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紫砂的制壶艺术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6114
范育君

一、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意韵深远,中国人注重饮茶用具、饮茶用水以及煮茶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推动了盛茶工具的诞生与发展。纵观中华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紫砂工艺茶具是从古至今人们都较为常用的一种,紫砂壶的保温性能良好,且煮出的茶有着独特的味道,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匠人对于紫砂制壶工艺的创新与改良,以及对其艺术与灵感的注入,紫砂壶的造型与文化底蕴也在朝着多样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现如今,紫砂壶甚至已经不再局限于饮茶使用,许多人更是将其看作藏品进行收藏[1]。

二、紫砂制壶艺术的由来及历史的发展

在我国,有这样一句话:“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其说的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手工制作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江苏宜兴作为紫砂壶的原产地,其拥有许多珍贵的名山古树,也是我国著名的茶乡之一,最重要的是,紫砂壶制作的原材料也产自宜兴,这就为江苏宜兴地区的紫砂制壶艺术发展汇聚了天时地利。

  相关资料表明,紫砂制壶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彼时,最早出现的朱砂陶艺家即为供春,其是将紫砂制作成壶的创始人。相传,供春本是一名书童,因机缘巧合,得到了向一位和尚学习制壶技艺的机会,此后,其便利用江苏宜兴的紫砂泥进行紫砂壶的创造,据说他仿照着天井内的一棵银杏树树瘤模样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紫砂壶制作,这也就是著名的“树瘿壶”的由来,其刻画生动,形象逼真,被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该壶也被后人称为“供春壶”。此后,便兴起了一股紫砂制壶的热潮,初代的紫砂壶大师主要有供春、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在此推动下,紫砂制壶逐渐蔚成风气,名家辈出,其制作技巧与艺术特点等也经历了不断翻新,千百年来,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精品,时至今日,这一技艺仍然在代代相传,真可谓巧夺天工。另外,由于紫砂壶在时代中的流传,许多文人骚客也免不了对其进行追捧,因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也为紫砂壶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其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2]。

三、紫砂的制壶艺术

随着紫砂制壶工艺的发展,其在制壶艺术上的造诣也逐渐自成一脉,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紫砂文化,而紫砂的制壶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艺术造型

就紫砂制壶的工艺造型来说,宜兴的紫砂壶以造型优美、千姿百态闻名于世,产于江苏宜兴的紫砂泥,具有气孔细密、密度较高的优势,运用紫砂泥所制作的陶器,其器物的内外部均不必上釉。一方面,宜兴紫砂壶成品在烧制后,会呈现出材料原本的颜色,也就是紫红色,中国汉族文化一直以来就崇尚红色,且有相关文献记载,紫色是古时帝王的专用色,其被赋予了祥瑞的内涵,而紫砂壶也因极具象征意义,由此流传至今。另一方面,紫砂壶自身的形态多种多样,生态自然为其造壶艺术宝库,不管是树木花卉还是鸟兽鱼虫,都能在能工巧匠的手里呈现出活灵活现的样子,不管造型繁多复杂还是怪诞奇异,都能够被表现得栩栩如生。除此之外,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指导下,紫砂制壶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创造,从而使得万事万物本身的“意”都能得到良好的承载。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在不同的时期制壶造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今紫砂壶的艺术造型则是千百年来不断演变的结果。

(二)艺术文化

紫砂壶本身的各式形态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其每一把都是手工匠人的心血结晶,精湛的技艺水平与高明的制作手法所带来的除了精美的成品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把紫砂壶所想要传递的思想,与其承载的意境,若不添加修饰,则能够传递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若在壶身表面进行雕刻加工,则就能在其原本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增添历史的厚重感与意蕴,从而实现紫砂壶高雅形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基于此,再加上我国所特有的茶文化的推动,更是凸显了紫砂壶茶具的高贵雅韵,使得紫砂壶作品越发弥足珍贵[3]。

四、紫砂制壶艺术的灵感来源

(一)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

自古以来,紫砂壶都与文人雅士或官层阶级之间联系颇深,各式各样的制壶造型也从侧面凸显着人们的追求与品味,而紫砂匠人对于紫砂壶器的设计,更是对于生活的总结,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例如,著名的《竹节雅韵提梁壶》呈椭圆形壶体,造型大方得体,手感细腻柔滑,且光泽度优良,壶身两侧被加以线条装点,壶嘴微微上翘,使得其出水柔和,提梁也十分精致细腻,手感较舒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而竹子在其中的融入,与文人雅士的气节与精神产生了共鸣。其的形态特征在紫砂壶造型中的体现,也为其赋予了一种高风亮节的气质与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向人们传递了竹子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从而使得人们看到紫砂壶就能够想到竹子中通外直、坚韧不拔的精神,而由于这种精神价值的承载使得紫砂壶的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更上一层楼。

(二)自然中汲取艺术灵感

对于紫砂制壶人来说,需要能够在自然界中发现美与艺术。与紫砂制壶而言,自然界中处处都存在着灵感与艺术,比如夏季的莲池中,水波粼粼,蜻蜓立于荷花之上,绿色的荷叶与粉嫩的荷花交相辉映,将这一景色转为画作跃然于纸上,再结合紫砂制壶的造型进行协调,就可以得到一种壶型的创新。以《荷塘夜曲壶》为例,其就是汲取自然艺术灵感之后创造的产物,《荷塘夜曲壶》的壶身较饱满,整体呈现圆形,壶腹部偏鼓而稍扁,给人以亲近感,壶盖可以说是这一紫砂壶的精髓,其上面连接一片荷叶雕刻,荷叶上还趴着一只青蛙,精神抖擞,亮眼如炬,壶盖与壶口之间的连接细密无缝,凸显匠人的精湛技艺,壶嘴则借鉴了莲藕的艺术美,壶把上更是为了展现莲柄上的小刺而进行了小凸点的装饰,其壶腿更是一大亮点,三足鼎立,并且在表面进行了金鱼的雕刻,金鱼的纹理清晰温润,栩栩如生。《荷塘夜曲壶》荣获了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其对于自然元素的提取以及展现,都极为细腻地向人们传递了大自然的神韵,且各部分细节与整体之间的融合更是细致入微,毫无违和感,仅仅在一个小小的壶身上便将一幅荷塘雅作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看客仿佛身临其境,对于夏季生机勃勃的景象更加神往[4]。

(三)历史中汲取艺术灵感

对于每一把紫砂壶来说,创作者都根据不同的艺术主题投入了鲜明的创作情感,其体现着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历史因素也是紫砂大师制壶艺术灵感的一大来源,《大汉雄风组壶》就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一组作品,其承载了大汉时期的历史情怀,并为其赋予了栩栩生机,充分表达了对于历史盛世美好的追求与愿景,这一组作品的形态凸显了汉代时期人们所展现出的率真直爽与正气凛然,从而用历史文化展现出创作者自身的向往,为人们传递了历史文明的精神与情怀。现如今,许多人由于当前紫砂艺术的发展盛况而对其存在着已经到达巅峰难以持续创新的错觉,而艺术是没有边界的,紫砂创作者想要在紫砂制壶过程中为其赋予更多的创新元素,则要求其必须始终追求艺术,从而实现对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利用,使其紫砂制壶艺术能够思如泉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紫砂壶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们在不断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不断为紫砂壶赋予了更多的意蕴与艺术特点,使之能够充分展现艺术魅力,越来越多的紫砂作品得到世人的收藏与推崇,相信紫砂艺术也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推动中国传统手工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