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认知角度看泰语“上”“下”的空间隐喻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0808
陈敏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4)

0 引言

泰语和汉语都有方位概念,但泰语语法体系中没有所谓的方位词。泰语中的方位概念是用介词、修饰语、名词、动词等来表达的,有些方位概念是语义上的,语法表达与汉语不同。方位词的研究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泰国学术界对泰语方位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词性辨析、词义基本解释等方面,对汉泰语方位概念词的比较研究也很少。但是方位概念是一个基本概念,学习一门语言绕不开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学习者在学习使用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必定会学到或用到这些表达方式,并且需要对其内涵意义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减少使用及表达时的偏误。本文主要研究泰语中“上”和“下”两个空间概念。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进一步说明泰语中“上”和“下”两个空间概念是如何沿着不同的隐喻路径扩展的,从中可以了解到泰民族如何运用空间隐喻来建构其他非空间概念。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并运用其研究方法,对泰语方位概念“上”“下”的多义性进行探讨和分析,发现泰国民族对空间概念的认知特征,这进一步表明每种语言的使用和表达都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受上下文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人们需要根据出现的上下文识别并关联其隐喻的扩展含义,从而准确表达人们的真实思维和体验。

1 认知隐喻概念简述

据《辞海》(1989,1999)解释:认知就是认识,是指人类了解客观事物并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过程。认知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为动觉图式和基本范畴,它们都是通过人的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而产生的,可被直接理解,其他概念和范畴则主要是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被间接认知的[1]。根据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的观点[2],隐喻不属于纯语言范畴,而是属于认知范畴。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型,隐喻使我们能够通过相对特定和相对清晰的概念来理解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那些概念。简而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的主要方式。从结构上讲,隐喻将原始域的框架投影到目标域上。这种投影是单向的,并且没有从目标域到原始域的投影。这种投影是局部的,因为只有原始域框架的一部分被投影到目标域。

2 空间隐喻概念简述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空间隐喻对于人类概念的形成特别重要,因为大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表达和理解的[3]。Lakoff&Turner 认为“空间隐喻是一种图像模式隐喻,它将空间概念作为原始域投影到抽象目标域上。在此过程中,空间图像及其内部逻辑得以保留”[4]。Lakoff 对图像模式的定义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结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例如容器、路径、连接、外力、平衡或某种空间方向或关系:上-下,前-后,局部-整体,中心-边缘”[5]。这些结构对人类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类直接的身体感官经验。

3 泰语“上”和“下”的空间隐喻拓展

3.1 泰语中表现“上”空间概念常用的对应表达



  

3.2 泰语中表现“下”空间概念常用的对应表达

3.3 泰语“上”和“下”的空间隐喻拓展义分析

以上所列举的泰语语料实例取自由广州外国语学院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泰汉词典》[6],对上述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泰语中的“上”“下”两个概念,也并非纯空间概念,随着人们对世界的不断认知与体验,语言的使用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泰语中的“上”和“下”的概念已从其最初的简单空间含义扩展到更丰富的隐喻概念上来。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含义,“上”和“下”用来表示人类感知其他物体的高度,以人本身作为参考物体,表示垂直方向的概念。后来,它们与水平方向的概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三维空间概念[7],类似于心理学家提出的“人类中心主义”。泰民族也不例外,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他们还根据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判断其他人和事物的“上升”和“下降”,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并投射到其他人和事物上形成新的抽象概念。例如:

  

  观察分析以上例子,泰语中的“上”一般用来表示好的、高尚的、积极的、吉利的、超越的概念,如语料实例:②、③;所表示的事物始终处于思维概念中的尊位,如语料实例:①、⑥、⑦、⑧、⑨;此外“上”概念还表示“北,北方,北部”这一拓展含义,如语料实例:④、⑤。

  

  观察分析以上例子,泰语中的“下”通常暗喻不好的、隐秘的、卑贱的、落后的概念,如语料实例:①、②、⑥;所表示的事物始终处于思想概念中的卑位,如语料实例:③、④;人们在使用这些语句时思维中已经把自己摆在卑位,以仰视的姿态面对对方;此外“下”概念还表示“南,南方,南部”这一拓展含义,如语料实例:⑤。

4 结语

通过对真实语料的分析初步得出下述结论:(1)泰语中的“上”概念通常用于表达善良、高尚、积极、吉祥和超越的概念,并且在思维概念中处于尊重的位置,而“下”概念通常表示不好、秘密、谦虚和落后的概念,这在思维概念中处于卑微的位置。(2)泰语中的“上”概念和“下”概念,在它们原有的空间意义基础上有向横向扩展的趋势,因此有“某横向方位为上”和“某横向方位为下”,并发现这样的情况,即“北为上”和“南为下”。

  此外,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对泰语方位概念“上”“下”的多义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多义词的各个含义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一个词以其中心的典型含义扩展出了其他含义。扩展机制包括图像模式转换和隐喻映射,图像模式转换是在人们最基本的概念,即空间概念上形成的。因此,使用图像模式来分析描述空间概念的方位词可以更直接地反映人们对空间位置的认知。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一对空间方位概念,即“上-下”,分析方法是意向图式。原始意义通过意向图式转换为其他空间意义,每个空间意义通过概念隐喻从空间域映射到抽象域,例如状态和社会。方位概念对于不同的认知领域具有不同的相关含义,形成了从原始含义为中心向外延伸的语义链。因此,可以解释词汇含义的扩展不是任意的,并且词汇的各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为外语的教与学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的认知视角。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