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骑帚者”邂逅“骑桶者”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9319
缪元

  [摘 ? ? ? 要]重温卡夫卡作品《骑桶者》,灰暗的境遇迎面撞开心绪,在各种可能的小说结尾面前,人们寻找自己,重新体验文学的滋味。时过百年,骑帚的哈利·波特飞来,在全球文化的视野下,带领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纯净和意义。

  [关 ?键 ?词]“骑桶者”;哈利·波特;现代文学;反思

  卡夫卡的《骑桶者》写于其38岁时。同女友的分手加上严重的病痛让卡夫卡再一次对爱情、婚姻、生活极度绝望,他游迹的40年生命历程,莫过于《城堡》开头极富象征性的那一幕——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卡夫卡短短几十年的凝目一视,留给后人无尽的文学天地。

  《骑桶者》展示一战时期经济的萧条、人情的淡漠。有人说,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示各种各样的必然和可能。

  一、关于《骑桶者》

  1.在空桶中看到作者的脸

  原本骑桶者可以骑马、骑扫帚的,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骑马和骑扫帚的居多,前者多为骑士勇者,后者多为女巫、占术者。卡夫卡却写道:“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作为表现主义的开拓者,卡夫卡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把主观的自我表现而非客观现实的再现作为写作技巧,一个被寒冷逼迫到无有是处的“我”要放下尊严与自负,冰凉无以自保的处境借用空桶这一形象符号展现,深刻表现了作者的恐惧感和绝望感。

  2.煽动的围裙让“我”更寒冷

  卡夫卡惯用表现主义手法,把常理和悖理、常人和非人并列在一起,揉拿出作品相当复杂丰富的内涵,完成现代读者多样的阅读需求。煤桶和围裙是两个思想符号,如果放在以往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许会有更生动的细节描写,但卡夫卡却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展示給读者入木三分的细节意象,慢慢展开一部现代寓言,让读者走入当时的社会生活,看到强权统治下弱者无生存之地,甚至失去生存的可能。这是卡夫卡在心上摇动起的一声呐喊,哑然无声地告之读者原本生存着的即是荒诞着的——人在世界的谜园中找不到出口,孤立和疏离、迷茫和绝望,只剩下断然屈从和自我消失。

  3.爬进冰山不是死亡是春天

  在文章结尾,“我”骑着桶“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尽管小说描写的可能只是主人翁的一次妄想,但假想的失败交涉仍能反映其内心的真正想法:即使没被摇晃的围裙拒绝,逃入冰山、永不再现也是他最真实的想法。

  卡夫卡一生坚守在同现实格格不入的精神战场上,现实和精神的卡夫卡如此不同,这个世界是卡夫卡心中装满美好的世界,那个越过冰山,于此消失复生的春的世界。

  4.游走在梦幻与现实之间

  文章结尾的各种可能性体现了卡夫卡作品虚构性的特点。作者和读者游走在梦幻和现实之间,作品充满现实性和心理、事理的逻辑性,卡夫卡作品因为有了梦幻和现实的交错,故事似乎发生在我们周围,形同身受,这种心理上的真实,的的确确被我们体会到了。

  二、“骑帚者”与“骑桶者”的邂逅

  扫帚这个原本源于中国的除尘工具,在文学艺术领域闲适几百年后,又被英国女作家罗琳取来,配上一件长袍,掀起了哈利·波特狂游世界的风潮。

  罗琳的扫帚让全世界关注哈利文学的亿计人群突然发现自己真的没有长大,竟然像孩童迷恋玩具般痴痴无忌地抽取出文化的悖论作为自娱自乐的归宿。也许在人类精神的最深层都有一把扫帚,战争来时骑着它飞过硝烟、灾难来时飞过瀑霭、恐惧来时飞向温暖、罪恶来时飞向和善……不会有人想戳穿这个梦幻,只有罗琳的魔幻世界可以慰藉当代人的精神,使人再一次复活到梦想的世界。

  西方哲思的惯性作为神帚的动力,飞动着给她带来无以比拟、缤纷旋动的文化景观。回顾卡夫卡百年前隐隐的社会主义情结,这种渴慕是否正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共同向往平等和谐的共鸣。也许奇迹不是罗琳想要的,而她更想听到的应该是这一声余音袅袅的共鸣吧。

  我们面对卡夫卡,自我似乎不在了,呼吸和心跳安静了,灵魂飞起来了,游走得不知道自己是谁,身在何处,如同旋进他心灵的巨大漩涡,随其翻滚上下,心游万仞、不能自已,倏尔下沉到情绪的低谷,倏尔又飞到心灵的冰山前,融化、升腾、再生……这是百年后再读卡夫卡《骑桶者》短文的真实感受。

  参考文献:

  [德]赫伯特·克拉夫特.卡夫卡小说论[M].唐文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