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上一般将清代划分为三个时期:
(1)清初期(1644—1661),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帝;(2)清中期(1661—1820),圣祖康熙帝—仁宗嘉庆帝;(3)清晚期(1820—1911),宣宗道光帝—恭宗宣统帝。清前期赵、董书风风靡天下,中、晚期书家之间师承及交游等各类联系密切,遂把两个时期合并为一进行研究(文中统称“清后期”),并按照书家风格成熟期出现顺序厘清主体风格脉络,进而探寻个中关系。
一、朱彝尊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纵观书法史,就书家风格演变来说,基本在30岁后开始逐渐形成个人面貌,依据这个标准来说,朱彝尊无疑是被书史低估的重要人物。
朱彝尊(1629—1709),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醧舫,又号竹垞,博通经史,参加纂修《明史》。康熙十八年除翰林院检讨,后入直南书房,词风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正常来说,一个艺术家各方面的审美追求是基本趋同的,不难看出,朱的书法(图1)与其诗词的风格一脉相承,仍然属于清劲婉丽的“赵董”书风,细观下来,笔者认为他是将赵孟頫的小楷用笔与董其昌的行楷结构化为一体。用笔层面,较为显著者如图1中“生”“一”的横画与赵孟頫书《道德经》(图2)笔法相同;结构上如“万”“书”二字与董其昌题跋(图3)整体字势基本一致。
二、刘墉与王文治
“浓墨宰相”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菴、石庵等,乾隆年间重臣,任内阁学士、翰林院编修等职,他作为乾嘉时期官方书风的代表是毋庸置疑的。单就其楷书来看,尤得力于苏东坡、颜真卿和晋唐小楷,整体精气内敛、含蓄蕴藉,端重稳健中透出灵秀。与刘墉并称的“淡墨探花”王文治(1730—1802),由于时代原因,法出于董其昌,之后上溯李邕、米芾,笔致翩翩,结构舒展,多用侧锋取妍,风格俊秀放纵。
三、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苏斋、忠叙等。官至内阁学士,作为清后期官方书风的又一代表人物,从其斋号便知对苏轼情有独钟,楷书严守法度,以精工为尚,结构出于欧阳询,浸淫苏轼行楷用笔、体势、章法。在学书实践中也是身体力行,理论方面著作等身,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苏米斋兰亭考》,晚年得到苏轼《天际乌云帖》,日常信札创作尽是一片东坡面貌(图4)。四、郑燮
郑燮(1693—1765),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以画竹著称于世,号板桥道人、板桥,行草造诣高妙,并创造篆、隶、楷与行草杂糅的“六分半书”。郑燮传世书迹较多且风格成熟固定,楷书主要作品有墨迹《节录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页》《重修城隍庙碑记》,拓本《新修城隍庙碑记》。以《节录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页》(图5)为例,仍是取法苏轼结构,将苏字丰腴的用笔还原至魏晋用笔,长笔画有明显的钟繇、王羲之小楷形态,包括捺脚也是突破唐楷窠臼,而存留汉隶“燕尾”意味。《书谱》云:“古质而今妍”,在创作中既减少时弊又表现个性,真正将“妍、质”做到和谐统一,如此看来,郑燮的创作理念不仅仅是对学苏的启迪,同时也对当代“入古出新”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林则徐与曾国藩

图6

图7
林则徐(1785—1850),官至两广、云贵总督,加太子少保,字少穆,一字无抚,谥文忠。书法出自“二王”、米芾,虽然稍受馆阁习气束缚,仍不失清新稳健。传世楷书作品以对联形式居多(图6),且风格相对统一,无明确风格分期特征。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初名子城,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书法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他对书法理论的阐述见于其《日记》《家书》等文章中,并对阮元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主张南北兼而有之。其楷书传世作品与林则徐情况相同,以对联数量为最,风格劲健刚拔,树起了一面承唐继宋、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
与林则徐不同的是,曾的作品风格稍显丰富,从存世资料(图7)进行分析,取法是以黄庭坚为主要基调,并因不同时期有些许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对黄庭坚点法的继承及中宫紧收的结构方式。
综上举例,这些书家官职级别不同,基本涵盖官场的主要层面。据此能相当程度地反映这一时期官方书法的取法及审美等诸多问题:除却乾嘉末期尚存赵董遗风,整体风格受宋人尤其是苏、米影响较为深刻,虽然初学基本是以唐人为基础,但是到后期大都只保留一个框架,风格内核已经发生质的改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