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中国近代一位十分有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其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美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作品内容多样、主题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新时期,尽管中国的散文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但对朱自清散文特点的研究却依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朱自清散文作品的创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散文家、文学家,本名自华,号秋实,后自己改名为自清。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淳朴细腻、语言简练而又富有灵气的艺术特点,其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种全新的审美特征,为中国特色散文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朱自清一生中创作了多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其中《背影》《春》等作品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同时《踪迹》《欧游杂记》等作品也十分有名。要想真正理解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就必须对朱自清散文风格形成的背景有所了解。民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制度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了保障,国家也面临灭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一批志高气扬、意志坚定的爱国主义人士,这些人从军事、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朱自清就是民国时代的一位在文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家。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所签订的各种耻辱条约让当时的一些社会青年感到十分悲愤,朱自清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着手散文文学创作,并在写作过程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很好地表述在文章之中。后来,在经历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影响的阶段后,朱自清的散文艺术风格逐渐形成。
二、朱自清散文的创作思想
朱自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生活方式展开创作,从而创作出相关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 朱自清在展开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不同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文章之中,从而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作品。(一)文学创作应更多考虑人生问题
艺术创作的目的一直都是文学家所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而且很多文学家偏向于两个不同的答案,即“消遣说”与“人生说”。所谓“消遣说”,是指文学创作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消遣,将自己闲暇时间的一些生活经历记录下来,从而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思想,从思想上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人生说”是指文学创作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及反思”之上,认为文学创作应更好地将社会现象及人生问题展现在自己的文章之中。朱自清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就赞同“为人生”的创作思想,并呼吁作家们必须关心人生,关心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关注大自然,同时反对具有玩世性质的“消遣说”。朱自清曾经在文章中说过:“人生如万花筒,因时地而殊异,变化不穷。”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生活的追求。朱自清一直都对“生命是什么”展开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以及对应的文学创作,实现了自身对人生的一种多元性认识,提升了对人生的理解深度。(二)重在对自己情感的表达
与其他体裁的文章相比,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涉及真挚、深厚的情感美。散文本身所特有的高度个人化及言说表现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时,散文又是一种个人情感意志的表达方式。当然,在五四运动之前,散文只是一种“文以载道”的重要方式,而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及封建社会的瓦解,文化思想领域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老而又陈旧的散文观念随之受到较大的冲击。这时的散文作家除了关注人生外,还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自己的关注之上,认为文学创作应充分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人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自清就通过抒情和叙事的方式实现了自我个性情感的展示。1928年,朱自清在《背影·序》中写道:“……我意在更好地表现自己,尽力表现即可。仁者之见,是在读者。”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表现自我”的一种意愿。同时,在《背影》中还有很多自己的内心想法以及自己对父亲的喜爱之情,比如在描写父亲去为自己买“橘子”的一段情节:“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穿插在散文之中的场景记叙片段,很好地将作者对亲人的情感展现出来。(三)雅俗共赏背景下的美学追求
就散文创作风格来说,雅与俗往往是两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关于两者的含义,不同学者也给出不同的见解,比较通俗的理解是,雅即士大夫创作的高雅的文学作品,而俗则是受教育的农家子弟或小市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五四运动之前,关于文学创作的雅与俗有着较为鲜明的划分,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人们开始对雅与俗有了更多的认识。而朱自清则主张“雅俗共赏”,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展开文学创作。在他的文章中,将北方方言作为基本语言,同时吸收了欧洲语言的很多文化元素,并通过口语化的方式对语言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了一种生动、形象而又简洁的语言形式。同时,朱自清又不忘对散文美感的“装饰”,从而给人带来一种朴素亲切而又活泼自然的审美感受。正是有了这种雅俗共赏的写作方式,才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章形式。通过雅的方式传递出文章本身的可读性及质量,通过俗的方式降低文章本身的理解难度,增加受众者的数量,进而让更多人能够在阅读和鉴赏朱自清文章的同时提升对文章的理解深度。三、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艺术特点
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以“形散神不散”著称。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家之中,不同作家的散文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与其他散文文学作家相比,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深入挖掘朱自清散文的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提升对朱自清散文的认识。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平实自然、干净流畅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作品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平实自然、干净流畅的语言特点。其中平实自然是指朱自清散文之中的语言文字内容相对较为朴素,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大部分人都能够轻松读懂。干净流畅则是指朱自清所使用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或者每一个汉字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能用精准的文字将想要表达的内容概括出来,从而更好地提升文章的可读性。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早期的散文在语言的选择上习惯使用华美的语言,特别是对于一些写景的散文来说,朱自清不惜用更多精美的语句来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朱自清在语言文字的选择方面做得十分到位,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的使用十分精准,从而营造出一个令人陶醉的意境。但是到了后期,当朱自清开始将写作重点转移到说理、议事之上时,语言则变得更加自然和朴素。尽管如此,无论是前期的精美文字还是后期的朴素文字都能将自己所追求的那种清新自然、干净流畅的语言特点很好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其实,朱自清语言的感染力与他本人所追求的语言观点有着紧密联系,正如前文所说,朱自清所追求的那种“雅俗共赏”的美学观点使其语言变得既新颖而又不失自然,从而创作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散文语言。
(二)以叙事为表象,以情感表达为暗线
朱自清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叙事为表象、以情感表达为暗线。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分部文章都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展开写作的,因此很多读者在不了解朱自清的情况下阅读他的散文会认为是记叙文。然而,当深入挖掘其写作思路及方法时才会发现,朱自清很多文章的内容中涵盖着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与表达,通过情感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融入,进而完成自己的散文创作。朱自清的散文多数是以“叙事+抒情”的方式展开的,习惯从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入手展开景观或情感的描写,从而达到借物抒情、情感传递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从《背影》一文中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十分有名的作品,主要写的是“主人公”对父亲的描述,文章通过对“父亲的几段往事”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父亲”的爱。特别是在描述“父亲翻爬月台给主人公买橘子”的一段场景,朱自清将“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身体的不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进而表达出主人公对父亲的一种怀念和感激之情。《荷塘月色》也是一篇叙事散文,与《背影》不同的是,这篇文章的情感显得更加欢快,将作者对夜色的美感很好地融入文章之中。《荷塘月色》中不乏一些叙事的情节,从始至终都将“我”在晚间夜行作为“线索”展开描述,很好地将自己对“夜色”的喜爱之情以及丢弃“其他琐碎事件”享受大自然的一种情怀体现在文章之中。然而,如果结合朱自清创作这篇散文时的背景就会发现,作者在描写“荷塘夜色”时内心情感的复杂。《荷塘月色》一文创作于1927年,这一年正是大革命失败的一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全国人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作者之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去描绘夜间的荷塘景色,不仅是对一种安宁生活的向往,更带有一种幻想超脱却又有无法实现的特殊心情。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心情才让朱自清写出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三)构思清晰明了,文眼位置安排得当
构思是散文创作之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作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构思后,才能创作出对应的散文。因此,朱自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构思清晰明了,文眼位置安排得当。朱自清散文在文学构思方面做得十分巧妙,同时在文眼位置的安排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眼是散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元素,被称之为散文的主题或中心。散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景色的描写都会围绕着文眼展开。作者往往会在书写散文的过程中围绕文眼展开多方面的描述,并将一些零散的文章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篇结构紧凑的散文。从朱自清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他在写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将文眼与构思有机结合,通过反复描述文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文眼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眼进行精心构思的方式提升了文眼的精细度。比如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就使用了严谨的文章结构对文眼展开描述。整篇文章的文眼是“春”,朱自清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文眼表述清晰,从多个角度对“春”展开构思。全文按照总、分、总的方式展开描绘,开头就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向往,两个连续的“盼望着”放在一起足以说明作者对“春天”的期盼。随后在构思过程中,朱自清通过切换多个情景的方式来描绘自己心目中春天的美景:“春天的外形、小草、小花、春风、春雨”。从这一系列的描绘中足以看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而文章最后,作者使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文眼”的重要性,简短的话语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中国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另外,散文《匆匆》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基本的结构,整篇文章过渡自然,前后呼应极为合理,文章前后描绘了燕子、花朵、太阳等景色,文章最后,作者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这样的一个“文眼”来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上述例子都可以看出,朱自清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文眼”确实十分清晰,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之中,并能借助“文眼”对其文章中的情感进行宣泄。四、总结
朱自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十分有名的散文家,其一生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精美而又通俗的散文作品,为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其他散文作家相比,朱自清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新、旧中国交替的阶段,受到独特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得朱自清在创作散文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追求。一方面,朱自清散文中更加关注“人生”及“自我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在美学的追求方面,朱自清更加注重对“雅俗共赏”艺术魅力的追求。受到这一风格的影响,朱自清的散文具备了更多不同于其他散文家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平实自然、干净流畅的语言特点,以叙事为表象、以情感表达为暗线,构思清晰明了、文眼位置安排得当等几个方面,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使得朱自清散文为当代中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白话散文”写作模式,为现代散文做出了巨大贡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