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作品的结合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243
吴欣睿

  [摘? ? ? ?要]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推广和普及,逐渐在歌唱类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派。美声唱法具有一套完整的训练、发声以及知识训练系统,至于在演唱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突出展现自身的特色。而在我国声乐发展的进程中,将美声唱法融入中国的声乐作品中可以带给听众更加优美的音乐享受。主要讲述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并探究将美声唱法融入我国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关? 键? 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作品;有效融合

  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17世纪期间,后逐渐在意大利的各类音乐表演中发展壮大,在处于鼎盛时期的欧美乐坛占有一席之地。在演绎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使用美声唱法,就可以使演唱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与感染力,并且体现出一种连贯的表现形式,而歌曲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可以通过美声的表达传递给观众。因此,这类唱法十分符合西方人的性格要求,西方人热情、追求自由的特点在美声唱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独具西方特色的文化风格造就了美声唱法,而其独特的美学效果能够为听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享受。因此,如何将美声唱法中的优点与中国的声乐作品相结合,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学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美声唱法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在20年代初期,美声唱法逐漸被引入我国,随后在我国的音乐发展中不断成熟完善,目前已经渗透于我国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并成为当前声乐专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阶段,也有许多从事音乐教学的组织机构在对美声唱法进行着研究。因此,美声唱法可以很好地融于我国的声乐艺术教育中,并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我国的声乐流派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美声唱法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传统的声乐表现都源于戏曲表现中的原音,因此,歌曲音域的范围比较狭窄,缺乏能够与世界优秀的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融合的声乐桥梁。当下中国声乐领域已经成功引入了美声的唱法,这也标志着中国声乐与世界声乐之间已经成功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和连接,这个标志促使着中国声乐的本土演唱系统能够与外来先进的文化有机融合,并实现良好的衔接。

  因此,在美声唱法的积极影响下,我国的声乐艺术的演绎方式逐渐发生转变,一些戏曲演唱中也融合了美声唱法,现代化的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框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形成,这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流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将美声唱法融入我国声乐作品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掌握共鸣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称之为口腔共鸣技术的唱法。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将美声方法的混合共鸣有效地结合到声乐当中。歌曲家在演唱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腔调的大小而改变声音的音色,另外,还可以通过真声和假声的选择运用来调节演唱方式。

  例如,演唱《沁园春·雪》时,可以引用混合共鸣的发声方式来体现歌曲韵律,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的发声情况来合理地进行调整,在保证完整地表达作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使用共鸣技术。

  (二)注重扩大曲目的范围

  在中国的民族声乐唱法中融进了西方的美声唱腔后,还可以正确了解西方声乐文化的魅力所在。歌唱家需要将民族声乐唱法和美声唱腔进行充分的对比和分析,突出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在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过程中深入反省自身的不足。同时,歌唱家也许要深入地对歌曲曲目进行研究与扩大,发展我国的戏曲,积极完善我国的体系发展空间。例如,《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都可以融入美声的唱法,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歌唱艺术。

  (三)注重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

  歌唱家在学习美声唱法的过程中, 要注意增强对自身发声技巧和发声方法的训练。正确控制呼吸频率对于发声是十分重要的。应首先让腹部的肌肉保持放松的状态,同时让横膈膜自然放松,随后收紧小腹自然地带动气体的进出。因此,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练习的歌曲曲目,要控制好曲子中发音的节奏,控制好自身的气息频率,使自己肋骨两侧的肌肉始终保持扩张的状态,有利于促进自身美声唱法中发声技巧的形成。

  总之,美声唱法自引入我国之后就对我国的声乐艺术文化形式和演唱技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西方美声唱法的许多优点和精髓也被我国的民族声乐充分吸收和借鉴,期间两种声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我国本土声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的民族声乐走向全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春.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艺术科技,2014(12):23-24.

  [2]张天慧,李巧伟.探究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演唱中的咬字问题[J].音乐时空,2015(15):12-13.

  作者单位:四川省音乐家协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