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索超扁平艺术中的佛教文化语言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829
崔洋铭

一、超扁平艺术的发展

超扁平艺术是指没有三度空间透视法的绘画方式,也是指“上等”和“下等”文化共享的中间地带,也就是我国古语中“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结合,高端与低端品位被“压平”。超扁平艺术的扁平化图形是二维平面的一种表现形式,消除了冗余、沉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提倡极简的人性化概念,为达到抽象化的视觉效果而放弃高光、阴影等造成的三维立体感,体现出符号化的特性。这种扁平化图形通常搭配色彩纯度较高的色块,通过色块的重复、叠压来表现其丰富的层次,色彩调性明快,具有流动感,色调丰富而具有趣味性,是一种简化的图形、抽象的符号。这样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主动筛选出最突出的视觉形态作为观察焦点,其余部分则会选择性忽略,保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准确的信息。简约而不可或缺的设计风格与极简主义相结合,既符合心理情感语境,又符合视觉情感语言需求。

  在21 世纪的第一年,“超扁平”运动在美国由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发起,如今它早已不再单指某一次艺术运动,在这20 年间已然成长为一种庞大的艺术理论体系,影响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创作者。这场运动推出了一本日英双语画册,题为《超扁平》 (Super Faratto/Super Flat) 。在这个画册中有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名为《superflat 宣言》。这篇很长的文章向我们详尽地解释了有关“超扁平”艺术运动的相关内容, 描述了艺术文化等级的视觉形式被“超扁平”所打破。“宣言”中给出这样的比喻:“你如何去理解超扁平:如果有一天你想要将无数的图层压缩成一个图层来为你的ipad 设计一个崭新的桌面。”“超扁平”从无论是高雅与新生还是通俗与陈旧的传统文化中借鉴, 将其融合到一起,并为这一艺术风格提供了一个艺术史中的视觉语言。

  村上隆从在江户时期的浮世绘所谓的“古怪艺术家”的作品中洞悉到画面中扁平的透视和凝固的动作,将其注入超扁平绘画艺术中。在其艺术作品中,佛教主题绘画的人物形象都是以二维平面的方式呈现。放眼社会,你会发现扁平化图形在实际应用中占据了美学和社会趋势很大的一部分。从表面上看,扁平是将三维压缩成了二维,但这种没有阴影的平面风格之所以迅速发展,与当代社会的极简运动有关,也意味着艺术高度冗余的反弹。

二、历史融合上的体现

《超扁平日本艺术理论》中提出,超扁平绘画吸收了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的艺术风格。而浮世绘起初源自佛教用语。浮世绘的浮世(ukiyo),脱胎于“忧世”,两者同音,有人生苦短、变化不定的意思。随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以西安为起点,连接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各国,成为中国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唐鉴真的东渡,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传到日本,日本又派遣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加深。538年的《上宫圣德法王帝主》和522 年的《日本书记》中记载,当时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给日本浮世绘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传入为日本浮世绘创作奠定了基础,出现了一类表现佛像、佛学故事题材的绘画作品。当时佛教寺院、佛像、佛画等各种工艺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日本美术的内容。而当代的超扁平艺术作品《五百罗汉》在继承浮世绘艺术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了佛教文化,并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开辟出了一条佛教艺术的新路径。

三、文化思想上的体现

社会貌似喧闹升腾,实际在某些精神层次呈现出单一扁平状,社会文化极度缺乏深度,这种扁平性实指人精神的扁平。“超扁平文化”源于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发起的“超扁平”运动,超扁平理念在“超扁平”运动中被解读了,当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被他敏锐察觉,平面视觉领域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加依赖于网络虚拟的空间,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逐渐变少,空虚孤独感增加。思想缺乏深度,对历史、文化、社会的深沉话题不予思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得到警醒和反思,从这样的状态中走出来。今天,社会风俗、艺术文化不断“扁平化”的趋势如何能使沉睡在美梦中的人们惊醒,“扁平化”运动的发起是对当代人类生活状态和思想层面的批判。这也是当代艺术家村上隆通过其佛教题材绘画向世界所传达的思想,正如佛学思想中提到贪婪、嗔怪、愚痴、傲慢、怀疑,需要不断反省、修习心性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

四、艺术风格上的体现

佛教绘画传入日本的同时也继承了古老的东方艺术减笔、省笔的风格,运用点、线、面等平面元素构成画面,所绘人物呈剪影形象,重视线条和色彩,常常舍掉物象的三维立体感和空间的纵深感,通过平面化来表达物象和空间,摒弃光影,不重写实而重表意,有一种超脱自然的简约感。同时其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更为感性,注重作品与欣赏者心灵的沟通。超扁平绘画在二维绘画的平面表现形式中,图形是比较单纯的平面图形。在外形上,它的轮廓非常简洁明确,通常表现的是直线或平滑的曲线,它简化了物体的外部形状,并且尽可能概括地将物体的外形直接表达出来,在观者观赏图像特征时会嵌入他们的脑海中。在绘画元素上,注重简洁的符号化。在信息传达上,核心信息会被凸显出来。二者的结合以平面性艺术风格为前提表达。“平面”,顾名思义就是二维空间,而在一个平面上的内容就是二维。平面性与绘画的二维性相适应,具有无限的延展性。数学和物理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二维的“平面”可以让研究者更好发挥自己的才能,原因是一维过于简单,而三维又过于复杂。这也符合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中的“善”性,朴实无华。

五、视觉传达上的体现

《极乐世界庄严图》《大闹天宫》是中国佛教漫画形式“视觉符号”开始的地方,它源自清代画家丁观鹏,发展到当代台湾制作的《鉴真大和尚》《弥勒故事》。又如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的 《回首、来迎图》,作品蕴含着佛家思想并且表现内容的形式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更深层次地传播佛教文化。该作品人物神态夸张、形象逼真、直观生动,介于平面与真实之间,是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表现手法,以一种独特的平面美吸引并震撼着人们,以夸张、提炼的漫画手法将原型再现。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从视觉传达的接受程度上来说,与那种高高在上的表现充满神秘的宗教题材且有庄重肃穆意义的艺术相比较,它更为委婉,带有诙谐幽默的特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其视觉语言单纯可爱,充满趣味性,夸张生动,更容易吸引年轻人,更能打动当代的人,使年轻人无法抗拒。超扁平艺术“御宅族”用了大量漫画形象作为其“视觉符号”,其爱好者将漫画称为“二次元”,这只不过是二维的日文说法。日本江户时代是卡通漫画灵感来源的最早时期。日本著名画家葛饰北斋所发明创造的“漫画”一词,用来指代他绘制的一种类似漫不经心笔法、简洁的线条,人物主要的特征被突出,通常用以表现组画,主要内容为神话、历史及日常生活。它试图吸收卡通漫画形象的笔线和色彩,来重建一种新的漫画风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