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笔墨技巧需要文化支撑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9732
李 超

  

  《碧山晴逾好》 查卫军/作

  “书画艺术必须遵循一个理念,那就是要求大雅、除恶俗。”查卫军大半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辛勤耕耘、执着前进,也因此积累了深厚的功底和深刻的体会。他在书画、篆刻上造诣颇深,被熟知他的人所叹服。

  交谈中,查卫军解读了传统文化对书画的影响与作用,并逐渐引入儒、释、道的理念进行探讨。

  “书画艺术的哲学思想源于传统文化,它从儒家‘中和之美’中逐渐成形,让我们得以掌握将艺术表现控制在中正平和,以防流于放纵偏颇的要义。”他说,“从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中,我们获得了古朴自然的审美趣味;从‘有触于中,不平则鸣’的传统里继承了慷慨激昂、有感而发的创作激情;更从禅学的‘心为物宰,不为物役’的思想里汲取了直抒胸臆、不主故常的创作旨趣。其中,道家学说的影响比较深远,主要是因为老子所谓的‘道’昭示了天地万物存在演化的依据,昭示了事物的运变法则与规律。他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要消除人的心智的作用,使心空虚无知,除去欲念的烦恼,使心安宁沉静。这种状态就是最好的艺术创作状态。”

  查卫军认为:“道的基本观点,一是中和融通,就是兼收并蓄,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追求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二是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繁衍发展,变化向上。道、儒两家对这种精神都有体现,道尚朴,即无华;儒尚诚,即诚实,没有造作,此二者虽然立论不同,但殊途同归。中华文化尚质朴,鄙浮华,求真实,贬虚妄。这种思想在艺术上的反映就是质朴、变化。”

  

  《帆过无痕》 查卫军/作

  

  《山意》 查卫军/作

  阴阳相对论就是道家所言的相生相克。艺术家在书画创作的过程中都存在阴阳虚实相生相克、互相转化,要不断调和,使其刚柔相济。了解了阴阳相对统一,自然就会理解“知其白,守其黑”的道家思想,就可以尝试用这种意识去统领布局、构图,成黑白之形于怀中,纳虚实之意于纸外,尤其是山水画的留白,更具指导性。这些艺术智慧对查卫军来说已经了然于胸。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体现出中和之美。”查卫军说,“《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倡导刚健有力,道旨意上善若水;儒法练神,道教练形,要形神兼备就要儒道互补。”

  “形神互化,虚静、虚无、无为的观念也有指导性。”他说,“唐人谭峭的《化书》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书画创作中的形、神、气、意互相转化,笔墨之形需要有神态气韵和精神,需要大‘意’,最后努力将小‘形’变为大‘象’。”

  查卫军将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了一番总结:“老子、庄子在谈到宇宙本体即‘道’的自然状态时提出了淡、素、拙、实等一系列概念并加以阐释,其中‘淡’为要,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庄子也说‘恬淡寂寞无为,即雕即琢,复归于朴’。所谓‘淡’,即是朴素风格,与‘巧’‘华’相对立。‘巧’做作,‘华’烦琐。淡追求回归自然的朴素,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美的生命在于朴素,这正印证了道家哲学中的‘自然’观念,突出本色之美。文人画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简而意足’的审美追求,也显然是受道家自然观的影响,这种追求艺术意境的空灵与平淡的审美理想里沉淀着先秦道家哲学对自然境界推崇的精神。”

  他说:“不论是书画还是篆刻,我们需要努力反复地从传统中化入化出,在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中,在中国书法绘画线条中逐渐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力求本乎我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