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认知语义学看“在”和“at”的语义对比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794
潘妍

  [摘要]认知语言学在国外兴起以后,国内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就词语方面来看,国内的认知语义学研究成果丰硕。选择了“在”和“at”这两个在英汉语中可以对译的词,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阐述二者相似却又不同的隐喻机制,希望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 ?键 ?词]“在”;“at”;认知语义分析

  词义从本义到转义,大多以引申或比喻的方式进行衍生,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引申的两种模式为:隐喻和转喻,词义各义项之间都有认知的相通性,都是从人类自身出发投射到不同的领域结果。“在”和“at”这两个看起来可以对译的词,它们各自义项的引申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的隐喻机制。

  一、“在”和“at”的语义分析

  (一) “在”的语义

  现代语法学界将“在”的词性归属于三类:动词、介词、副词。[张斌(2000)、邢福义(1998)等]

  根据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在”分为三种不同的词性:

  第一,动词。

  1.表示“存在”。如:

  (1)父母健在。

  (2)精神永在。

  2.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处所、位置,一般要带宾语。 如:

  (3)罗丹博物院在左岸。

  (4)卢梭园在爱尔浓镇。

  3.在于、决定于。如:

  (5)要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

  (6)体育锻炼贵在坚持。

  第二,副词。

  4.表示“正在”。 如:

  (7)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颂》歌词)

  (8)这位先生在做什么呢?

  第三,介词。

  5.表示时间,表示动作发生、消失、出现的时间。如:

  (9)曾在一九七七年的秋天和她一起去那个四十里以外的地方。

  (10)这个女孩在十多年之后接近三十岁的时候就坐在我的对面。

  (11)在初夏的时候,上北国的荷兰去。

  6.表示处所。表示动作发生和事物存在的处所,或出生、发生、产生、居留的处所,或指动作达到的处所。如:

  (12)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

  (13)古代有一个时期北半球全埋在冰雪里。

  7.表示方面、范围。如:

  (14)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

  (15)在这一点上,我的决心不下于社员诸君的。

  8.表示条件。形成“在+动名词短语+下”的格式。如:

  (16)命运只有在断定他无法看到的前提下才会发出暗示。

  9.表示行为的主体。如:

  (17)在他看来,这不是问题。

  (18)这种生活在他已经十分习惯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的本义①为:生存、存在。如:1、2、6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这一语义突出了“空间域”;而事情发生或存在也需要一定时间,根据隐喻的引申机制,“在”的语义就有了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投射。如“宜在今日”(《资治通鉴》),又如5;动作、行为的出现并一直存在,也通过隐喻引申,“在”的语义就从“空间域”向“行为域”投射,于是就有“正在”义,如4;从“存在”义再向其他抽象的领域投射,就有了3、7、8、9这些语义。

  (二)“at”的语义

  根据《牛津现代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at”有9个义项,可以归纳为8个认知语义项。

  1.表示存在于某一个空间。指出存在的一个点、活动进行的场所,尤指活动的进行,工作或学习的处所。如:

  (1)At the end of this road.在街道的尽头。

  (2)She works at the hospital.她在医院工作。

  (3)She is at a concert.她在听音乐。

  (4)Her three years at Oxford.她在牛津的三年。

  2.表示時间,指出动作发生的时间点、一个时间段或者是做某事的年龄。如:

  (5)At night, you can see the stars.晚上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星星。

  (6)meet at 2 oclock.两点见面。

  (7)She ?got married at 55.她55岁结婚。

  3.表示方向,指出朝向某个方向。如:

  (8)She shouted at me but I could not hear.她朝我大叫,但是我并没有听到。

  (9)People wondered at his learning.人们对他的学问感到惊讶。

  4.表示状态,持续的活动.如:

  (10)She is at work in the garden.她一直在园子里工作。

  (11)He is at his best in classical works.演奏古典作品他最擅长。

  5.表示原因,作为一种回应。如:

  (12)Attend the dinner at her invitation.在她的邀请下参加晚宴。

  (13)Sophia was delighted at the chance.有这个机会索菲亚很高兴。

  (14)I hope you will not be angry at my criticizing your work.我对你的工作提些意见希望你不要生气。

  6.表示方式,指出比例、价格、速度、频率等。如:

  (15)We are now flying at a speed of 400 kms. an hour.我们现在的风行速度是每小时四百公里。

  (16)He sells the cloth at a dollar a yard.他照一美元一码的价格买这块布。

  (17)At the first attempt.第一次尝试。

  7.表示距离,如:

  (18)I stood at ten paces from Mike.我站的地方离迈克有十步远。

  (19)Can you read a car number-plate at fifty meters?你能在五十米处看清车牌号吗?

  8.表示方面,如:

  (20)He is good/bad at translation.他擅长(不擅长)翻译。

  (21)She is a genius at doing crossword puzzle.她做纵横填字游戏是一绝。

  《韦氏大学词典》(1994)谈道:“at”是一个古英语词汇,形成于中古英语时期,写作“?t”,与高地德语中的az、拉丁语中的ad有亲源关系。其最初的意义是表示一种位置。如1、7,“at”的本义和“在”类似,都凸显的“空间域”的意义,而后向“时间域”和向“行为域”的投射;如2、4,“at”表存在义,主要集中在存在于“点”,面积比“在”小,故而“at”其他意义的引申,如方向、方式、原因这些语义方面的辐射点更小。这也就很好地印证了“at”向抽象领域辐射时的隐喻机制——“点”的相似性。

  二、语义对比分析

  通过对“在”和“at”语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二者语义的对应项和不对应项,具体如下:

  “在”语义项1、2、6和“at”语义项1具有对应性(忽略词性,只看语义),都可以表示一种存在,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场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它们的基本域都是表示存在。“在”的语义项5和“at”语义项2具有对应性,都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是它们从空间到时间的投射。“在”的语义项7和“at”的语义项8存在着对应性,都表示一种范围、方面,这是从始发域向方面域的投射。“在”的语义项4和“at”的语义项4存在着部分对应性,都表示一种状态、持续,这是从始发域向行为域的投射,其余的语义项不具有对应性。正如沈家煊的观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t”和“在”的语义项中,有6项不具对应性,这也是语言教学中学习者会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

  再则,“在”的语法功能要比“at”多。“在”能单独使用,表存在,直接作谓语成分。此外“在”还可做介词、副词。而“at”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介词,表示存在,它不是一个能独立使用的实词,得与引介的地点词、时间词或表其他方面词共同构成句法成分。

  三、结语

  以上对比,展示了“在”和“at”相似而又不同的引申机制。据此,语言学习中,英语母语者对“在”的认知和汉语母语者对“at”的认知又近了一层。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庄桂成选.朱自清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3]马箭飞.汉语口语速成入门篇(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余华.世事如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江西师院中文系.历代散文选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

  [6]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张道真.英语介词用法例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8]祝德勤.英语介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韦伯斯特公司.韦氏大学词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潘妍(1984—),女,汉族,文学硕士,讲师,普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单位:普洱学院人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