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让泥人穿上钧瓷华裳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9645
张春红

  

  《晨读》 张振福/作

  那年的第一场雪,来得很突然。

  清晨,拉开窗帘,玻璃窗外,雪就在下着,悄悄地,从从容容,不卑不亢。地上白茫茫的一片,我的车子也披上了一件雪做的衣裳,看上去像个大面包。

  我启动发动机,一边给汽车预热加温,一边拿出专用拖把,轻轻地将车身上的积雪清掉。邻居看见我,关心地问:“天气预报说,今天中雪,还要出门?可得注意安全!”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远亲不如近邻”,我的心里顿时热乎乎的,忙回答说:“赴约,前天已经定好的,不能失信。”诚实守信的一种表现,恐怕就是守时了吧?何况,今天要去的是神垕古镇,要会的可是泥塑钧瓷大师张振福,这个行程可是我很向往的呀。

  在104 电台对面,就是泥人张租下的场院,因为大雪茫茫影响了视线,我刚开始找错了地方。多亏泥人张举着伞站在路边迎接,我们才顺利会见。

  屋外,雪越下越大,地面上的雪越积越厚。屋内,宾主聊天兴致越来越浓。泥人张搬出来厚厚一摞子报刊,用他的泥塑作品做插图的很多,其中用他的照片做杂志封面的就有好几本。在一本杂志上,封面是电影明星,封底就是泥人张,一朋友打趣说,泥人张不简单,和国际巨星同台亮相了,幸福吧?泥人张淡淡地一笑。

  张振福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侃侃而谈。他七岁爱上泥塑,后来在美术学院求学,然后当美术教师,其间,从没放弃过制作泥塑,甚至达到痴迷的境地。他富有中原农村生活气息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各界人士,一张张荣誉证书送到他的面前。张振福成名了,并且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泥人张”!他告诉我们,塑泥人,费力,费时,泥人的眼睛、鼻子、眉毛,一个耳廓、一根手指,连同一个指甲,甚至单双眼皮,笑时的五官变形,都要精雕细刻,稍一疏忽,就没了个性,没了精气神,整件作品也就没了感染力。

  现在,在河南乃至全国,张振福的泥塑作品都是艺术水准最高的,但是他不满足。艺术是没有止境的,他积极地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当他看到钧瓷艺术因为窑变而绚丽多彩,就想让自己的泥塑和钧瓷的窑变结合起来,让那些泥人们都穿上华丽的钧瓷衣装。他虚心求教,向钧瓷大师学习施釉和烧成工艺。钧瓷素烧后,上釉是一次完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万彩,是不可测的,是随机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振福经过几年的研制试烧,他利用遮挡分层施釉,成功地控制了窑变的色彩,成为泥塑和钧瓷完美结合的第一人,在泥塑史上,增添了靓丽的一笔。

  当朋友问起为啥从周口背井离乡来到神垕,他感慨地说:“神垕是钧瓷之都,云集了众多的钧瓷工艺大师,我来这里发展,就是想更多更好地学习钧瓷艺术,使泥塑和钧瓷有机结合,使我的作品更具时代魅力。”

  神垕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泥土可以烧成璀璨的钧瓷;神垕人是勤劳智慧的人,他们能点泥成钧;神垕是一片善于吸纳和包容的地方,外来的人员,无论是穷困潦倒的打工汉还是身怀绝技的各路精英,它都照单全收,拥入怀抱,这些人也在为古镇的发展增光添彩。

  这一场雪下得无拘无束。我不待在温暖的家里,却顶风冒雪来神垕与人会面,这也许就是藏龙卧虎的神垕古镇的魅力所在吧!在我们聊天的时候,外面的雪越来越大,像万千朵梨花装扮天地,也像万千条棉线把天与地连缀在一起。

  “瑞雪兆丰年”,想起这句谚语,我们对来年充满渴望和憧憬。

  傍晚,几个文友小聚,小菜淡酒,其乐融融。有人触景生情,背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小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是缘分!在那年的第一场雪里,在玉树琼枝、银装素裹的时空里,茶雾袅袅,酒香阵阵。能与心仪的人相见、相守,这岂非人生快事?!

  张振福,1967 年生,河南郸城人(祖籍安徽界首市),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四个一批”文化人才,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钧瓷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周口市第二、三、四届人大代表,周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十大杰出青年,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周口市劳动模范,郸城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周口民盟书画院副院长。

  泥塑作品《黄河娃》入编全国六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两次获河南省民间工艺最高奖——金鼎奖。 张振福泥塑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周口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四、五、六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

  

  《黄河娃》 张振福/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