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语言构成思维,思维通过语言得以表现。语言与思维方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方式不同,外在的语言形式也有所差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种转换既表现于外在的语言形式上,又表现于内在的思维方式中。环境造就思维方式,生活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民族,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了文化差异。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而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中华民族形成了整体性思维,而西方民族形成了分析性思维。本文以沈从文《边城》这一长篇小说与金介甫的英文译文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西方思维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具体探究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思维与西方民族的分析性思维之间的差异是如何影响汉译英这一过程的,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举例探究:意合与形合及具体与抽象。二、中西方思维差异:整体性与分析性
整体性思维强调有机整体性,把人与自然和个体与社会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注重事物间的关联性与平衡发展,从整体出发,以大局为重。中华民族这一思维的形成与其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密不可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人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人们认为作物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男女关系、天地交合等现象悟出“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随着这一想法的不断发展,有机整体性成为中国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人习惯于从总体把握整个研究对象,忽视微观分解,具体表现在语言中就是多采用意合的方式行文,较少使用表示逻辑的连接词语。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观物取象”,即根据物体的形状,将其加工成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运用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在语言中表现为采用具体的词语解释抽象的含义。分析性思维强调个体独立性,整体分割,逐一进行研究。西方民族这一思维的形成与其海洋文明密不可分。因地处海洋周边,西方人多进行航海运动,以捕渔业为生,要判断天气情况,确保自身安全,满足自身生活需求。这就要求西方人擅于分析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并做出合理判断。因此,西方的分析性思维具体表现为运用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探究,微观分解,进而通过步步分析揭示现象的原因,得出明确的结论。可以看出,西方思维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和缜密性,在语言表达上亦是如此。英语行文组织多采用形合的方式,即运用词语形态变化和显示逻辑的连接词语,严谨地表达言者之意;基于分析性思维,西方人自古以来就擅长抽象的理论研究,擅长运用抽象表达法。因为抽象词语能够高度概括事物的本质,以客观、冷静的语气表达事物,符合西方分析性思维崇尚的科学与理性。
因此,受整体性思维的影响,汉语具有重意合、重具体表达的特点,而受分析性思维影响的英语,具有重形合、重抽象表达的特点。那么,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就要发生从整体性到分析性的转换。
三、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思维与西方民族的分析性思维表现在语言上为: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汉语的具体词语表达与英语的抽象表达。(一) 意合与形合
意合是指通过词语和分句本身的含义来表达文章中的逻辑关系,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汉语造句少用连接词衔接表示逻辑关系,一般通过事情发生的先后得以表现,注重隐性连贯。因此,汉语是重意会的语义型语言,在表达中多用短语和短句。形合是指运用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词语和分句,从而来表达其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句子中有各种形式连接词、从句来构成句子结构,凸显逻辑性。因此,英语是重形式的语法型语言,在表达中多用长句,在句中多用分词、连接词、不定式等。那么,在汉译英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选用恰当的连接词、关系词等进行连接,使得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能够明确、清晰。如:例 1:
原文: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沈从文)
译文:As the stream meandered on,it wrapped around a low mountain, joining a wide river at Chadong some three li downstream, about a mile.(Jeffrey)
原文分句间没有连接词进行连接,只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三个短句表明了整个句子的意思。译文中增加了连词“as”表示时间以及现在分词“joining”表示并列,用时间状语从句表现原文分句时间上的先后。同时在主句中也增添了主语“it”来保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体现了英语中结构的特点。
例2:
原文: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沈从文)
译文:When the weather was clear and fine and there was nothing to do because no one wanted to cross, Grandpa and Cuicui would sun themselves atop the stone precipice in front of their home.(Jeffrey)
原文句子中没有连接词连接,仅用几个流水短句就将句子之间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表达清楚了。而在译文中,作者先是增译了连词“when”来表达时间,接着增添了连词“and”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并列关系,其中包括词与词的并列(clear and fine)、短句与短句的并列,还增加了连词“because”来表示祖父与翠翠晒太阳的原因。译文用主从句清楚地表现了原文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从句中增添的几个连词明确地表达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具体与抽象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具体的思维,擅长用具体的形象使概念生动可感。具体表现为用具体词语表达抽象概念,使得抽象意义具体化;基于分析性思维,西方人强调主客分离,以物为中心,科学与客观。抽象词语可以对事物进行高度概括,把复杂的思想简单化,客观、理性地表达事物,符合科学思维。因此,西方民族多用抽象表达法,英语也不例外。在汉译英中,常常要化具体为抽象,采用“化实为虚”的方法提高转换的可译性。如:例1:
原文: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沈从文)
译文:The water path was bent like a bow, with the mountain path the bowstring, so the land distance was a little shorter.(Jeffrey)
原文中“远近”一词是汉语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出自《易·系辞上》,用于表示距离的长短。这是汉语中比较形象的词语。那么在译为英语时,就要提炼出该词的抽象概念“距离”。译文中也是将其译为“distance”。因此,在汉译英中,若见到汉语特有的形象性词语,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要先弄明白其抽象概念,再进行翻译。
例2:
原文:我们应当说一是一,不许三心二意。(沈从文)
译文:We stick to our promises, we don’t give in to second thoughts.(Jeffrey)
原文中的“说一是一”是汉语中形象性词语,用于表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基于汉语多用具体表达,英语擅用抽象表达这一原则。英文译文要化具体为抽象。在译文中,这一词语被译为“stick to our promises”。“promise”一词就具有抽象意义,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原文中“薄薄的凄凉”一词表达的情感比较具体;译文中译为“unhappiness”,这样表达的情感就比较抽象了,既可以表达不开心、不快乐,也可以表达忧伤、凄苦。可见汉语用词比较具体,英语则较为宽泛、抽象。原文与译文中的用词正好符合汉语重具体表达,英语重抽象表达的特点。
四、小结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究了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对汉译英的影响,分别是意合与形合及具体与抽象。汉语重意义,英语重形式。因此,在汉译英中,首先要先分析汉语句子的功能、意义,进而确定英语句子的结构、形式。这一过程是汉语语义型语句向英语语法型语句的转变,也是流水句法向树形句法的转变。汉语讲究立象尽意,运用具象使抽象概念具体可感,而英语受分析性思维的影响,强调客观、科学、理性,抽象表达能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冷静客观的口吻来呈示事物,因此英语行文中多用抽象表达。针对这一特点,在汉译英中,要先将具体词语概念化、抽象化,再进行翻译。综上,可以得出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变,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一名译者既要具备母语又要具备目的语思维,在翻译时两种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转换。对于汉译英,译者就要从整体性思维转变到分析性思维,同时也要注意这两种思维下的语言特点转换,如语序调整,词类转变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