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0538
曾湛强

  [摘? ? ? ?要]品德与社会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诞生的一门综合学科,是给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以小學中高年级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内容,促进中高年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农村小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虽然学生的品德问题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出现的,但农村小学的学校教育具有主导作用,学校的环境、开展德育活动、各门学科教学等都是培养农村小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并且各门学科教学是其中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生乃至公民的品德素养,必须得从娃娃抓起,努力提高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 键? 词]农村小学;品德;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7-0107-01

  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标的具体要求,参照品德与社会的学者研究结果,针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希望能为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管理、一线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提供可行的借鉴。

  一、转变德育教学观念

  教师应该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与思想品德课、社会常识课的区别,更应该知道品德与社会对于农村小学生并不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副课。品德与社会是与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做人、发展有密切关联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负责为农村小学生讲授品德与社会课的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细致地解读课标、研读教材,把品德与社会课上好上精,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内在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有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是任教教师用来缓解学生疲惫的课,并且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科任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心理素养,无论在讲解何种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都能以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去。另外,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充满热情的良好情况下,任课教师理应发挥其示范性和主导性的作用,更好地开展师生双边互动,使学生的期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满足。

  二、运用体现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教师不应直接就把思维结果告知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沿着思维的路线循序渐进,品德与社会教师应以培养农村小学生独特的思维品质为目标,体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日本电影《小猪教室》,电影中有很多值得品德与社会教师借鉴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电影里的教师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学生直接得到思维结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悟、体会,循序渐进,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电影的最后,孩子们做出了无所谓正确与错误的两种抉择,没有标准的答案,所有的选择都是学生对生命的不同感悟。教师就是以做中学的形式,使学生构筑属于其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从中学到的就是通过组织有效的品德与社会的德育活动,运用多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引领儿童感知、体会生活,在进行判断和取舍的模拟活动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获得丰富的个人情感体验,形成个人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提高农村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可是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评价体系并不够多元化,显然不能评价出预计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因此,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在对农村小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整体性进行评价,关注农村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和课后的素质发展情况。

  世界各国都对课程进行综合化的大改革,我国第八次课改站在“课程是为人的全面与和谐发展”的高度上,推出了品德与社会这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内容、以形成学生良好品德为学科核心、以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它的有效实施对农村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乃至终身发展都起到无法忽视的作用。因此,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保障品德与社会课程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促进其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关松林.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指导[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成尚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郭斐霞.中日两国小学社会课的比较研究[M]. 民族出版社,2005.

  [4]钟发全,范明刚.课堂教学的八大铁律[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5]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