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1615
董梦颖

  [摘? ? ? 要]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课标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从课堂实践方面分析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基本策略。

  [關? 键? 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7-0108-01

  一、以影像视频作为课堂重要的辅佐材料

  “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又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这使得它既不能直接观察,也无法演示、实验,这与中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影像视频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最直观的教学资源,对塑造历史情境、加深学生知识记忆、增进历史理解和情感体验都有积极的效果。

  比如,教学黄海海战这一部分,就可以引入《黄海大战》《邓世昌》等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影音的画面中感受黄海海战的悲壮和残酷、士兵的壮志豪情;又如,学习美国经济大危机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根据纪录片中的讲解与分析感受当时美国经济崩溃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感受当时失业者的痛苦和无助。这一类影像视频资料不仅有助于学生产生“立体化”的认识与记忆,还能帮助教师解释清楚问题、节省时间。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影像情境的渲染中,共享到当时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受到理想的“家国情怀”教育。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运用影像视频资料时还要特别注意使用方法。首先,视频资料放置在课堂哪一个环节要仔细考量,一般用在导入和小结部分,从而达到引学生入情境和升华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对影像资料的选择、编辑,将相关的内容剪辑出来,将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片段删减掉,并把视频的时长控制到3分钟左右,使得视频信息集中、有效。最后,视频的运用必须配合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使学生达成情境认识,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历史故事作为切入点的历史叙事

  历史叙事是指教师按照历史时间的发展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向学生进行系统、有条理的讲述。历史叙事可以通过生动、富有节奏的述说,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生动场景,清楚交代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在学生脑中形成动态变化的历史情境。

  在历史课堂中特别要运用历史故事作为切入点进行叙事。一方面,历史故事可以以小见大地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背景。另一方面,历史故事可以通过教师对历史细节的刻画、感情充沛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得教学有趣味、有感染力。历史故事掌握在教师手上,便于使历史故事的叙说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对于历史故事中的重点对白、情境和情节,着重渲染,使得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能透过历史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活动的过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过程。

  三、以历史图片作为课堂的历史表现

  历史图片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良好中介,它能沉默而直观地展现历史事实,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的图片主要包括这样几类:①历史遗址图。例如都江堰、圆明园等的复原图、现貌,这类图片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创造的文化和受到的惨痛挫折,回顾历史进而促使学生为国家发展而奋斗;②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物的图画、照片、影拓、历史地图等,便于学生能根据直观的历史表象去理解历史事实,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认知。③对比图、流程图等具有明显方向性和指向性的图。比如,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流程图解释“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族关系和分封关系,又能用其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关系图”作对比。这些图片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历史图片简单易得,在历史教科书上和网络上有较为丰富的资源,教师仔细甄选和讲解历史图片,可以使学生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更容易达到情感体验,形成认同。

  四、利用地方史的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地方史是国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历史区域化的呈现。对高中生而言,地方史既是最熟悉的又是最陌生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亲历过地方史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但学生普遍缺乏对地方史系统的认识。

  历史教学和“家国情怀”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它们相互促进、互相融合。本文讨论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策略,旨在让学生能通过历史教学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信念。通过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放的格局视野和多元文化观,从而积极地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吴玉军.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J].北京教育(高校),2015(3).

  (指导老师:郑士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