他却高傲、自负,内心充满嫉妒与病态,并不像一个童真的小孩。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本该如哈利一般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了那样病态的恶魔?原文中一开始马尔福出场的时候,他与哈利的对话中,我们除了窥见他不可一世的个性,同时也可以提取到他的话里话外都离不开一个人——爸爸。

  “我爸爸正在隔壁帮我买书。”“爸爸说如果我没被选入飞行队的话,那将是一种耻辱。”“我们全家都想让我呆在赫奇帕奇。”马尔福的父亲是一个出色的巫师,同时也是为作品中最大的反派伏地魔卖命的黑巫师。在爸爸的要求与压力下,马尔福偏离了他本该行进的轨道。他想要不辜负爸爸的期望,成为最优秀的巫师,成为伏地魔阁下最信任的手下。于是在这种压力下,他与他人不同的、特殊的畸形“欲”便形成。于是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他对“铁三角”以及其他比他优秀的巫师的恶意与杀意都表露无遗。

  同样地,《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红皇后,也拥有在特殊压力下的“欲”。“砍掉他们的头!”“砍掉她的头!砍掉!”“她走到哪就在哪跺脚,每隔一分钟就得喊一次‘砍掉她的头’或者‘砍掉他的头’。”

  由此可见,她是暴力的,妄图独裁的,想要将爱丽丝误入的那个梦境世界统治在自己手中。这其实是因为她的姐姐白皇后从小对她的影响,让她心生妒忌,故在姐姐的压力下,想要让自己更加优秀,没想到却过了头。于是在梦境世界中,她大肆杀戮,暴戾无度,只为满足自己比姐姐更强大、更受宠的畸形欲望。

三、善念存活时理性的觉醒

(一)唤醒理性的“善”

“‘自我’类似于一个骑手,任何意识在自我掌控之中,不仅要控制本能欲望的膨胀,还要压制不理性的渴望与渴求,是一个被社会秩序规则修正过的我。”换句话说,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觉醒的一部分善念。

  前文提到,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反面人物都是圆形人物,他们并不是一味地作恶,而是亦正亦邪的典型代表。马尔福是家中独子,容貌精致,像个小王子,从小就被父母寄予很大期望,养成了高傲、自大的性子。于是在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后,遇到与他天赋不相上下的哈利后,二人就成为死对头。但他本人并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就像邓布利多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对他评价的那样:“你不是一个杀人的人。”他的内心还是有些善念存在的。同样地,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我们依旧能从红皇后身上看到一丝理性的影子。她对姐姐恨极了,却从未对姐姐起杀心,这得益于她内心艰难存在着的“善”。

(二)绝处逢生的“改变”

在两位反派觉醒的善念驱使下,他们也曾拯救过自己,拯救过他人,或者说,做出一些善意的举动。

  最为明显的还是德拉科·马尔福。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他的这个特性暴露无遗,展现在读者面前。父亲进入阿兹卡班后,伏地魔让他杀了邓布利多。但是,曾恶毒、狠绝的马尔福,看着奄奄一息失去了抵抗之力的邓布利多,最终没有下手。在最终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在那个决战的时刻他更是曾放哈利逃走一次,哪怕面对的是他从小就敬畏着的父亲。

  《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红皇后依旧如此。她在内心厌恶姐姐抢去了自己的光环,她觉得“没有人爱我,没有人怕我”。小时候白皇后因懦弱将自己偷吃果塔一事嫁祸到自己的妹妹身上,正因如此红白姐妹二人才会变成敌人。红皇后想回到过去改变这一事实,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她觉得如果一切都按照正常轨道走下去的话,她不用与曾最爱的姐姐交恶,也不用以这种暴力形象示人。

四、人格作用下人物的成型

(一)善与恶的交织

“三我”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应对社会现实,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此为一个心智健全的和谐人格状态。由此可见,在善(自我、超我)与恶(本我)的交织中,哪一方胜利,塑造的人是有很大不同的。本我,可以说表示为人的初始“兽性”。弗洛伊德也曾说,本我是充满着诱惑的陷阱,一旦自我与超我并未较好地发挥作用,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深渊。

  故事中的反派,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反派,就如前文所说,他们或是有阴暗的生活环境,或是有被逼无奈的理由,在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争斗中,本我胜利,或许自我与超我也曾有一时的觉醒迹象,但最后却依旧销声匿迹。

(二)不堪一击的善念的短暂存活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当“铁三角”流亡到马尔福的庄园时,马尔福面对父亲却未指认出哈利,使得三人逃过一劫。其实这并不是马尔福善念的第一次觉醒,不管是杀邓布利多的时候,还是面对自己的死对头哈利的时候,他所展现的都有善意的一面,纵然这善意来得艰难,生存短暂。后文中,他守在密室中等待着铁三角三人的到来,以期达到将哈利献给伏地魔的愿望,那时候他也并未想着要放过哈利,这时候我们再想想不久前他展现的善意,就显得那么短暂与可悲。

  《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红皇后想要回到过去,拯救自己和姐姐之间的关系。但在与爱丽丝争夺魔球的过程中,下的却都是死手。她的确是想要拯救过去,却不可避免地本末倒置,我们可以说她拯救过去的愿望确实是向善的一面,但后来做出的一切,却预示着在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博弈中,超我最终失败。

(三)三重人格的失调

自我与超我的失败,本我占上风,这便不可避免地意味着人格失调的产生。正如前文所说,“三我”之间最协调的点错过了,这就意味着反面人格的形成。

  在最后决战期间,马尔福也塑造了一个经典桥段——盥洗室内绝望哭泣那一段,将他内心的纠结与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接到食死徒任务初期,他还是很激动、很自豪的,积极地去准备杀害邓布利多的方案。但阴差阳错,差点杀错人的时候,他的压力便涌现出来——原来杀一个人并不像想象中简单。盥洗室中绝望哭泣的情节,我们就可视为是他人格斗争的过程,只不过他最后还是在为难哈利,想要将其献给伏地魔以此邀功,也将食死徒放进学校,这几乎成为毁灭学校的一个导火索。他的确挣扎过、斗争过,但最后结局却依旧是本我胜利,人格失调,反面人格就此形成。

  红皇后的心路历程也大同小异。她一直在控诉,“为什么这些事情总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他们总觉得我是黑暗的?”我们可以将她的控诉视为其人格斗争的过程,她内心也在纠结,善意也会浮出水面,只不过最后她依旧暴力,将自己的痛苦加之于他人之上,这又何尝不是斗争失败、本我胜利的表现呢?

五、结语

在文学作品角色乃至现实的内心世界中,人格斗争是必然存在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分别的原因,则是由人格斗争到最后出现的结果所致。故文学作品中反派的形成,则是“三我”斗争中,本我的胜利,人类内心原始欲望占了上风。斗争期间理智虽有觉醒的迹象,但欲望却最后压制住了那微弱的苗头,人格失调就此产生,反面人物就此形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每时每刻都保持着“三我”的协调发展,才会在未来的道路上欲望与理智并行,既拥有野心,又拥有理性,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