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女性主题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346
高雨菲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影响国外诗坛的、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诗篇,享有同时期诗人难以获得的荣誉。弗罗斯特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描写新英格兰美景的自然田园诗歌,其中涉及的女性主题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充分关注。弗罗斯特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紧跟时代潮流——国外第一次女权运动,在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写了一些女性主题的诗歌,例如《家庭墓地》《仆人的仆人》《山妻》等。

一、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在弗罗斯特幼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全家搬迁到新英格兰,从此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在那里,他的妈妈靠在新罕布什尔教书维持着全家的生计。弗罗斯特对母亲从事沉重的家务劳动有着很深的印象。他看到母亲操持家务的辛苦,除此之外,他也对当时以母亲为代表的女性在婚姻家庭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有着真切的感受。这也为他日后创作关于女性主题的诗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生活的磨难,妈妈、妻子、女儿等身边最重要的女性的相继离开,这些悲惨的生活经历,使女权运动中所提倡的“男女应该平等”“妇女争取自由权益”的口号很轻易地被弗罗斯特认可。因而在他反映女性问题的诗歌中,他常常作为女性的代言人,关心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困惑和需求;另外,他的很多女性主题的诗歌常常通过女性的视角来表达女性的不满和抗争。在男权社会中,很多男性有大男子主义倾向,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因而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很多夫妻生活不和谐的场景,这实质上表现的是女性追求人格平等、幸福爱情、美满婚姻的愿景;实际上,弗罗斯特用诗歌的形式刻画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表达出诗人对女性命运的关怀、担忧以及思考。诗人最终的目的是想以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焦虑来反映出生活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的整个人类的焦虑和困境,希望引导人们寻求精神的家园。

二、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并不是独立作战的封闭理论,它广泛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一系列的理论。它的本质是提高女性的性别意识,批判那些充满性别歧视和色彩的男权意识文本,试图为读者建立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和体验。它重新思考传统的男权意识的文本,并且让读者意识到文本中对女性的厌恶感和偏见,希望能改变读者对传统文本既有的理解和感悟。

  肖瓦尔特曾提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和原型、文学批评中对女性的忽略和错觉以及男性建构的文学历史中的分歧。当然,随着对男权主义中心论的抨击,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转向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次出版著名作家那些被遗忘的作品。弗罗斯特在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写了一些女性主题的诗歌,例如《家庭墓地》《仆人的仆人》《山妻》等,这些诗歌在弗罗斯特那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中属于不太被提及的类型,然而这些诗歌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在婚姻、家庭方面复杂、焦虑和悲惨的困境,除此之外,这些诗歌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对20世纪初期女性的同情、理解和关注,也从侧面体现了其诗歌的创作理念和女性观,这些无疑是弗罗斯特诗歌宝库中珍贵的组成部分。

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在弗罗斯特以前的诗歌中,诗人们描写的女性大都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一般都是男性欣赏并且歌颂的花瓶式人物。这些女性大多数只能接受男性居高临下的态度,她们始终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往往是男性眼中虚幻的歌颂和审美对象,并且男性对女性的描写往往浮于表面,并不是真实的女性状态。从本质上而言,这些男权社会的诗歌陋习是对女性的轻视和对男权的延续。

(一)《仆人的仆人》中的女主人公

《仆人的仆人》这首诗歌收录于弗罗斯特的第二本诗集《波士顿以北》,它被称为弗罗斯特早期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打破了男权社会诗歌的传统,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描述了一位抱怨婚姻生活不幸福的家庭主妇的形象。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独白形式揭露出女性想要“出逃”的潜意识。诗歌一开始就展现出女主人公不满自己的现状——被压迫和忽视的状态。事实上,诗歌当中那个整日烧饭并且给雇工们洗盘子的女人,就是弗罗斯特的母亲为了生活整日劳作奔波的形象的缩影。

  女主人公的不满和压抑的情绪来源于丈夫莱恩——一位不太成功的商人。他曾经计划在偏远地区建造一些小屋,因此他雇佣了很多工人来干活。女主人公不得不为这些工人们做饭、清洗盘子,干那些永远处理不完的杂事。家庭生活就是她抑郁症的来源。当她厌倦婚姻并且想要逃离不幸福的家庭生活时,她的丈夫非但不理解她,还认为是她身体出了问题,只要吃些药物就能改善。但是,她不是身体出了问题,她“需要的是休息”,她“不想再为空腹的雇工们做饭,不想再洗他们的盘子——不想再做那些似乎永远都做不完的杂事”。她的时间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受丈夫支配和限制的,她在家里扮演的角色是丈夫雇佣的仆人的仆人。正如女性主义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的那样,“妇女从未拥有过真正属于她们的半个小时”。妇女的个人感受是被忽视的,她们只是承担家务的工具人。丈夫全然不顾弱小的妻子,让她一个人拼死拼活地伺候他们,女主人公在这里从一个家庭的奴仆沦为一个出卖着最廉价劳动力的“仆人的仆人”。“家”在这里就是女主人公精神的枷锁和牢笼,家庭生活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精神的慰藉。虽然她还是一个向往精神自由、崇尚自然美的青年女子,但是家庭的劳役已经把她囚禁在一个精神孤独的荒岛。从诗歌中“我看这真是秀丽可爱的一片水啊——我们的维罗比湖”这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个美景面前,这位孤独的女主人公才会提起一点精神忘掉那折磨人的家务。但是,这一句“我真说不清我到底是高兴?不高兴?还是什么?我什么感觉也没有,只剩下一个声音,似乎在告诉我应该怎么样去感受,并且应该感到我并不是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充分说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已经将她置于一种麻木不仁、诚惶诚恐的状态,她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

(二)《家庭墓地》中的女主人公

《家庭墓地》这首诗收录于弗罗斯特的第二本诗集《波士顿以北》,它展现了一位患有孤独症的乡村女性形象。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受到限制,因而她无法挖掘自己的潜质和追求自己的梦想。女主人公艾米试图逃离压抑的婚姻生活。全诗由艾米和她的丈夫的对话写成。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木讷、残忍、漠然的丈夫形象;除此之外,读者还能真切地感受到艾米茫然、失望和焦虑的内心世界。

  诗中的丈夫曾无情地拒绝和剥夺一个向往精神自由的独立女性的基本权益。丈夫的大男子主义在这首诗中充分展现。在女主人公毅然决然地要离开这个令她窒息的家时,她告诉丈夫她必须离开:“我得走——离开这所房子。”而丈夫坚决不让她离开:“我要跟去把你拽回来。我会的!”诗人对艾米丈夫的男权主义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丈夫根本不关心妻子,更不能理解妻子为何不能从丧子的痛苦中解脱。当他们争吵时,丈夫顾及的是自己的尊严和面子,他反复提醒妻子不要让别人知道他们夫妻不和:“艾米!这时候别上邻居家去!”“别这个时候把心事带到邻居家去!”“艾米!有人顺着大路过来了!”当妻子告诉他自己要离开家时,他坚决要维护自己的男性尊严和权威,他不允许自己的妻子离家出走,发誓要把她拉回来。他们两个人争吵的导火索主要在于对待夭折的孩子的不同态度。妻子觉得丈夫没有难过和伤心的情感,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读者可以看出这只是艾米和她丈夫无数次争执中的一次,他们一直无法沟通、交流。妻子对冷漠的丈夫已经心灰意冷,她选择用“离家”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压抑婚姻生活的不满。

(三)《山妻》中的女主人公

《山妻》这首组诗收录于《山间》这本诗集当中。这首诗主要讲述一位年轻的妻子想要逃离家庭和丈夫,并且试图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的故事。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感——一种对毫无依靠、毫无寄托的生活的害怕是男权社会中很多女性生存状态的体现。诗歌中这位年轻女性的形象,事实上就象征着弗罗斯特妹妹Jeanie。她因为无法和外界接触而选择将自己隔离在社会之外。

  诗歌中的女主人公,从第三首诗开始就一直在诉说着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寂寞,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源于丈夫对她情感需求的忽视和子女的缺场。她常常没有家的感觉,只能空闲地“常跟他到地头看他犁地,或者看他锯树”。这些看似浪漫的行为因为女主人公的子女缺场之痛而变得毫无意义。诗歌的最后,这位山妻死去了。事实上,这位山妻的原型就是弗罗斯特的妻子。弗罗斯特在1900—1938年之间,先后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死去,最后他的妻子也在悲痛中死去。

(四)《两个女巫》中的女主人公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没有和谐婚姻生活的女主人公长期压抑和焦虑的精神世界。这首长诗一共有155行,采用的是戏剧独白的形式。诗中的女主人公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好,从而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面的情人身上,希望从这个身份不合法的情人身上得到爱与关怀。然而女主人公与情人的事情很快败露,她冷漠自私的丈夫杀害了她的情人。女主人公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负罪感,她很快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对情人的感情完全不符合父权社会的法治要求,因而她只能压抑自己痛苦的情感,帮助丈夫把死者埋藏在地窖里面。笔者认为,这个以“母亲”身份来讲述自己故事的女人和自己的丈夫在日常两性关系中很不和谐,这从以下的诗歌中就能看出:

  母亲:我丈夫觉得我唯一的错误,

  是不上床就在厨房里入睡,

  特别是在冬日里,床铺如冰一样冷,

  衣服比雪还寒之时,更是如此。

  那天晚上骸骨从地窖楼梯上来时,

  托夫勒早已独自上了床,丢下我不管,

  并且让大门大开着以使厨房变冷,

  其目的是故意要把我赶出厨房。

  我渐渐清醒过来,刚刚足以

  纳闷冷飕飕的风从何而来,

  当时我听见托夫勒在楼上卧室里,

  但却认定听见他在楼下的地窖中。

  通过解读上面的诗歌,笔者认为女主人公和她丈夫之间的夫妻生活极不和谐,以至于女主人公不愿意和她的丈夫一起睡觉。这位妻子得不到她丈夫丝毫的怜惜和爱护,弗罗斯特在这里向我们展示出了夫妻两个人如冰似雪的婚姻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男权社会中男子的大男子主义观念,男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婚姻生活中不懂得体谅和付出,女性的爱和牺牲得不到回报和认可,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极度痛苦且没有人倾诉。女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情感不符合男权社会的要求后,她产生的第一个冲动就是抓住门把手,把门关紧,这也直接反映出女主人公一直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她渴望自由,渴望和谐的性生活和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身处男权社会的她力量过于弱小,她不足以去抗衡男权社会的法治和意识,最终只能接受现实,做男权社会的附庸者。这首诗充分反映出人性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女性是社会的弱者。弗罗斯特作为一名关注普通民众的疾苦和情感困惑的诗人,深深地同情这些女性弱者,关注社会底层的女性人物的命运,他经常用女性的口吻去表达对男权社会的抨击,积极地做底层女性的代言人。弗罗斯特希望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唤醒底层女性的女权意识,让她们活出自己的风采,成为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摒弃旧的“女性就应该是男性附庸”的糟粕意识,展示出诗人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

四、结语

弗罗斯特这些女性主题诗歌中所呈现的女主人公,她们要么是家务的奴隶,一直想要逃离家庭这个精神枷锁和牢笼;要么就是一直将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一直沉浸在悲情之中,不能自拔。这一系列的生活之痛也是当时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大部分女性之痛。弗罗斯特通过这些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困境和焦虑的状态,并且对当时的女性给予关怀、理解和同情。弗罗斯特那些女性主题的诗歌,都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女性的诉求,颠覆了传统诗歌塑造的女性形象。总而言之,笔者通过他的诗歌,可以理解女性出逃、女性孤独感的原因;了解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批判意义;了解他的很多女性主题的诗歌,是诗人个人成长经历和当时盛行的女权运动潜移默化影响的产物。通过解读这些女性形象,笔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弗罗斯特对当时妇女问题的一些看法,进而更好地理解弗罗斯特这位伟大的诗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