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思想意蕴无穷,是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源头之一。其代表作《理想国》,是他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既是西方文明开端的经典之作,又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更是以理想之人和理想国家的建构影响至今。
一、《理想国》的整体架构
《理想国》全书内容庞杂、主题多元,涉及经济、政治、宗教、体育和艺术在内的古希腊公共生活的全部内容,全书是一个多条经纬线交织、环环相扣的复杂结构。《理想国》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正义、和谐的理想社会,因此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后人将《理想国》分为十卷,按顺序来看,全书由有关正义与心灵间的关系开始讨论,柏拉图开篇便提出了“何为正义”的论题,继而谈到了公民受教育的途径、理想城邦何以实现、“卫国者”与“哲人王”如何塑造等问题,在政治体制、城邦权力、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变革思想,进而指向公民心灵的归宿,最后将这些问题汇总并展现出一幅所谓“理想城邦”的美好图景。二、对话体的方式
在阅读《理想国》中的对话时,往往不能立刻明了柏拉图想要表明的观点,因为其中并无严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有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与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口头对话。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其他的哲学著作有很大不同的一个重要的点在于,它并不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进行长篇的概念论证和抽象的哲学思辨,其语篇结构主要是以对话为主。柏拉图所写的每一组对话几乎都是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发言者,他用一种特殊的互相询问的对话方式向普遍观点发起挑战。《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从不以老师自居,也不愿意让别人成为自己的信徒,向他人灌输自己的逻辑思路。而是将对话既作为探讨真理的方法,又作为对话者之间思想交流的交际活动。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在对真理的探问中结成了以爱智为核心的友爱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和建构,在对话者的多方互动、共同探究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
《理想国》采用的对话体方式深深地受到了柏拉图老师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影响。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中。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整个过程通过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一方不断揭露另一方的矛盾。他从对方认可的观念出发,通过自己不断的质疑和提问,归纳出关于讨论对象的一般定义。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对话性的教育实践,用以培育人们的爱智精神。《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和他的对话者,也是在对真理的探问中结成了以正义为核心的友爱共同体,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贯穿对话始终。
三、观点阐发的一般步骤
(一)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
《理想国》中对话的双方都扮演的是正义城邦的缔造者,没有谁比谁更权威之说。苏格拉底首先是尊重对方的观点,谦虚地请教并乐于听取对方的观点,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理论。然后他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让对方觉得这样的哲学问题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讨论有必要进行下去。同时,他也不断地以积极话语暗示所讨论的哲学问题的重要性,保证对话的连续性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时,玻勒马霍斯由于观点不和对其大发雷霆,想要暂停两人的对话。苏格拉底只是说:“要是我们的目的是寻找金子,我们就绝不会只顾相互吹捧反倒错过找金子的机会了。现在我们要寻找的正义,比金子的价值更高。”苏格拉底不断地暗示着对话内容比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重要百倍,这不仅关乎对话双方,也涉及城邦所有的人,乃至世界上所有活着的人。这一方式,促使接下来关于正义讨论的继续进行。
当然,追问本身就是哲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多思考、多提问,这是哲人的基本素养。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说:“除了接受无知惩罚外还能有什么别的吗?而受无知之罚显然就是我向有智慧的人学习。”这一回答,既以虚心的态度引导玻勒马霍斯继续阐明他的观点,也向我们又一次展现了他不为任何个人利益,将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作为唯一的目的和动力,从而不断追问。
(二)通过对话和发问,揭露对方的矛盾,使对方放弃自身原有的观点,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推翻对方错误的观点。但书中的苏格拉底并不急于反驳对方,而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反问他,从而使对方一步步地自己发现矛盾所在,承认自己的错误。柏拉图作为哲人的生活方式——即使面对的是有名望的人,要质疑的是权威的理论,也要不断追问,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如关于正义的讨论中,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接着,柏拉图对克法洛斯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这种正义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情形下的行为,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因为如果把正义理解为“有话实说,有债照还”,会造成“有时是正义的,有时是‘不正义的’的后果”。也就是说,这类行为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义的。“譬如说,你的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他后来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正义的定义就遇到了还债的时机和还债对象的难题。如果债主是敌人,那会造成对敌人的帮助,还债也是非正义的。因为“敌人对敌人所欠无非是恶”。因此,“有话实说,有债照还”这个原则的范围太过于狭窄,代表的是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不符合对正义的定义。
(三)依循对话者的现实处境引导人走向灵魂的美善,得到普遍性、一般性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
最后一阶段是让对方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回答,辅之以必要的解释,使对方理解苏格拉底的角度,逐渐接受、肯定苏格拉底的观点,获得某种真理。这一阶段以苏格拉底和阿得曼托斯讨论“神是否是一切事物的原因”为例。苏格拉底提问:“神不肯定是善的吗?故事不应该永远把他们描写成善的吗?”阿得曼托斯:“当然应该。”苏格拉底:“其次,没有任何善的东西是有害的,是吧?”阿得曼托斯:“我想是的。”苏格拉底:“无害的东西会干坏事吗?”阿得曼托斯:“啊,不会的。”苏格拉底:“不干坏事的东西会作恶吗?”阿得曼托斯:“绝对不会。”苏格拉底:“不作恶的东西会成为任何恶的原因吗?”阿得曼托斯:“那怎么会呢?”苏格拉底:“好,那么善的东西是有益的?”“是的。”“因此是好事的原因吗?”“是的。”苏格拉底:“因此,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阿得曼托斯:“完全是这样。”这是一段典型的柏拉图式问答。对话者从生活的道理出发,没有深奥的哲学理论,只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提问和回答,从而一步步地引导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思路,即柏拉图“有意要让人经过精神的操练”,最后以正确的途径来理解自己、认识世界。柏拉图的对话主要展现一种旨在培育心灵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传递外在于生命的客观知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