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铁塔位于后花园西南八边形台基上,明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铸造,原位于泰安天书观大门外,后移入岱庙保护至今。这座铁塔非常珍贵,它是研究明代铸造工艺较为珍贵的实物。而更令人注目的是它的古朴造型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明嘉靖十二年在河南铸造到放置于泰安天书观,再到1973 年移到岱庙,都与丰富的泰山历史文化紧密关联,通过解读它的信息,我们可以追溯几段逝去的历史,而它的铸造过程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信仰的执着。
说起该铁塔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它原所在地—天书观的历史和明代碧霞元君信仰谈起。该铁塔原在泰安城上河桥北首的天书观大门外,天书观位于泰安城上河桥西侧,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据说是为供奉“天书”而建的,这是宋真宗为封禅泰山而处心积虑的“杰作”。宋真宗时,辽军南下中原,真宗亲至澶渊督战,在澶渊战胜辽军的前提下,却签订了屈辱的和约,自此岁岁向辽国上贡。宋真宗心里有愧,为转移世人对“澶渊之盟”的议论,让百姓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来肯定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经过与心腹大臣王钦若的配合,掀起了“天书降神”的泰山封禅活动。他派王钦若到泰山,泰城西部灵液亭边出现天书,宋真宗大喜,命在此地建宫宇,就称为天书观了。宋真宗封禅泰山后,天书观成为盛极一时的宗教活动场所,时占地数十亩。到明朝时,碧霞元君的崇拜成为泰山重要的信仰。明正德年间,天书观被更名为碧霞元君宫,观内建了碧霞元君殿。碧霞元君为泰山女神,俗称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深为历代民众信仰和崇拜,除了皇帝及皇室宗亲之外,普通百姓也频频到天书观祭拜,香火十分旺盛。到了明嘉靖年间,碧霞元君信仰更加深入民间,香会的活动十分活跃,香社组织、进香仪式等已经非常完备。
明嘉靖十二年(1533),河南怀庆府、开封府、江西等地信众募资铸这座铁塔,献于天书观,作为祈福之用,这点可以从铁塔上现存的三层塔体铭文记载中证实。此塔较为独特的特点是从第一层开始在外面铸上了全部捐资者的姓名和籍贯,均为阳文,字迹清晰,显示捐资者最主要的来源地是河南怀庆府、开封府,有香客题名上万,这是各地遗留古铁塔中少见的,也可以看出工程的募捐、运作是以香会为组织进行的。明嘉靖年间,以李丛为首的河南怀庆府、开封府等地的一些香客到天书观进香祈福,仪式完成后,他们就商量着想捐资建一座铁塔,以表达对碧霞元君的敬仰之情。于是他们先主动和李泰辉、吴玄姜为首的泰安本地道士联系,得到了泰安本地道众的支持。然后回到河南后,香会会首们开始组织募捐活动,很快得到香客的积极响应,香客们踊跃报名捐资,达到上万人,主要来自河南开封府原武县西街、武县磁固堤、武县宝家湾、怀庆府武陟县毡家店和西沟村、获嘉县魏庄社、济南府桓台县、凤阳府太和县等。捐资工匠团体中,铁匠居多,由于是造铁塔,而且这些地区的冶铁从业者数量较多,他们更倾向于为此捐资。然后香会会首们开始寻找铸造工匠,从铁塔铸文内容看,该塔是河南怀庆府河内县清上乡张庆等6 位“金火匠”铸造的,铸造地木栾店位于怀庆府武陟县,由于河内县是怀庆府治所在,工匠水平较高,并且具有悠久的矿冶历史。而铸造地则选择了木栾店,它位于河南怀庆府武陟县,是山西与河南物资交流、运转集中之地,交通方便,物资丰富,便于铸造运输铁塔。于是,香会会首们从较西边的河内县邀请工匠到武陟县来铸造铁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铁塔铸完后,由河南怀庆府、开封府和江西等地信众向东沿广济渠一线运至泰安天书观,作为祈福之用。于是,这座铁塔便应运而生,它是一座供奉碧霞元君的道教铁塔。该铁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民间崇祀碧霞元君的历史现象,从中可见当时香火旺盛的景况。在明代,劳动人民能铸造这样巨大的建筑物,十分难能可贵,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这些善男信女的无比虔诚。从明代到民国早期,铁塔在天书观一直保存完好。1937 年12 月,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泰安,天书观被炸毁,铁塔也惨遭破坏,只剩三层塔身和一层铁须弥座。1973 年铁塔被运至岱庙保护。
该铁塔造型简洁实用,结构稳固,是明代铸造金属器物的重要代表,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铸造工艺。现存铁塔位于岱庙西花园南侧的八边形台基上,此塔并不全是用铁铸造,外部是一层厚1cm—2cm 的铁壳,内部中心采用规整砖块垒砌,是典型的砖芯铁壳塔。它坐于莲花须弥石座上,石须弥座上为铁塔铁制基座,也做成须弥座形式,铁制须弥座上现存三层塔身,每层塔身边长为80cm—95cm,用两三层混枭伸出代表出檐,转角处铸出短柱的形式。第三层塔体四角各开一个高50cm、宽30cm 的拱形门,饰以花草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内部空间可供放置神像或香烛等,下三层塔身上铸满记录捐建者籍贯、姓氏的铭文。
总之,铁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遗憾的是抗日战争中为日军飞机炸毁,现虽仅存三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