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海区南瓯幼儿园,浙江温州 325014)
“研”中兼容是教研文化的基础。“兼容”,就是面迎八方,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殊途而同归。“小组PK提升式”教研活动,是一种个人、小组与集体相结合的教研形式,既有共享互助的环节,又有争辩对抗的过程,是启迪每一位教师的理论智慧、实践智慧与情感智慧,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研修方式。为了使新手型教师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成熟型教师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幼儿园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小组争鸣、对抗交流等形式发挥经验型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努力使不同层面教师在其领域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下面就以大班语言《大熊的拥抱节》为例,研究“小组PK提升式”教研活动。
活动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下面就以大班语言《大熊的拥抱节》为例阐述。其基本流程如图1。
1 理论学习,解读教材,奠定前期基础
小组提升式教研活动,以大组系列教研活动和小组单个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大组系列教研,解决一些共性问题。如《大熊的拥抱节》课例研讨活动,教研大组首先组织教师进行《幼儿园语言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专题学习,同时鼓励教师对故事内容进行剖析,确定重难点和活动主线,最大程度挖掘故事的教育价值。2 分组设计、试教调整,确定优化方案
大组教研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把好方向,小组单个教研活动就是解决一些个性问题、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从教研组成员中推选出职初教师陈老师和成熟型教师程老师执教,组内成员自由组合分为A组和B组,从同一内容故事《大熊的拥抱节》出发,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分别进行教材分析,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实施途径,集体备课,协助执教老师完善教案,促使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相互交融。3 现场展示、研讨交流,评析教学实践
经过小组成员精心准备,两位执教老师分别进行现场教学,教研组长准备听课活动观察记录表,集体预设“提高集体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和途径”观察重点,要求老师在课例展示活动时,认真观察、记录不同层面教师的教学特色(差异、亮点和不足),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并共同交流分享经验(观点质疑和收获)。把A、B两组设计的教学方案分别付诸教学实践,然后寻找思维的碰撞点,如表1。
图1 基本流程

附件表1 优化方案比对分析表
4 反思总结、循环提升,生成新型主题
从目标定位开始,AB两组教师就产生了观点的碰撞,此后针对教学中的师幼互动、教师回应、教学风格等进行争辩论证。老师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现场实践、释疑解惑、辨析讨论等,从而启迪教师群体实践智慧,在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进行新一轮教研,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反思总结,生成“活动中教师如何适时把握教育契机进行有效追问与回应”导入下轮主题。“小组争鸣提升式”园本教研活动充分体现了“兼容”, 在活动中进行观点碰撞、小组争鸣,教师通过暴露自己的视角、在与他人视角的对比中,体会自己视角与他人视角的差异、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与对话中,使自己原来的视角不断趋向合理与完善,即生成新的视角。并在平等合作式的团队交流中,我们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体验:教师们彼此互相支持,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最终获得共同的成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