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玉教授开创的乱针绣艺术,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将西洋油画与中国刺绣融合为一的创举。乱针绣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刺绣一成不变且仅以虫、鸟、花卉为表现题材的历史,开辟了向更高美术层次发展的广阔空间。
乱针绣与平绣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精心表现真实的世界的三维空间感,表现光影的神秘魅力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调。乱针绣不仅满足于对某一事物的塑造,而且在有限的方寸中包容该事物以及它所处的空间。它不再是追求平面的传统艺术,因此它不可能再使用密接其针、排比其针的传统针法,而是采用长短交叉的线路,分层如色的手法来刻画画面。另外,乱针绣不是常人所想象的“乱”,在貌似无规则中实际蕴含着制作者对画面的彻底理解和良苦用心,比传统绣法有着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背景处理也是乱针绣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是全部采用传统留空即背景的方法,而是在背景里往往有着比主物体更复杂多变的层次,而且不同的作品其背景处理往往也不同。处理物体的轮廓线是乱针绣的又一重要难题,按照西洋画物体不存在线条,光有体面的特点,需要对物体结构有主体的理解,想要达到物体之间有空间感,又不能使物体各自为政,脱离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乱针绣主要汲取了油画的元素,它讲究色彩效果,画理也来自油画,但它绝不是油画的简单临摹和翻版,而是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与油画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则。首先,乱针绣与油画所使用的创作基本语言不同,油画使用硬毛笔和质软性材料,不同颜色可以掺和调配,从中得到颜色无比丰富的效果,因不同颜色调配时的量比值不同,调和的生熟程度与画家的作画技巧不同,所以常常一笔落下即有气象万千的奇妙。乱针绣则依靠绣针穿引色线在绷布上运行而留下痕迹,而丝线是相互不能融合的。为了达到色彩层次丰富的目的,需要依靠几十种乃至几百种色线的有机交叉,不同色块之间的量比值,来形成视觉上的一种错觉。当画面与欣赏者之间有了一定距离后,便在欣赏者的视网膜上形成一片柔和丰富的色块,这一点很像西方色彩派而运用的原理。但乱针绣形成的色彩反而比油画调配出来的颜色更为鲜艳,乱针绣作品近观时色彩绚丽、针法活泼。其次,油画成品无须考虑反光的影响,而乱针绣则不同。因为丝线有光泽,相同色级,色相的丝线虽然处在同一光线下,但因排列方向的不同也会呈现出明暗来。因此,乱针绣画面颜色就不仅仅是线色可以单独解决的,而是具有双重因素。如果制作者对此缺乏经验,即使正确地使用了线色,仍旧会因线的排列错误而不能使画面如愿,这是因为画面本身是一根根圆柱细线构成的缘故,与光源不同方向排列的丝线呈现出来的明暗肯定是不同的。因此,乱针绣与油画之间虽有相同的血缘,却又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乱针绣能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的视觉世界,有着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创作规律,这种规律是在数十年不懈的探索、开拓、创新中逐步形成的。所以说,乱针绣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例如,筆者参加2013江苏省工艺美术新人新作成果展作品大奖赛的乱针绣作品《仕女图》,作品题材取自抽象油画作品,从画面中能感受到4个仕女神采奕奕,若隐若现,有着东方古典美的韵味。这种油画题材的内容就不能用细乱针来表达,只能用粗犷的针法和流畅的线条来做,而且要避免丝线的光泽,较乱的线条交叉能控制光泽的产生。脸部把握也比较难,因为是抽象的不是写实的,既要突出依附于物体的整体感,又要表现出它的空灵和透色感。对于这幅作品的整体处理,做了大胆创新尝试,利用了丝线长与短、交叉角度大小,向四周散发,设用集中块面绣法去布针,这样就形成了虚实相间的感觉,虚的在中间,实的勾勒出了线条,保留了织物体的特殊性,达到了抽象的效果,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如果作品还是墨守成规,就不会取得这种艺术效果。
总之,乱针绣从杨守玉大师开创至今,它的发展与变化和所取得的成绩,跟它所隐藏的表象潜力相比,仍是相差甚远,有待于我们一代代不断探索、研究和发展,以至越来越完美。
作者简人:吴澄,出生于乱针绣世家,是乱针绣第四代传人,工艺美术师,毕业于加拿大昆特兰大学,江苏省青联委员。从小就沉浸在母亲(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燕云)与外婆(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亚先)的艺术氛围之中,她单凭耳濡目染,就能自己独立上梆架刺绣。归国后,在母亲孙燕云的教导下,能熟练掌握乱针绣的各种针法及技巧的运用,特别是西方油画的色彩掌握有更深的创新。作品多次获奖。2014年创建自己的工作室“Show House”,并于2016年创立自己的乱针绣衍生品品牌——“承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