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了解“诗家语”,体悟诗歌韵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166
强陆新

  文章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困难的难点入手,分别从诗句之间的联系、诗句内部词语的联系与炼字三个角度,分析诗歌特有的“诗家语”特色,探索提升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能力的教学实践。

  “诗家语”最早是由北宋王安石提出来的。南宋魏庆的诗话集《诗人玉屑》卷六记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这里主要涉及的是诗歌创作。

  现代学者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对“诗家语”做过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作出好的诗作来。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

  就语文高考复习而言,诗歌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高三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的畏惧与困惑,基本是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诗歌本身的内容。学生不懂“诗家语”,不了解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而是照搬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机械地按照平时阅读小说或散文的方式解读诗歌,是造成不能理解诗歌内容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抓住“诗家语”特有的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等语言特点,全面调动知识储备,去解读诗歌的内容,去体悟诗人的情感与写作主旨。

  诗歌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要以简短的文字表现悠远的意味,其语言常常是不连贯的,叙述常常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诗歌语言的跳跃性,造成诗歌在表达过程中,语言序列出现断裂或空白,语言的内在含义出现并列或转折,从而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如: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歌题目为《望月怀远》即主人公仰望明月,思怀远人。诗歌首联扣题,由月景起兴,转述至人,且为共此时、共此情的所有天涯之人;颔联由天涯之人的群像,转而引述怨夜深、怨夜久长而至相思难眠的思远一人;颈联则具体描述思远之人因难眠披衣而起,披衣而出,察觉更深露重;尾联再扣题,呼应前句,由起行望月转而还寝梦佳期。

  我们发现,诗句内容间虽然多有跳跃,但内在逻辑还是一以贯之的。因此,读懂“诗家语”,理解诗歌,就是要在跳跃、凝练的“诗家语”中寻找诗歌内在的事理逻辑、情感逻辑,来解开诗歌内容理解的密码。

  首先,诗歌中诗句内容的跳跃体现在诗句之间联系的断裂,最常见的原因是主语的省略,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隐晦,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因此理清诗歌诗句的主语,找到并归纳出诗歌整体的行文脉络,是解开“诗家语”的邏辑密码的第一把钥匙。如: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宋词中,起句写景,忽为昨夜,后又沉睡,又试问卷帘人,又知否,每一句的主语几乎都省略了,造成内容跳跃,表述中形成断裂。如果我们把主语补上:昨夜雨疏风骤,(我)浓睡不消残酒。(我)试问卷帘人,(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我问)知否?知否?(院子里)应是绿肥红瘦。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深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通过理清主语,就容易抓住叙述与情感的脉络,诗人摇曳多姿的惜花之情也就清晰可见了,诗人婉转含蓄的少女情怀也就跃然纸上了。

  因此,理清诗歌诗句的主语,依据诗句之间的事理逻辑和内在的情感逻辑,理解诗歌整体的行文脉络,我们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

  其次,诗歌中诗句内容的跳跃,还体现在诗歌诗句的内部,一句之间缺乏构成完整句子的语句成分,造成语言表述的断裂,从而造成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困难。

  因此,“了解诗家语,体悟诗歌韵”是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最核心的关键,可以培养学生寻找、发现、体会和喜爱诗歌中那些精妙的字词背后的文化趣味。

  参考文献:

  [1][宋]魏庆之.四库全书诗文评类:诗人玉屑[M].北京:中国书店,2018.

  [2]周振甫.诗词例话[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