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生一代一盏情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913
张 玉

  我面前是琳琅的建盏—仿佛是一个个中国的宋代文人在茶的世界里低斟浅唱。厚重的胎体、流动的釉汁,以中国东南部的特有风情,在多彩的釉面上飞扬。这些建盏的主人叫刘子龙。刘子龙生于1984年,祖籍建盏发源地福建建阳。其作品胎骨似铁,釉色古朴,斑纹天成,功力非凡。

  

  《茶洋窑黑釉茶盏》 刘子龙/作

  

  《七彩金丝毫》 刘子龙/作

  建盏,是一种茶器。但在我眼里,建盏就是一幅画—在看到釉的同时,我看到了美。刘子龙就是这样一位创造美的大师,他把建溪的风情和武夷的秀色都烧进建盏里,令故乡的红色沃壤璀璨生光。我疑心他必定是将杯中的红茶倒进了窑炉里,把大美闽中的浪漫浇灌进一只建盏。这只建盏的釉面交织着各种温润的色彩,深褐、湛蓝、烟紫混溶的油滴,衬着星星点点的银色铁斑,沐浴在迷人的清香里。

  从2004年初开始,刘子龙潜心钻研,经过多年反复研究实验,于2016年成功复原最具宋代建窑建盏代表性的釉面作品《黑底银滴》,同年荣获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银奖。这只名为《玄影》的建盏质地纯黑,油滴圆润,光泽均匀;釉色如漆,银斑若星,瓷重似铁,声响胜磬。注入清水,银光争辉;注入浓茶,金星闪耀,让人一看就被深深吸引。黑釉在炉火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幻化出“可遇不可求”的花纹,呈现出变化万千、绚丽多彩之态势。这是窑神的恩赐。

  刘子龙的建盏,以敞口为多,口大足小,形如漏斗。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型号适中;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盎然之感。他的盏美在造型,它是建盏的骨骼,支撑起刘氏建盏的整体风格;他的盏也美在色调,它是建盏的灵魂,秀出一代建盏大师的智慧。他的每一只建盏都是珍品,其中所倾注的,是时间、是人情、是温度、是天意,这些东西无法衡量,只能感知。千万个迷人的瞬间,千万缕光线的变化,都在盏面的色斑里显出夺目的色彩。光在变幻,盏也在变幻。刘子龙不用画笔,他用窑火和泥土捕捉了宇宙的变幻。就像紫气东来的武夷山上点缀满山的竹岚,在七月的长风中涌动,吹来微微的青翠香气,唱着一支遥远而伤心的情歌。

  正如好的情感要经得起考验,建盏之美又何尝不是?真正的美,不能像烟花一样稍纵即逝,最好还能美得悠久,美得让人感动。

  七彩油滴,作为传统的建盏点茶器,主题风格为乌金釉面,沉稳、内敛、大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现出水母感的油滴斑核,并且投射出七彩光斑,烧制技艺复杂,成品率极低。有一类建盏,釉面的结晶斑纹比较明显,通过茶水滋养釉面会显出彩色,原因大概是茶里的某些成分与建盏釉面上的含铁氧化物结晶产生的反应。这样的盏养出来的颜色虽然也很鲜艳,却很难长期保存,但刘子龙建盏上的这种彩光,不是养出来的,而是从窑炉里烧出来的。古人认为,这种彩光是窑火精华凝结所致,可谓窑宝。他盏上的七彩凝光,洗不掉,擦不去 ,一千年都不会褪色。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曾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这个对比放在建盏上也有几分贴切。千度高温、烈火凝炼的彩光来之不易,犹如凤凰涅槃、病蚌成珠,美得深沉动人。刘子龙烧制出来的彩光形态多样,有些彩光凝聚在釉面的结晶里,每一个结晶体都如一颗华丽的钻石。有些彩光是在结晶外部,形成光圈,就好比曜变天目中的彩色晕圈;有些彩光蕴蓄在整个盏内,犹如东方破晓,日辉霞生,蓄势待发。

  茶气蒸腾,静水流深。细碎的光芒沿着建盏的兔毫纹路发散开来,阳光飘溅。我试图将指纹印在建盏上,可是甫一抬指,建盏的金芒便烁烁闪在艳阳之中。秋日的阳光,汇合着红尘的万象,比大海还要空明,比时光还要苍茫,千丝万缕地交织成刘子龙的魅惑,它穿越了一千年,奔走在今日的建阳,滋养万物,倒映众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