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凡古代中国画家都是先臨习一种传统画法,然后再遍临诸家,待绘画技法成熟以后,就寻找适合自己的画风,独创一格,立名成家。
我观杨新爱画作,从她的团扇画中可以看出具有《芥子园画谱》北宋山水画技法、年画技法、唐宋人物画技法以及今人花鸟画技法的影子,可以说研习甚广,各有领会。譬如团扇画中的野鸭图就具有明显的《芥子园画谱》味道,构图严谨,虚实对比强烈;另一幅画则人物顽皮跳脱,让人不能不想到“哪吒闹海”,整幅画从着色线条勾勒到人物形象表达,色彩鲜艳,年画意味尤其明显;团扇画中的树木,一眼看去,宋元画风迎面扑来,让人不能不想起宋元时期的许多山水大画家,如王蒙、阎次于、范宽、荆浩等,树木直立成丛,有种青松挺立傲风之势;彩墨葡萄则水墨淋漓,虚实相生,艺术地再现了精神的寄托。总体观她的画风,显得雅致高古,具有强烈的传统文人画意味。
画者,心意通达也。在国画发展史上,文人画自隋唐以来,一直贯穿历史,从来没在时代中缺位,然而这些文人画目的不在于画得像,只在于精、气、神的表现,所谓“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和“神采为上”,重在表达内涵和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把心中那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领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超脱和欣悦,于欣赏鉴别画作时心生欢喜,自然而然被画家所绘氛围牵引而进入精神世界,按照画家的表现而得到某种精神的契合。杨新爱的画作深刻地嵌入了文人传统画的内涵,让我们第一眼看到时,就仿佛置身于那个古代的精神世界,对酒把盏,吟风弄月,讲书说道,独领乾坤,居华山而不险,隐峨眉得松涛,自得其乐,高古颂贤,儒风吟哦。
接下来看她的另外三幅图。
首先说《处士风流》。什么是处士?处士是汉代的一种社会身份的称谓,意为不为官不当政但是怀揣德才的知识分子,简而言之就是民间知识人。有史料记载说伊尹、姜太公就是著名的处士,到汉武帝时,颁布了察举制度,从民间选举处士参政议政,为国出力,卫青、东方朔、司马相如这些著名的处士为国做了不少事,成为著名人物,由此可见在民间藏有许多厉害的处士,历朝历代不曾鲜少。再者,“处士风流”源于古寺,载有这句话的古诗有两首,分别是宋代苏轼的《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其一》:“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和姜夔《寓居杂咏·处士风流不并时》:“处士风流不并时,移家相近若依依。夜凉一舸孤山下,林黑草深萤火飞。”可见处士心态不同,便有不同想法,杨新爱画的处士是苏轼诗中那种。画中处士端坐于一块巨石下,巨石旁屈曲的古松,松树上还垂吊着许多藤条,这不仅仅是为丰富画图的美,松树是有意指的。我们都知道青松代表高风亮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松树便隐喻图中处士具有高风亮节的节操。再看图中处士,羽扇纶巾,气宇轩昂,目视前方,似有许多宏图大志正待实现,不同的是他的那蒲扇不像诸葛亮横于胸前,而是朝下,似有想放下的感觉,看样子,他已经做出某种决定,就要起身前去施行。
另一幅《斛酒望明月》,其中的“斛”字古时通“斟”。看了这幅画,我们就会想起李白和苏轼。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李白此诗非常出名,但是他的另一首名诗可以说就是这幅画的注脚——《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亦跟李白诗有相同的意境。大醉举杯望月问月,何等的心绪幽怨,于是,杨新爱的这幅画意境便深了。画中人酩酊大醉,举杯于空,卧于海边,这不是李白《把酒问月》的写照吗?人物用笔勾勒简洁,力度稳健,表情极具醉态,栩栩如生,然又不失处士之识豪风,可谓是人物表现得当,画佳矣。
再看《梅花图》。枝干粗壮,梅花旺放,最有趣的是一群麻雀叽叽喳喳离树飞向画外,从而使画面的意境充满张力,仿佛是嘈杂的声音不愿打扰这傲寒独立高洁的雅士。梅花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赋予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又有报春、吉祥的象征。
总之,杨新爱的作品总体来看,极具传统文人画高古雅致的气质,发扬和传承了中华文化艺术的特征,从诗词意境和画风上表达着中国文人画的内涵。
杨新爱简介:
杨新爱(1971-),四川省攀枝花市人。1994年毕业于陕西西安市西北纺织工学院服装设计系。现为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金沙书画院副院长。2009年入围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书画展,2018年作品参加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校园庆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