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0)
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的内涵
1.1 主体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对于主体的界定,是以实践为基础,指称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产物,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更是社会的产物,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对客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其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无法分离。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要求的自觉认同以及在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自主性、能动性。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特征
2.1 交流方式的平等性、民主性
虽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但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由、平等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慢慢发酵,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说平等、民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上,则具体表现为教育者的权威性、主导性受到冲击。“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提供了敦实的跳板,不仅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平台,还为二者更好的交流提供了科学的方式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关系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互动的形式呈现,等级界限日益模糊。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完全平等的。
首先,这种平等性表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相互独立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平等、双向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传统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其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重点在于双方之间的平等交流,教育者不再控制单一的“话语权”,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和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共鸣。这里也反映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关系,即教育者整合教育资源、传递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收教育信息、吸收教育信息、反馈教育信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再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没有隔阂、没有距离的进行交流、沟通,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沟通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2.2 互动形式的交互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突出老师以及书本的作用,学生唯老师是从,将老师“神化”,认为老师无所不能。革命时期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也是盲目崇拜书本、不懂变通的鲜明例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和“教师中心”观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倾向,都是传统教育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教育的唯一主体,学生只能消极、盲目地依赖和服从。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教师“我说你听、我追你跑”的单一灌输教育模式已经被打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双主体”,已经告别了单一的“一对多”的互动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以及四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多向交互的互动交流形式。
2.3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十分单一,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者能够有效整合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任意选择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QQ、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与受教育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交流、沟通。这一系列的教育形式和渠道,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成效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的挑战
3.1 网络交往的平等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总体说来,从古至今教师一直都享有很高的教育权威,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教师权威在增添新内涵的同时也收获诸多挑战。网络交往的平等性和随意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教师独占知识局面被瓦解。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师占据着相对权威的地位,受教育者则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中心课堂不复存在,教师权威性收到极大冲击。3.2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时效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就国内层面来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变化速度随着网络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而加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未完全固化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在诸多网络思潮的冲击下,对待新鲜言论,善于、易于接受,也容易改观。极其容易受到大众的不良导向,人云亦云,一旦被邪恶势力所掌握,甚至会成为破坏国家安全的强劲武器。就国外层面来看,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的冲击历来都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加紧文化侵蚀的表现,从未停止。现当下,搭乘“互联网+”这一便车,侵蚀程度更深、侵蚀范围更广。对于大学生的思维冲击尤其体现在其电视、电影文化产业中。比如前段时间的“复联4”曾一度刷爆朋友圈,票价持续攀高,甚至有相当数量所谓的“复联粉”不惜熬夜观看。这种影响和冲击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侵蚀,同时也是最致命的。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时效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且兼具多样化特点。另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者的具体实际做出相应调整,以防止其出现严重的思想偏差,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的难度。
3.3 网络信息的虚拟化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网络信息的虚拟性是“互联网+”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其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最显著的差别。一方面,教育者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动作传递还是表情传递,都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符号来完成的,这就造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虚拟化,如果学生没有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就容易出现网络和现实“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但从本质上来讲,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价值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讲求真实性和精确性,这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发展与成长,是不容许出现问题和错误的。4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建构
4.1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
这里所说的主导性,绝不是一种绝对主导,而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引导大学生、引导教育活动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指导作用。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者、教师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集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弱化,教育者的权威性也日益模糊。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出现学生比教师“知识”更加丰富的情况。即便如此,是否代表着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已经不再必要?答案是否定的。一场思政教育活动,总是需要一个能够统领全局,全面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思想状况、认知水平,科学运用、选择教育方法,发挥主导作用的角色。
在网络信息繁杂多样的今天,如果一旦弱化甚至取消了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出现信息混乱、思政教育方向偏离正轨等局面。“教是为了不教”,思政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在吸收、内化教育内容以后,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以此达到不教、自教的效果,但一旦前提条件缺失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
4.2 构建“关怀式”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向“关怀模式”的转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人本原则和理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显著,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无论是在形式方面,还是在效果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状态,此时人格相对独立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不满,甚至是抵触的心理,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利用“互联网+”,构建合理、科学的平台,拉近与学生生活、学习的距离,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有效构建,提升教育主体互动的人性化和生活化。
4.3 回归现实生活,促进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互联网的出现在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挑战。虚拟性是“互联网+”的一个显著特征,数字化、符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确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利用得当,对自身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提升有极大帮助,但如果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轨,容易产生虚无主义等不良心理,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就会变成阻碍大学生进步的路障。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全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和网络平台上的共同作用。首先,教育者应该注重利用多方网络信息资源,辅之以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整合自身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提升思政教育课成效的目的。比如,积极应用教学辅助的多媒体工具,利用微信、QQ等不同模式的网络化的教学平台,随时向学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全面开展思政教育。其次,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感受和体验,多开展一些诸如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实地参观、学习的活动,意在提高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真实感和体验感。最后,将网络平台思政教育与实地思政教育相结合,在网络教育中引入实地学习的素材,在实地学习中利用网络化的工具和模式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应用,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向前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各种社交媒体软件层出不穷,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带来新思路、新发展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比如挑战教育者权威,模糊教育课堂;冲击传统教学体制,倒逼教育体制改革;拓展网络虚拟教育,增添教学难度等等。众所周知,互联网的确能够为大学生快速的提供日常所需生活、学习资料,但由于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且还未完全成熟,他们也是极易受不良信息所误导的群体。因此,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积极培养其网络自律意识和免受不良网络信息侵蚀的防范意识,引导其积极、健康地上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