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是每年春晚不可或缺的重头节目,它因简练、接地气的幽默话语和生动的表演形式深受大众喜爱。国内针对小品中的幽默话语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语义视角和传统语用视角,从认知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近年来,有学者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将幽默看成一种认知过程,但他们大多是从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则用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2021年春晚小品幽默话语进行认知分析。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是莱考夫于1987年提出的。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就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作出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它是建立在许多认知模型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型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主要是运用四种原则构建起来的,可将这四种原则看作其所包括的四种认知模型,它们分别为命题结构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映射模型、转喻映射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任何一个模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共同构成语义范畴描写的四个方面,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模型的缺陷都可能对语义的理解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可能产生幽默效果。小品之所以能制笑,与台词自身的不协调性有极大的关系,它在台词搭配方面很有特色,会用一些偏离观众认知的表达。如,突显某一模型、构建某一模型的隐喻或转喻映射、修改某一模型等。这种不协调性,使得观众的认知与小品台词的实质发生偏差,正是这种偏差制造了幽默效果。因此,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来分析小品幽默话语是非常合理的。
一、突显某一模型
突显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根据不同的视角或关注点,选择事物不同的部分作为认知范围中的突显对象,因此,突显对象不同,语义联想也就不同。突显某一认知模型是小品常用的制造幽默手段,观看小品时观众根据自己的认知体验激活不同的认知模型,因观众的认知与小品中饰演人物的认知出现偏差,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小品《一波三折》中有这样一段话:
张小斐:妈,我调整好了,我没事儿了。
贾玲:别装了,刚才脑科的大夫都来了。
张小斐:他来了?那,那他都跟你说什么了?
贾玲:你不让说的都说了。
张小斐:那,你都知道了?
贾玲:都知道了。
张小斐:没想到,他还挺勇敢的。
贾玲:你说什么?
张小斐:我说,他还挺man的。
贾玲:嗯,他是挺瞒的,但就这么瞒,他也没瞒住我。
小品中,张小斐饰演贾玲的女儿,因为她的男朋友是脑科医生,所以给她妈妈做了免费的体检。张小斐去医院取妈妈体检结果时男朋友提出跟她妈妈说两人恋爱的建议,但张小斐觉得还不是时候,结果男朋友提出分手,这让她很难过。张小斐回家以后说:“妈,你没事儿,你很健康。”贾玲看到女儿声泪俱下,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绝症女儿才这么伤心,怕自己知道了会难过所以瞒着自己。张小斐回自己房间时脑科医生为了道歉来找她,结果跟贾玲碰面,在他们谈话过程中贾玲听到脑科医生有事儿想跟自己坦白,但是张小斐不让他说,就更加确定自己得了脑科方面的绝症。张小斐和贾玲的对话之所以引人发笑,是因为两人在对“man”的认知上各自持有不同的理解,突显了不同的认知模型。贾玲饰演人物所激活的“man”是与之谐音的“瞒”的意思,张小斐说的“man”是“男人,有男人味”的意思。台下的观众对“man”的认知都跟张小斐一样,贾玲的理解偏离了观众的预期,两个认知意义在对比过程中产生了不和谐的因素,因而产生了幽默。
同样的例子还有小品《大扫除》:
王迅:老孙呐,我跟你说,你给我把这个任务完成好了,以后你在我这儿,就是红人了。在我这儿红了,你在全厂就彻底红了。
孙涛:哎呦妈呀,这红不红的无所谓,健康码不红就行。
同样,本节的笑点在于他们对“红”的认知有所不同。王迅饰演人物所激活的是“红”的引申意义,有受宠信或重用的意思。孙涛饰演人物所激活的是“红”的原型意义,突显了“红”的字面意义。观众都明白“红人”是什么意思,但是孙涛饰演人物没有明白,他的理解与观众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因而产生了幽默。
二、构建某一模型的隐喻或转喻映射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心理映射。隐喻性思维的最大功能是提取我们对熟悉事物的理解,并使用这些表征来指代和解释不熟悉的事物。谐音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隐喻,所谓谐音隐喻,就是通过谐音在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小品在台词搭配方面很有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性联系,把一些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从而制造幽默。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中的这一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万茜:表现不错嘛。
任嘉伦:还是有点紧张。
万茜:可以了,可以了。协议带了没?
任嘉伦:当然带了,看。
万茜:五千块钱收好。
任嘉伦:在这儿给不合适吧。
万茜:赶紧拿着,记住了啊,千万别说漏嘴。
任嘉伦:我,你还不放心吗?
张凯丽:完了,怎么又是个假的呀?!
张国强:咱这个闺女雇人上瘾呐,我让他走。
龙龙:叔叔,这活儿我来。
张国强:上。
龙龙:那个,刚叔叔阿姨给了我点儿年货,你拿着吧。
任嘉伦:好多鱼呀。
龙龙:好有自知之明啊。
小品中任嘉伦扮演万茜的男朋友,张凯丽和张国强扮演万茜的父母,龙龙是她发小。万茜在新疆工作,毕业到现在还没有男朋友,她父母特别希望女儿早点找个男朋友结婚,因此每年春节万茜回家,父母都催她找男朋友,因此万茜连续几次雇假男朋友骗父母。万茜爸爸特别希望女儿和龙龙交往,因此,这年春节特地邀请龙龙到家做客,目的就是给龙龙和万茜创造见面的机会。万茜父母和她发小龙龙在厨房偷听到万茜和任嘉伦的这一段对话,误以为任嘉伦也是万茜雇来的假男朋友。不难猜出,这时最高兴的人就是龙龙,所以他兴奋又主动地担起了赶任嘉伦走的任务。选段的笑点主要在最后一句话—“好多鱼呀”,龙龙很机智地把手里的鱼给了任嘉伦,任嘉伦看到这么多鱼下意识地说了句“好多鱼呀”,这时候龙龙来了一句,“好有自知之明啊”,观众和任嘉伦这时才意识到龙龙给任嘉伦很多鱼是想跟他说“你好多余呀”。看这段时台下的观众没有想到龙龙会说“好有自知之明啊”,龙龙说的话和观众的预期出现了偏差,因此产生了幽默。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某一概念事物(喻体)为另一个概念事物(目标喻)提供心理联想的认知过程。小品中构建某一模型的转喻映射也是一种制造幽默的手段。
再看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中的这一段:
张国强:龙龙啊,就是一直喜欢我们家茜茜,这孩子主要是心地善良,心眼儿特别好。
张凯丽:你可拉倒吧,咱茜茜要能看上他,还能单身到现在?
张国强:知根知底的多好啊!
张凯丽:好什么呀?呆头呆脑的。
龙龙:阿姨再借两步吧,我能听着。
张凯丽:对不起。
张国强:这耳朵真好使。
张凯丽:我跟你说,我把伟伟叫来了,我想把伟伟介绍给咱家茜茜。
张国强:伟伟哪有龙龙强,给闺女选男朋友,就像你选车一样,你不能光好看,你也得好开呀。
小品人物关系,已在上一例解释过,以免言语反复不再解释。张凯丽希望女儿跟伟伟谈恋爱,但张国强希望女儿跟龙龙交往,结果,夫妻俩因在给女儿选男朋友这件事上意见不合而有了小争吵。选段的笑点在于把“男朋友”转喻成“车”,虽然张国强说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把“男朋友”和“车”联想到一起,因此,张国强的话让观众觉得出其不意,从而产生了幽默。
三、修改某一模型
小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偏离观众认知的表达,这是因为修改了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某一模型,使它成为该范畴的非典型成员。这种表达让观众或者读者感到出乎意料从而造成幽默。看看小品《年三十的歌》中的这段对话:
岳云鹏:这些数据说明什么?
孙越:说明什么?
岳云鹏:说明我研究了。
孙越:啊,你喜欢。
岳云鹏:我喜欢看春晚,我是春晚的小迷弟。
孙越:你迷到什么程度啊?
岳云鹏:我喜欢歌曲,这样吧,这个歌曲啊,我第一次听春晚歌曲的时候,是在娘胎里。
孙越:在哪儿?
岳云鹏:在娘胎里。
孙越:啊,娘胎里,你们家老太太不隔音呐!
众所周知,隔音是房屋的门、墙、窗等建筑材料所具有的隔绝声音传播的功能。在这里说“你们家老太太不隔音呐”,其实是用调侃的语气表达了“你在娘胎里怎么可能会听得到春晚歌曲呢”的意思。选段中用“不隔音”形容孕妇肚子隔绝声音的功能,明显是对这一认知模型的修改,这样原本不属于人体器官某一个功能的“隔音”变成了这一领域的非典型成员。观众都知道“隔音”这一功能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器官上,小品饰演人物用的词偏离了观众的认知,因此出现了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了让人爆笑的幽默。
再来看小品《开往春天的幸福》的片段:
倪妮:我发现你这个人呐……
贾冰:你别发现我了,还是我先发现发现你吧,怎么滴,你一个空姐大过年的不坐飞机坐高铁,而且还专门挑我这趟车,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想法?
倪妮:你……
贾冰:对不起,我的心哽咽了。
小品中,贾冰和倪妮饰演彼此的前男女友。因为贾冰是高铁乘务员,倪妮是空姐,而且他们工作时间总是错开,几乎没有共同的休息时间,互相见面的机会也特别少,因此倪妮觉得贾冰不够爱自己,对自己不够关心,所以提出了分手。分手以后倪妮意识到自己没有跟贾冰好好沟通就草率地提出了分手,因此以复合为目的专门挑贾冰负责的那趟车回家。选段的笑点主要在于“哽咽”上,“哽咽”最原型的意义是食物堵住食管,难以下咽的意思。“哽咽”这一情况不该出现在心这一器官上,心原本不属于发生哽咽情况范畴内的器官,选段中把心说成“哽咽”,显然是对这一认知模型的修改,这样心也就成了原本不属于发生“哽咽”情况范畴内的非典型器官。观众都知道心不属于发生“哽咽”情况范畴内的器官,因此贾冰饰演人物说的话偏离了观众的认知,从而产生了幽默。
四、结语
小品作为每年春晚最受观众关注的节目,不少幽默语言家喻户晓,甚至能引起一股流行语潮流,而这种潮流更能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以往对小品幽默的研究大多是从语义视角和传统语用视角进行的,但由于小品幽默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因此仅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幽默机制进行探讨,更有助于读者了解幽默产生的内在机制,以便更好地解读小品幽默的认知心理过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