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多角度推动古典诗歌文化,让其回归生活成为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新课程实施的生长点,以此促使学生热爱和传承古典诗歌。
[关? 键? 词]多角度;古典诗歌;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I02?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7-0135-01
一、古典诗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沉淀下来的诗歌精品讲究意境,寥寥数字却蕴含丰富的内涵,将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古典诗歌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其真、善、美的艺术价值始终贯穿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并延续至今。
二、以古典诗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好渠道之一,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古典诗歌,从心灵深处感受诗歌包含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德观,对其一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从古典诗歌鉴赏中找到推动优秀文化的切入点
(一)从经典诵读中培养人文素养
诵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诵读就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把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转换成诵读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反复诵读,反复琢磨,最终通晓其义。
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一是“初读”,引导学生,读准节奏,感知韵律,初步感知;二是“解读”,引领学生渐入曲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所营造的冷落暗淡又清新幽靜的氛围之中;三是“美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曲,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曲中所描绘“深秋村野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的画面,体会其带来的意境美;四是“品读”,从“断肠”一词入手,理解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深刻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让学生揣摩诗人的心情;五是 “悟读”,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在脑海中形成苍凉悲壮的秋行图,让其能通过图画还原情感体验。
(二)从诗人情感中完善道德修养
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从古典诗歌情感中来促进道德修养的完善,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让学生诵读感受杜甫诗歌“沉郁”的特色,体会诗人内心的沉痛与无奈,深刻地触摸到杜甫对家人的愧疚、对前途的迷茫和对国家沦丧的痛苦之情,而诗歌结尾却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来表达诗人虽身处漏屋却心忧天下的情怀和崇高理想,读至此处点拨学生深刻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角度看待其身处漏屋的环境原因,了解诗人创作的意义,让学生在已有的道德基础上内省、感悟,有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从历史背景中探究诗文情怀
古典诗歌教学一旦脱离时代背景,必将影响对整首诗的认识和理解,更无法感悟其所散发的诗文情怀。创作背景是指作者所处的人生状态、生平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等因素,联系创作背景才能让学生读懂诗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怀。如了解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杜甫在《春望》中所表现的萧条的景象和悲凉的心情;了解宋朝历史就容易理解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铁马冰河入梦来”所表达的报国之志与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遭遇才能体会《饮酒》“悠悠见南山”的心境。从创作背景入手,加深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意,教师有意识地把历史知识穿插在诗歌教学之中,形成文史结合,不仅使语文课堂彰显古典诗歌魅力,更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四)从诗歌鉴赏中感悟人生哲理
诗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汲取经典古诗文中的智慧与情怀,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更有助于诗化育人,传承文化精髓,弘扬真善美。如,苏轼《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告诉我们虽处困境,仍应力求振作的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这些哲理是学生需要汲取的养分,因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歌是我们身上若隐若现的魂,是我们身上澎湃的激流,只有古典诗歌才能让生命在诗意中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积极将古典诗歌与初中课堂、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让他们善于从古典诗歌文化中汲取资源,古为今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李军.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