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尊精美的玉石佛像穿越数百年的岁月呈现在世人面前,当代观众无不感叹其所散发的独特神韵,这些精美的纹饰无不展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工艺,这件艺术品便是古代人民“匠心”的完美体现,而将这种匠心传承下去,正是先辈们赋予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当代艺术工作者要将这种匠心运用到艺术的设计与制作中,赋予作品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内涵,在传播传统文化与传承匠心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一、玉器的文化背景
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灿烂的核心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考古发现,玉石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当时的人们将它作为一种农具或者厨具,后来由于石器的普及,逐渐演变为礼器[1]。在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和审美观中,玉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君子如玉”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如果仔细研究玉石的发展就会发现,玉石的发展历史完美呈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当玉石逐渐转变为礼器时,玉石就失去了它作为工具的功能,转而向人们提供装饰的功能,即美的享受。人们不再满足于天然的形态,而是将玉石雕刻成个人喜爱的样式进行欣赏,这时玉石就彻底成了一种装饰的物品,完成了从玉石到玉雕的转变。玉器作为中国最早发现的传统工艺形式,已经不单单只是一种装饰符号,而是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标志,以至于人们一看到玉石,第一反应便认为这是一种美的文化的象征。而今天,玉器更是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发展前景喜人。无论古今,一件好的玉雕作品,都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素:第一,优质的玉料。玉料的质量是依据玉料的色度、纯度以及细腻和莹润的程度来判定的。第二,雕工。中国的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经历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探索和改进,技艺已经十分考究。第三,审美水平。一件好的玉雕,不仅要有上好的玉料、好的技艺,最重要的是雕刻者要有好的审美水平。前二者决定了玉雕的下限,而审美则决定了玉雕的上限。二、玉器与佛像的渊源
中国的玉文化和宗教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开始兴盛,逐渐与中国的玉器互相交融。至盛唐时期开始出现玉石雕刻的佛像,从而将此技艺流传至今[2]。佛教题材已经成为玉雕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内容。对于一些佛学爱好者,可以用玉雕来修行养性,让人在修行过程中静心凝神,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这种文化特征的背后,正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所带来的正向作用。三、“匠心”成就了玉石佛像
玉石佛像能在今天获得如此多的人的喜爱,与自身材料温润可人的质感以及佛像所蕴含的宗教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也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们,是他们一点一点将玉石佛像的雕刻技艺提升起来。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追求一件事物,首先是追求它的美,人是视觉动物,主要依靠视觉来获得大量信息,身怀“匠心”的人们不断钻研,将玉石雕刻得如此动人,玉石佛像才有今天的地位。要知道,对于玉石佛像这样的大型工艺品来说,要想独自完成它的雕刻是绝对不可能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会允许一位雕刻者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因此,一尊玉石佛像雕刻基本上是众多工匠合力完成的杰作,一件作品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汗水[3]。那么是什么在支持着这些身怀绝技的工匠们默默付出呢?是“匠心”。如果将完成一件庞大的玉石雕刻作品比作一辆车跑完遥远的路程的话,那么轿车本身的性能就好比是雕刻者的技艺,而轿车所携带的汽油则是雕刻者的“匠心”。如果单单只有技艺,没有“匠心”,那么这辆车很有可能跑到半路就跑不动了,因为没有了动力。而要是只有“匠心”没有技艺,那也是不行的。所以,要想完成一尊精美的玉石佛像雕刻,技艺和“匠心”是缺一不可的。这些能工巧匠们已经将自己的工匠精神融入作品的每一次雕刻的痕迹中,这种美就是“匠心”的美。
四、“工匠精神”的培养
笔者认为,世界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人,一类人喜欢与人交流,另一类人则喜欢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笔者相信,玉石佛像雕刻者雕刻玉石佛像的过程就是与自己的内心展开对话,从而达到心神安宁的境界。这些工匠在重复细致的雕刻工作中逐渐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在那一刻,仿佛世界上只有他和那尊大佛。当这些能工巧匠在重复这些雕刻动作时,也许他们也在进行一种修行,他们在雕刻过程中也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也会面对失败的痛苦、迷茫以及自我怀疑,然而他们最终都挺了过来,战胜了心中的梦魇。其实,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需要独自去经历和面对那些让人难受的瞬间。这些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之中逐渐化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仔细看一看眼前这座大佛的身上到底被雕刻了多少下,这能数得清吗?这些繁杂的细节,又何止只是努力一下就能做到?这样的工作不仅对工匠的体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也考验着工匠的才智水平,当一件玉石佛像完成之时,“匠心”便如佛像的灵魂一样赋予它生的气息。综上所述,在玉雕作品中佛教题材最常见,而佛教的淡然朴素与玉石素雅的气质完美融合在一起,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而如何将佛教精神与玉石的材质特点在更高维度下进行结合,就需要雕刻者富有工匠精神。所有的物质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着自然的循环往复;所有的物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都拥有生命的光辉,而“匠心”就是要用自己的热忱去唤醒它们。当我们在一件事物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件事物也就与我们的生命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而“匠心”无疑让生命变得广阔和美好。

《归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