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发展角度看,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一个词=一个音节=一个字=一个义项”,但这样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少之又少,一般只存在于个别的一般词汇中。由于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原则,现代汉语的大多数词汇都在不断变化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意义,古今字也就应运而生。古今字是同一个字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它的变化方式之一是“改变形符,增加形声字”,比如“沽”字和“酤”字。但文字作为语言的书写工具,其内部变化往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人们对文化心理的认同感。
一、“沽”和“酤”的释义
“沽”和“酤”二字的解释离不开对“贾”字的释义,段注版《说文解字》对三字的释义如下:《说文解字·水部》:“沽,水,出渔阳塞外,东入海。”段玉裁注:“今字以为沽买字。伐木郑笺曰:‘酤,买也,字从酉。’”
《说文解字·酉部》:“酤,一宿酒也。”段注:“《商颂》:‘既载清酤。’《传》曰:‘酤,酒也。’《小雅》:‘無酒酤我。’《传》曰:‘酤,一宿酒。’”
《说文解字·貝部》:“贾,市也。”段注:“贾者,凡买卖之称也……汉石经《论语》曰:‘求善贾而贾诸。’今《论语》作‘沽’者,假借字也。”
关于三字的训释,余大光(1995)认为皆有“买进”和“卖出”之意,但“酤”特指买酒和卖酒;在武彬(1999)看来,三字古音相同且互相通假,都有买卖之意,但“沽”和“酤”做相同的意思讲时,与之相搭配的词却不同,反映出二者在义项上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朱惠仙(2008)认为“沽”和“贾”是同源字,“沽”本义是水名,但表买义时是“贾”的借字。而“酤”专指卖酒,是“沽”的分化字,词义范围较小。吕文平(2007)曾考察过上古、中古、近代汉语的买卖类词汇,其中“沽”和“酤”涉及对象是相对固定的词,它们在上古时期涉及对象广泛,中古时期有了明确分工,发展到近代一些词义逐渐消亡,词义走向缩小趋势,并逐渐被“买”和“卖”代替。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词义角度对二者进行分类。
(一)买进义
“沽”和“酤”都具有买进义。例如:(1)沽名钓誉。
(2)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墨子·公孟》)
(3)酤家不雠其酒,屠者罢列而归。(《新书·春秋》)
(4)无酒酤我。(《诗·小雅·伐木》)
例(1)译为使用不正当手段谋求好的名誉;例(2)是说你为我们葬了(父亲),(我们)应当为你买酒喝;例(3)的意思是卖酒的店家不售酒了,杀猪的屠夫罢市回去了;例(4)译为(如果)没有酒就买给我。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就“买”这个义项来说,“沽”可以买进或带来除酒以外的其他事物(如名利),但“酤”只能与“酒”搭配。从语义场角度看,“沽”表示[±买酒],而“酤”表示[+买酒]。
(二)售出义
二者又都有卖出义。例如:(5)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沽卖。(《南史·宋本纪上》)
(6)待价而沽。
(7)初榷酒酤。(《汉书·武帝纪》)
(8)司马道子府园内列肆,使姬人酤鬻,身自贸易。(《晋书·五行志》)
例(5)是说少帝刘义符在皇家园林打造了一个店面商铺,他亲自去售卖货物;例(6)译为等有了好价钱就卖;例(7)是指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榷酒制度,此处“酤”译为卖;例(8)是说司马道在府园内设立集市,让自己的姬妾卖东西,自己去买。例(5)—例(8)均表示售出义。观察以上例子可以发现,二者都表示“取得”“卖”,但搭配对象有所不同。“沽”与名誉、一般货物搭配,而“酤”只与酒搭配,即“沽”表示[±卖酒],而“酤”表示[+卖酒]。
从词的搭配对象看,与“酤”搭配的词仅限于酒或与酒有关的词,而“沽”却没有此类限制。在后来的使用中,二者的不平衡性逐渐加深,以至于吕文平(2007)认为,“‘沽’之上位义‘卖’在近代汉语早期就消亡了,其下位义‘卖酒’在近代汉语晚期也已消失。而‘酤’这个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了”。
二、“沽”与“酤”的关系及其发展演变
由上文可知二者词义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其使用范围也有所不同。除“沽”的词义范围大于“酤”之外,它们的联系也较为紧密,其发展过程必然相辅相成。下面就二者关系和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关于二者属于古今字还是异体字关系的问题,学术界展开过许多讨论。本研究根据索绪尔的历时观和共时观,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出发探讨“沽”与“酤”的关系。站在历史发展视角下,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也就是说,“沽”作为“贾”的假借字,承担了“贾”的买卖义。但出于语言的准确性原则,人们专门为买卖酒品新造了“酤”字,因此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但随着时代发展以及语言的节约性原则,加上“沽”的搭配对象本来就有[+酒],人们逐渐把“酤”作为“沽”的异体字;发展至今,人们更多地认为“酤”是“沽”的繁体字,这是因为二者表示买卖的义项被“买”和“卖”取代,这又体现了文字的节约性,也即“回归”。但古人为何要为买卖酒品而专门造字呢?如果说单纯为了语言的准确性,那为何后来又弃之不用?以至于《第一批汉字简化字表》中也不存在“酤”字。本文认为这种现象与中华民族的酒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三、字体演变所反映的深层文化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可以作为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反映社会,反映人们的思想,语言也可以维持、影响、建构甚至改变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体现出惊人的反作用力。”邢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中也提道:“语言是一种制度文化”“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制约”。此外,马真先生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中曾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汉语虚词的用法。由此看来,文字作为语言的书写载体,其发展演化必然离不开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一)我国酒文化的发展历程
王征(2014)谈到酒的起源时认为,目前最通行的说法是“仪狄造酒说”,他列举《世本》《战国策》《淮南子》《诗经》中的相关句子来说明仪狄所做旨酒逐渐演变成目前所通行的酒。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以掌管酒为职责的“酒人”,比如王子今(2011)提到《周礼》中的“酒正”“酒人”、《史记》和《论衡》中的“酒人”,这都反映了酒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礼仪中占据重要地位。到了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进步,农具改良和粮食增产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任玉华(2012)、贾俊侠(2011)、王征(2014)、孙伟(2015)等都对汉代时期酒业和酒政发展做出过阐释。其中孙伟认为汉代的酒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宴会娱乐,当时的饮酒之风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到了魏晋南北朝,酒的功能进一步扩大,酒品种类不断丰富,酒店、酒肆开始产销合一,酒令发展成为一种游戏,独具特色的酒文化风靡一时。唐宋时期可谓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的鼎峰时代,不论是政府通过“酒课”“榷酤”政策获得财政收入,还是平民百姓丰富多彩的酒业营销策略,都可以窥探出酒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在饮食上自然与中原人有所不同,当时的人们充分利用已有食材和技术创新推动了酒业发展。清朝到民国再到今天,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生产技术的传入,从酒的生产、运输到销售,酿酒业在科技创新中一步步发展,饮酒的习惯也在世人心中扎根发芽,逐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二)酒的社会功效
酒文化不仅影响了文字和语言,还渗透到中国的文学、绘画中,比如《水浒传》中就有大量描写喝酒的场面,《清明上河图》里也有酒店、酒肆,这就涉及酒的作用问题了。结合卢海鸣(2001)和任玉华(2012)就酒的社会功效做出的探讨,本论文将其功效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祭祀宴饮。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对神的敬畏一直持续至今。从巫师祈雨到皇帝祭天,酒一直是祭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祭品。如,“元鼎五年(前122年),武帝在甘泉宫立起泰一祠坛。祭祀规定,‘俎豆醴进’,‘鹿中水而酒之’。以至于越到后期,次数越多,用酒也多”。后来,平民百姓开始上行下效,用酒祭祀逐渐平民化世俗化。至于宴饮宾客,酒也是必备饮品,毕竟相较于水来说,酒的味道更浓烈甘甜。
第二,抒发情怀。中国人的人文情怀从古一直相传至今,古代的文人墨客在饮酒作乐之中借酒和诗歌抒怀言事。比如汉乐府诗歌总共谈及酒事者约三十篇,但单纯出现的“酒”字的频率比篇幅数多了两倍。宋代所收录的汉乐府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涉及酒类的相关作品远远超过篇幅总数,谈论内容也较为集中。由此看来,酒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中国的文学作品,贯穿于古代文学发展的始终。
第三,养生长寿。从医学角度来看,酒有一定抗氧化作用,可以防止皮肤松弛,使人保持“鹤发童颜”。当然古时候的人们也注意到这一点,比如《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等医书中都曾记载过相关内容。“北宋校正《金匮要略》《伤寒论》上编有10个方剂用酒,其中清酒煮2例、清酒洗2例、酒洗3例、苦酒渍2例、酒客1例、酒酪1例。”再加上古代对酒的提纯技术不够,纵使人们过度饮酒也不会引起过多危害。
四、结语
按照邢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中的观点,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字又是语言的载体,因此文化也是文字的管轨,从而影响制约文字的发展轨迹和方向。但“语言和文字本身都是文化现象,各种文化要素又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也就是说文字的发展会渗透到文化背景中,甚至能预示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但就“沽”和“酤”二字而言,更多体现的是文化对文字的影响,“酤”是伴随着酒文化的兴盛而产生,又在语言节约原则中逐渐消亡。从来源看,“沽”与“贾”同源,是当时“贾”的分化字,承担了“贾”的一部分买卖义,但发展到近代汉语早期,“沽”的上位义“卖”逐渐消失,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词义则缩小至书面语中的“买酒”。而“酤”字是伴随着酒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酒文化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近日周代北白鹅墓地的考古研究看,此处发现了东亚最早的果酒,可见我国酿酒技术自古以来就较为成熟,反映在语言文字中的“酤”字也就应运而生。从关系看,汉语早期的“沽”和“酤”字存在产生先后的问题,属于古今字;发展到后期,“沽”的词义缩小并向“酤”靠近,二者为异体字关系。
本文主要以“沽”和“酤”的词义发展演变为例,窥探语言文字发展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关系,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沽”到“酤”再到“沽”的发展演变与中国的酒文化存在密切关系,这也是文化与语言文字互相交融的体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