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让我说一处田园意趣浓郁的清幽雅静之地,那便再没有比宜兴的竹林更合适的地方了。在鱼米之乡江南,以紫砂享誉海内外的陶都宜兴的竹风景、竹风情也是极负盛名的。这份自然的馈赠给予了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劳作的紫砂从艺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可以说,一个爱竹之人,必然是懂壶之人;一个擅制壶的匠人,必然是一个对竹感情颇深的人。
入夏,蝉鸣于翠竹林,奏出动人的清凉曲。蝉声噪,心却愈发平静,我的作品《翠竹提梁》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此。壶身扁圆,造型清雅,触感细腻,细观可见流光。壶钮拟态知了,怡然静立于盖面之上,朴雅写实。与壶盖衔接处的壶表粗刻竹叶形态,意在凸显竹叶飘逸轻灵的神韵清姿。俯视此壶,知了与竹叶形成奇妙的空间嵌套感,让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自然野趣。在壶嘴和提梁的处理上,均拟态竹节,节点分明,筋骨毕现,内敛敦厚的大气美尽在不言中。

《翠竹提梁》 邓 姝/作
竹之美,很大程度在于其兼容方圆的气度和至简至纯的灵韵。这件由传统方器改良而成的《四方竹节》,整体设计灵感便来自“天圆地方”这一哲学思想,极其考验制作基本功,成型难度十分高。天圆喻动,地方藏静,两者一动一静相结合又相独立,得以相映成趣,明朗的节奏感奠定了整壶浑厚沉稳的品调。壶把、壶钮拟态弧度不一的竹段,将线条的柔和美体现得恰到好处。直流壶嘴出茗爽利,一如劲竹挺拔不屈的傲然风骨。自壶嘴蔓延至壶身的一簇竹叶宛若天成,把竹之蓬勃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刚与柔这两种隐形元素和谐地在把、钮、嘴三者之间交织游走,汇聚成一股力量,细水流深般润入你的心房。如此,和这把壶的神交渐臻佳境。

《四方竹节》 邓 姝/作
方圆概念和紫砂壶的碰撞融合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极其喜爱尝试的,除了上述的《四方竹节》外,这件《圆竹》也是典型代表作品。听名字可能很多人要以为此壶由传统圆器演变而来,实则非也。壶身取形一段大竹节,圆胖的身段给整体增添了些许娇俏可爱的气息。壶钮拟态环形竹节,顶部圆润似下坠水滴,动态美得以凸显。壶盖面与壶身呈九十度,线条利落如劲风,块面处理细腻又不失生动,最终成型效果得以如此优秀全源自手上功夫的毫厘变化间,都要靠方器制作的扎实基本功。无论壶身、壶把还是壶嘴,其造型修饰都一律从简,以追求天成之感。可以感受到,《四方竹节》中方与圆都呈现得格外分明直白,此处的方圆却是进一步融合之后不流于表层的深度和谐统一,前者重在写实,后者侧重大写意,隐匿的神秘感赋予了作品本身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圆竹》 邓 姝/作
自葱翠竹林徐行,且听风吟。竹叶摇曳生姿,散落成诗,于空中飘飘然浮沉,与风戏逐,颇有生趣。手执一壶看漫天诗情,手中砂、风中雪于苍茫大地间伴着竹叶翻飞,风追竹,叶逐砂,岁月静好之美,已尽在此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