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表现
《围城》的语言十分具有特色,幽默畅快,浑然天成,其笔调像老友间的调侃。其以精妙诙谐的语言、优雅风趣的嘲讽和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人物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充满了生活哲理。(一)幽默语言的运用
《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幽默语言,读起来让人捧腹大笑。在对鲍小姐进行描写时,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封建,在现在我们觉得很正常的穿着,以及认为“穿衣自由”的观点,却在当时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甚至可以随意侮辱女性,说这种不友好的段子。彼此尊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描写张先生时,写道:“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钱钟书先生这段文字的描写妙趣横生,充满了浓烈的讽刺意味。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各方面压人一头,所谓出人头地也就是要使自己的地位高过别人,这种无谓的攀比心自然会滋生出人性里一些懦弱、丑恶的部分,要么不懂装懂靠着那些莫须有的浮夸装饰来修饰自己,要么就对他人诋毁贬低,无非是想让自己变得特别与众不同,但无非像嘴里的金牙一样华而不实,这种思想可以说已渗入官场、学校等。对于价值观不同的人而言,难以让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但就自己而言,只希望我能做到“齐万物,等生死”,不以一时的高位而骄纵。(二)比喻语言的运用
《围城》中巧设比喻,使文字更加形象生动。在描写孙太太时,这样描述:“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也契合了前文所说的天气炎热。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喻成饭里的沙砾、鱼片里的刺,既生动又形象。饭里本不该有沙砾,老实人也本不恶毒,于是百般信任而毫无防备,所谓“不期待”,是一种出乎意料的伤害,越以为是忠厚老实之人,伤起人来越让人没有防备。《围城》中关于婚姻是这样描述的:“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把婚姻比喻成金漆的鸟笼,婚姻就像金漆的鸟笼一样,外人看着辉煌无比,但对里面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束缚,而且想逃还逃不掉。心之所困即为笼,心之所驻即为城。心中有围城,处处是牢笼。心中有温暖,处处是阳光。是牢笼还是城池全凭自己的内心怎么想。二、《围城》中个性饱满的人物刻画
在《围城》的塑造和表达中,钱钟书不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而且非常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把所有的人物形象镶嵌在故事之中,人物形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带动着故事的蓬勃发展。在书中,每一个人的故事和人物性格都很鲜明。这本书是以方鸿渐的视角描述他一生的命运。故事的氛围也从最初的热烈繁荣到最后的黯然失色和悲痛交加。有嬉笑怒骂,一吐为快,也有沉重无奈,无力回天。方鸿渐的家庭是封建的,正如当时所有衰落的贵族一样,有着自命天高的家族虚荣。他虽然有机会脱离家庭的影响远赴外国留学,但是却由于没有认真读书,所以保留着封建家庭的虚荣和狂妄。比如,他在买假文凭的时候还要引经据典,找到合理性。他明知道自己是假学历,还为自己的职位感到不平衡。他同时也是盲目和无主见的,他在大的人生节点上,从来都是跟风或者寻求他人意见,并且毫无责任意识,都是为自己做决定,不考虑家庭。他娶谁最终都是一样的,因为他无主见,肯定会被善于谋划的女子吸引,而他又不满足于他人给出的决定。婚恋生活是塑造小说主人公方鸿渐形象的主要场景。方鸿渐很受异性青睐,即使这样,方鸿渐在婚姻爱情方面也是失败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一部《围城》道出婚姻的无奈与悲哀,红玫瑰与白玫瑰演绎着永不谢幕的狗血剧,也逐渐改变着新生代的婚姻观。曾几何时,淡化着恨女不嫁恨儿不娶的旧观念,更崇尚自由自立自强,够着不如够不着,滋味不如香味,朱砂痣点化即失,红玫瑰同样会凋谢,够着可能失望更大,相见不如怀念,人毕竟不是神,菩萨还被众神责怪呢。
苏文纨,真材实料的留洋博士,仗着自己的漂亮优雅到处撩人,希望所有人都为她的美丽所倾倒,身边蜂蝶群舞,就是没有看上眼的,权贵豪门的大家闺秀,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受人奉承拥戴早就习以为常,受惯了别人的胁肩谄笑,骨子里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最爱看男人为了自己争风吃醋去争斗。她偏偏又被潇洒风流、不拘一格的方鸿渐迷得神魂颠倒,暗示明护一番纠缠之后不成正果,至此由爱转恨。方鸿渐自知驾驭不了苏文纨,不想纠缠太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封信草草了结了俩人的关系。苏文纨也是个聪明人,自知驾驭不了青梅竹马追求了自己20 年的赵辛楣,明白结婚之后家庭地位和话语权没有优势,最终选择嫁给了世家公子曹元朗这个半吊子诗人,依然富贵荣华,就是变成了一个庸俗之人。
赵辛楣,权贵豪门之后,真材实料的留洋政治博士,明世故善为人,因此社会、政界的关系渊源深厚。对世界及国内当时的局势有清晰的认识和很好的判断,擅长时局分析。自信开朗,积极务实,为人正派,知世道而待时机,观全局而知进退,乐于助人,善权谋运筹。年少有为,开始在上海外交公署当处长,后来到内地大学当政治系主任,之后又转到重庆从政,每一次变动都能保持原始关系不变坏,又有好的新开始。
唐晓芙,苏文纨的亲戚,小康家庭,清秀美貌,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热爱生活,有主见,有追求。得益于睿智开明的父母和良好的家庭环境,身边也是蜂蝶成群,但她交际能力好,游刃有余,方鸿渐一见面就爱上了她,但年轻的她对未来充满憧憬,暂时不考虑婚恋。她的追求者众多,没看上方鸿渐,所以方鸿渐伤心了好一阵。
孙柔嘉,出身小康高知家庭,大学毕业,由赵辛楣推荐谋到大学助教的职位。长相一般,年轻朝气,为人知趣务实有主见,性格温柔,腼腆,善解人意,聪慧有耐心,对自身的定位和目标都有理性的认识,善于观察把握时机,处事大方得体,独具女性特有的“柔”智慧。因为自知身份地位低微,所以在学校代课让男学生当众欺负了也不当场训斥处罚,而是跑回宿舍在赵辛楣、方鸿渐面前梨花带雨,热血青年自然冲冠一怒,事情就完美解决。具有独特的眼光,又能把女性特有的“柔”发挥到极致。
方遯翁,方鸿渐的父亲,方家大家庭的家主,国学文化功底深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处事周全。一个睿智、透彻的老头,处理当地社会公事三十余年,是当地的重望乡绅,更是操持家事的一把好手,方家在他的主持下虽有小勾心,但无大过节,欣欣向荣,整体稳步发展。无耐战火侵袭,祖业不保,离乡避难,毕竟只是小乡绅不是大富贵豪门,也没有权贵背景支持,几个儿子也只是刚刚进入社会,还没什么事业根基,遭此巨变家道中落。
每一个角色都如此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这些人要从书中走出来,又仿佛这些人其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三、围城中的人生哲理思考
《围城》是一面人生的镜子,在嬉笑怒骂、遗憾失望后让人自照,思索人生和人性的本质。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书中写的是“婚姻之城”,是别人的“围城”,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这也是“自我之城”,是我自己的“围城”。方鸿渐的悲哀在于缺乏目标,犹豫逃避。你不选择生活,就只能随着生活的变换起伏,你不驾驭生活,生活的巨浪随时让你颠覆。心无所依,必无所获。人生本是一座大围城,每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都生活在不同的城里,又会从一座城走入另一座城。城里有纷繁的人群,有盲目的欲望,有世俗的羁绊,有困顿的生活;有人安之若素,有人得过且过,有人坐困愁城,有人破城而出。能困住人的永远不会是墙,是现实的琐碎和人心的羁绊,是自己筑成的心墙。自由不在墙外,自由在你心里。对于方鸿渐或是我们每个人而言,进入哪座城也好,从哪座城出来也罢,无论多么努力向目标奋进,似乎仍注定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这其实和天意无关,而主要关乎人性。这些女孩子都是方鸿渐人生中的遗憾,很显然这种遗憾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毕竟在那些已经流逝的岁月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地错过一些貌似原本能让我们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生活的机遇,又或许无论我们如何周密谨慎地去做选择,仍旧会留下各种各样的遗憾。因为人无论是在逆境还是在顺境中,总会在潜意识里对目标结果不断加码。可惜人生不像赌局那样经常上演大获全胜或一败涂地的戏码。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不会放弃对奇迹的渴望,《围城》用一批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人性本就如此。我倒认为,人生虽满是遗憾,但这些遗憾也只是相对的。就如杨绛先生在后记中提到的那样,方鸿渐如果真的娶到梦中女神唐小姐,这份感情就会被柴米油盐褪去原来纯粹的模样。换句话说,胜利或幸福只是相对的,遗憾才是人生的常态。那么,我们与其当一个“想出来的城里人”或“想进去的城外人”,倒不如花点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该如何给自己的下一步进行精准的定位,从而找到最适合去的下一座城。另外,大可不必因曾经的糊里糊涂而自卑,也不必热衷于投入各种斗争,更不要为各种遗憾而感到沮丧,毕竟在看透何谓人生常态之后,即使如愿冲出或突入目前这座城,也仍旧是无限循环往复中的其中一环罢了。婚恋的围城也好,职业的围城也罢,说到底都是心灵的围城。无论我们身处在什么样的围城中,要有光,太阳的光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光。《圣经》里说得好: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凡事包容和理解。每一个嘴上说不相信爱情的人,其实都渴望着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命运捉弄人,现实太残忍,让绝大多数的人即使精疲力竭,也无法摆脱自己想要抵达的那份憧憬。所谓爱情,不是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而是在一段关系中自己愿意去改变。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我们斥责爱情变得商业化,岂不是人性本自私吗?人们自己怎么会轻易地为对方改变和妥协?城内城外的人总觉得他人的爱情才纯粹浪漫,他人的生活才理想丰满,以为自己的不幸福都是环境所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围城呢?我们自己从不愿意改变,却只想着逃避和远离,所以才会一直不满意。倘若我们不再羡慕他人的爱情,而是好好解决自己的关系,适当时候做一点让步和改变;不再渴望他人的职业,而是在自己的一方领域兢兢业业、上下求索,即使有点累、有点委屈咬咬牙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当生活不如意时,先尝试着自己做出一些改变,或许这样我们并不需要逃离和另辟蹊径,因为可能你心心念念的东西也并没有那么完美,所以那么多得到它的人也想着逃离。我承认环境很重要,可是当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不可以首先对自己进行调整和完善,倘若还是真的很难改变艰难的处境,我们再去逃离环境。但是,我也太了解人性的趋利避害了,人们往往是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和做改变的,毕竟只是简单地走进城里和逃出城外,这太不费力了!
人类众生相,皆在钱先生文字里。每一个读《围城》的人,或多或少都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放而不舍,失而不甘,进城出城都是遗憾。幸福只是相对,遗憾才是人生常态。正如张爱玲所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进城之前,都以为里面必是理想中的样子,进去了才发现未必是想象的那么美好,斗来斗去一地鸡毛,还不如城外的风景优美。生活中大多数人何尝不是糊里糊涂生活着,其实越糊涂,可能幸福指数越高。迷迷糊糊地往前走,像方鸿渐那样糊里糊涂的活着也是一种阿Q 式的幸福。
四、结语
《围城》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这座巨大的围城下,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社会精英日常生活的矛盾纠纷、爱恨情仇的故事,叙述人间百态,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哲理思考。围城围住的不仅是主人公,还有更多像主人公一样的人,他们在城内挣扎盘桓,就这样反反复复,反反复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