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阶级分化开始出现,音乐听众逐渐从“创作、唱奏、传播”三位一体的社会音乐生产方式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传播环节。音乐不再是王侯贵族的独享之物,创作者与唱奏者也日渐认识到听众对音乐发展的作用。如今,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新的传播媒介产生,音乐听众已经不满足于“现场听乐”的单一欣赏方式,开始出现多层次性的欣赏方式,即多样化的社会音乐行为、多种音乐审美趣味和多样的音乐欣赏态度。面对听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中国手风琴音乐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多元文化的趋势下如何发展是当下的重要议题。据此,笔者根据多年对我国手风琴音乐受众群的观察,以听众视角分析受众论与发展趋势,就当代手风琴音乐的发展现状进行多层面的思考。
一、音乐听众概述及其分类
音乐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学科,着重研究音乐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其中,音乐听众及其分类方式为音乐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唐代诗人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谈道:“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可见,狭义的“音乐听众”是指通过耳朵听赏一次或一场现场音乐会的音乐听众,而广义的“音乐听众”则指通过各类媒介获取音乐信息内容的音乐听众,其又可分为现实听众与潜在听众。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根据时间、地区、传播媒介、听众人群特征、音乐信息内容形态等不同标准和维度将音乐听众进行分类,形成多样的分类法。德国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根据音乐偏好、音乐听众心理、听众阶级将音乐听众分为五类。奥地利音乐学家库尔特·布劳卡普夫以广播听众为研究对象开展抽样调查,在贝塞勒的音乐形态类型论基础上提出了五种听众类型。苏联音乐学家索哈尔根据听众心理特征、音乐种类特征和体裁特征分成二十七类音乐听众,其中有五种音乐听众类型可用于中国的实际听众人群。总的来说,上述分类法因其分类维度、分类年代、社会背景存在差异,并不适用于中国多维度、多层次的音乐听众群。
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学者曾遂今根据对中国社会音乐生产活动的多年观察,通过对中国音乐听众地域特点和特殊群体、年龄分布特点、主观条件三方面的梳理,确立了二十七种听众类型。其分类法因严谨、全面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亦为本文方法论。
二、手风琴音乐听众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在实际生活中对我国音乐受众群的了解,对分类法中的四大基本群体,即城市听众、农村听众、少数民族听众、军队听众展开实地调研。调查内容包含音乐倾向、基本音乐诉求以及手风琴音乐的普及度,其结果总结如下。(一)器乐曲的受众范围较小
大多数听众认为器乐曲“过于复杂抽象,不懂欣赏”,四大基本群体中仅有城市听众人群中的中龄团体(15~49岁)与高龄团体(50岁以上)有器乐曲倾向。由于人们的歌曲需求心理和近年来各种媒体在音乐传播中对社会的导向结果,在社会音乐观念中,大众认为音乐即是唱歌的艺术。因而在此趋势下,音乐听众中对歌曲的需求是远远大于对器乐的需求的,这对手风琴音乐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二)大众更倾向于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
近年来,为迎合国内音乐听众的需求,许多学者将流行歌曲改编制谱并录制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传播,在增加转发量、点击量的同时,也为手风琴的宣传普及添砖加瓦。然而,改编曲目固然能提升手风琴的曝光率与普及度,但要想深扎于中国,形成适合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的道路,还得从中国听众和器乐自身发展出发。身为西方乐器的手风琴没有本土优势,在此形势下要如何发展是当下的重要问题。(三)手风琴音乐的听众群大多集中在高龄组
受到当今社会中“怀旧热”浪潮的影响,高龄群体开始热衷于手风琴演奏,促生了相应的听众人群。而身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占较大比例的中龄团体对手风琴音乐却知晓甚少,对其认识仅停留在网络平台或“可能属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表面认识上,缺乏深入了解的平台与动机。因此,如何吸引广大群众的兴趣以及构建传播平台是当下面临的一大问题。手风琴音乐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却不如钢琴、小提琴等其他西方乐器在中国的发展,这必然是社会背景、传媒导向、音乐生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的。笔者认为手风琴音乐发展要想扎根于中国,必须先扎根于中国音乐听众,重视音乐听众在音乐中的导向作用,重视中国多类听众的音乐需求,走多元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三、当代手风琴音乐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手风琴音乐“圈外冷,圈内热”的现状投射出当代手风琴音乐发展的片面与缺失,为此,众多学者提出手风琴音乐民族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显然,这是正确的,无需赘述。然而在此过程中,对民族化的过分追求导致在无视音乐听众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失去群众基础,在发展专业音乐的过程中缺乏对普及教育的关注,在内容上始终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力、能影响大众音乐倾向的音乐作品。因此,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民族化与多元化的发展重点到底是什么?该如何促进民族化、多元化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手风琴原创音乐作品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
所谓民族化,即要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和人民的需求,结合乐器特点与特殊的演奏技法,创作出具有民族元素的音乐作品,而非将民族音调简单移植。具体来说,在民族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音乐作品应为满足中国听众的需求进行创作。面对非专业人群,创作目的更多倾向普及教育,那么通俗性、传播性是创作者首要考虑的方面。面向专业人群,创作应注重技巧性与音乐性的融合,在传播的同时提升手风琴音乐的专业性。近十年来,手风琴音乐作品层出不穷,音乐院校与专业比赛纷纷倡导原创音乐作品,出现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其表演形式也不仅限于独奏,更有室内乐作品、协奏曲、重奏曲等。例如著名华裔作曲家储望华创作的协奏曲《生命之歌》、青年演奏家田佳男创作的室内乐作品《惊蛰》等;为符合大众审美,音乐创作在注重民族化的同时,也考虑到流行音乐的受众群,创作出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例如青年演奏家谭家亮创作的独奏曲《枫之舞》和改编曲《玫瑰玫瑰我爱你》,青年演奏家仲凯改编的独奏曲《贝加尔湖畔》《mojito》等。这些作品受到学者们喜爱的同时,也斩获了许多创作大奖。甚至许多国外的作曲家也为中国风原创作品助力,例如安吉利斯的《Beijing 2011》、马克欧文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皆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发展与巩固手风琴音乐听众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层次的音乐听众推动音乐多元化发展,因而重视音乐听众的需求是手风琴音乐发展适应社会、适应大众的首要目标。其一应以专业听众为中坚力量,培养优秀、全面的专业手风琴听众人群。具体来说,需注重基层教学,抓好高校教育,做好手风琴教育的基础建设;其二应主动发展积极听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潜在听众,提高手风琴普及教育力度与广度。其三应逐步减少消极听众,他们因从未了解过手风琴音乐或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被动接受而形成消极反应,需从传播方式与音乐作品两方面着手,以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来打动听众,增添活力。(三)扩大影响力是发展手风琴音乐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现代化电子移动设备的出现,为传播媒介增添了多样方式。大众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获取音乐资讯早已司空见惯,在各大网络平台与社交软件上,听众通过各类传播渠道收听手风琴音乐,手风琴的影响力与传播效力已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借助社会资源和艺术教育,听众对手风琴的认识水平日渐提高,手风琴音乐的普及度也在日益提高。由此可见,若要扩大影响力,必须拓宽传播渠道,重视传播内容的质量,为手风琴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拓宽道路。四、结语
手风琴音乐发展若要根植于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化、多元化发展道路,然一味追求发展而抛却中国音乐听众需求就是竭泽而渔。手风琴音乐发展需要引路人,更需要后来者。因此,笔者认为当代手风琴音乐在走民族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时,应注重倾听听众人群的需求,重视音乐听众的地位,使手风琴音乐真正贴近社会、贴合大众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