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笔墨钟神秀 造化入人心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9334
春 晓

  

  《高山流水》 吴作成/作

  吴作成的画,特别是山水画,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好似信手拈来,却能给人深邃的意境、生命的启迪和无限的感慨,呈现的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传递的是无限想象的空间、心旷神怡的美感。看着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树木房屋和云雾,是不是会感觉心情豁然开朗,心中那些凹凸着的小心思,那些已经积压在心中已久的坏心情,忽然感觉不值一提,一扫而空了呢?是的,在这么神异的山山水水间,在这么神秀的树木房屋下,在这么神秘的云山雾罩里,谁还会再想那些积压在心中的郁闷和不快、不满?心中只有这景,只有这景带来的开阔境地和扩展开了的心胸。

  对于绘画,古人主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吴作成也不例外,学习古人的作画方法,吸收传统的绘画技艺,在此基础上,更多的是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把观察和积累所得运用在绘画上,呈现出似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风貌,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也表现出他深厚的绘画功夫和独特的意韵情味。

气韵生动



  《山高云抱石》 吴作成/作

  

  《云壑清泉》 吴作成/作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最讲究的就是“气韵生动”。吴作成的国画作品,不拘泥于物象外表的相似,更多强调的是自己主观情趣的抒发。这种写意性,是从观察大自然而来,即“师法造化”。这种入人心的画作,更能打动人、启发人、震撼人。

  吴作成的作品《高山流水》,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耸立在天地之间,直插云霄,山上是一棵棵的松树,顺着山势挺立着,从远处看,高高低低的松树环抱着这些峻峭的崖壁,好像给这些山们穿上了一件松树的外衣。

  近前的高山上,两条瀑布顺势而下,细细长长的,给这山增加了动感、增加了生气,忽然间高山有了性格,天地有了灵性。

  山间云雾缭绕,天边的景色隐隐约约,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海市蜃楼般出现在人的视野中。山脚已被云雾完全遮盖,看不到其本来面目。

  近前高大的松树,怎么弓着身体伸展着长长的手臂?哦,是为了给树下人洒下一片凉荫啊!小山头上平坦的一角,凉荫处那个面对着高山美景的人,在观赏着眼前的飞瀑,好似忘记了一切,猛然惊醒,刹那心醉,烹一壶香茗,煮一杯美酒,情不自禁地坐下来练弄石弦,发出震撼山丘的妙音。在这具有天地灵气之地抚弄石弦,这得有多么高雅的兴致,多么不俗的情趣啊!

  正所谓“峻峭峰崖松抱壁,弓身展臂送凉荫,烹茗煮酒观飞瀑,练弄石弦震妙音”。这是这幅画的题诗,同时也是对这幅画的概括和总结,形象生动,恰到好处。

  这幅《高山流水》的创作,就是源于自然、反映自然,同时在描画自然中去追求自然的意象和意境。顺其自然,而又笔笔生发,自然而然,相映成趣,意味无穷。这样的“师造化”,在神似上下功夫,创造审美意象,营造审美意境,又展示着国画的神韵气质。

骨法用笔

众所周知,线条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以线本身的艺术变化去体现物体的形态与构成,运用不同性质的线去适应事物的不同质感、量感、空间感以及气度神态等,并将画家的情感有机地融合于其中。所以说,它不仅是对事物“形”的表现,还包含着“质”的表现。

  

  《远瞩》 吴作成/作

  吴作成的画,通过勾勒、点染,展现不同的形态和质感。一支柔毫在宣纸上沙沙地走动,疾缓、提案、顿挫均可体现骨力,藏锋不露的所谓中锋用笔不仅体现着一种绵里藏针的力量,而且体现着一种含而不露的哲学观。“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归根到底,所谓的“骨法”也就是一种感觉,即“心法”。

  在他的作品《悬壁溪流》中,“重叠崖壁雾环绕,清溪山泉坠云霄”,厚重的用笔富有变化,体现着山势的嶙峋、高耸和气势磅礴,有着骨法用笔技法的特质。

  在云海中挺拔的群山,疏疏朗朗的,但每座山又是那么厚重,整幅作品虽然描绘的是常见的山石景色,但在山石结构中他用笔变化多样,中锋、侧锋都有,山体棱角分明。线条的勾勒,利用骨法用笔的手段,使线条变得更加饱满,又富有层次。

  对山上松树的绘制,利用了点染等手法,使林木刚劲苍翠,显得更加饱满而形象。山中的泉水缓缓而下,泉上还裸露着有棱角的石头,具有真实感,不显得突兀。

  整幅作品展现出苍劲有力的景象,呈现出山势险峻、云海迷漫和树木生命力极强的画面效果,给人以力量。

  在绘画技巧上,使用留、重、变,利用多变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在骨架勾勒出之后,利用湿笔进行晕染,形成骨质。通过一丝不苟的精准描绘,去实现其总体的艺术设想与效果。物象的形态,风格的个性化,都寓于这严谨的一笔一画的勾勒之中。

  该作品在勾勒山体时,用笔力度较大,展现出骨力的力量感,浓淡搭配,深浅相宜,增强了画作的立体感,从而突出了画面的意境之美。

随类赋采

人们之所以对一幅画特别欣赏,首先就是色彩对视觉的冲击,这往往是人们欣赏画最直接的感受。在中国画中,对色彩的调配是非常重要的,即所谓“随类赋彩”。

  吴作成的绘画作品,将注意力放在作品的内涵和精神层面上,但又将墨色与用笔进行充分融合,调动全部智慧,以极具个性的理想去挥洒色彩,根据主观的审美要求随类赋彩。色彩是因境而生的,他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和直觉的冲动,凭借心灵的感受,用心创造出“色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吴作成的作品《鸿运当头》,最具特色的就是那些树。树是什么颜色?大体上是绿色的,但在吴作成的笔下,树不但是深绿色、墨绿色、淡绿色的,还有大红色、粉红色的,橙色的,也有黄色、金色的。那些被太阳照耀着的树们,被阳光染出了各种颜色,画面也呈现出五彩缤纷,包括山,包括云,都被阳光染上了一层红晕,又反射出各种色彩。

  综观这作品,笔墨虚实相映,画面色彩浓郁,充满意境。从山上到山下,画面一气呵成,初升的红日润泽了大地,阳光下是复苏的万物。色彩渲染更是一种日出照映万物的即视感,而且寓意好,能被人欣然接受。

  即便是吴作成那幅看似“没有色彩”的作品《黑夜静悄悄》,也有着清、焦、淡、浓和重的不同,那白的雪,浅灰、深灰的云雾,深褐色的山体,以及由浓到淡也由淡到浓的雪树,和那两只有着渐变色的狗。

  这种具有形式美和节奏感的画面,以其墨色的深浅、粗细、疏密来敷色、烘染,却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色彩情感世界。这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是简单的色彩勾勒出的意境,是画家思想感情和物境的交融,是画家、画作与观赏者内心世界的融合。

  设色好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吴作成的山水画,能够很好地运用笔墨的表现技法,以墨的黑、白、灰与笔的舒、徐、顿为主线,体现出物象丰富的结构,让人感受到一种典雅隽永的风格,引领人们去领悟那笔墨之外的意蕴,这就是他山水画所追求的艺术意境。吴作成把自己的艺术修养反映到作品里,反映到作品的色彩上,造就了色彩的惊艳、意境的美妙。在画外的人,也能够感受到画内的意趣,也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心境。

  

  《晨雾》 吴作成/作

经营位置

合理又具观赏性地安排画面,使所要表现的主体突出,虚实相应,疏密有度,富有情趣,会给人以视角的舒服和精神的享受。

  

  《雪韵》 吴作成/作

  吴作成的作品,无论是山水画还是其他,都对画面有着合理的安排,注重构图的形式,疏密对比到位,收放自如,这样才能使作品清晰自然,洒脱而不失韵味,能使杂乱无章的物象变得有序,更有助于有效地创作与传达,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依据。“疏能走马,密不透风”,对布局平衡性的把握与调整,是画面审美效果的体现。

  综观吴作成的山水画作品,画面浓淡相宜,物象疏密有致,色彩变化合理,用笔具有骨法,从而给观者舒服和开阔的感觉。同时,那些高矗着的山、流动着的水、飘浮着的云,以及生动的树木和安静的房屋,都带给人一种清爽、开阔的心境,不由心胸舒阔起来,仿佛这些意境可以把人脑中的污浊清洗干净,给人一个清亮舒畅的心情。

  情感是作画的关键,只有以情作画,才能画出打动人的作品,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与其说吴作成是在作画,倒不如说他是在给人释放内心的郁结,感受人生的快乐。

  

  吴作成,男,号路石,1954 年4 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1995 年6 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现为哈尔滨市双城区老年大学国画班教师,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书画研究会创作员、书画家,东方艺术天地聘任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