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小见大——通过李清照创作风格分析唐宋文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2417
赵海霞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李清照的创作风格

(一)多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

白描的写作手法代表了宋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样的写作手法与唐代文学发展呈现出来的辞藻华丽的特点大相径庭。李清照的创作风格更为朴实,在《浣溪沙》中就能感受到这样的文学特点。“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字字精炼,毫无累赘的修辞。但是在阅读之后少女因为见不到自己心上人那种焦急的神情就浮现在眼前。可能有人会说李清照的词虽然十分简练但并不传神,那他一定是未能体会到李清照词的精髓。同样是这首词,词中“娇恨”二字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少女的心态,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少女焦灼的内心活动。

(二)基调悲伤

在阅读李清照的词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她词曲的整体风格是十分悲伤的,究其原因,大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丈夫常年在外,词中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例如《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几句,闺人的惆怅和伤感之情跃然纸上。二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当时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战乱不断,身为一名词人,有用词抒发个人抱负、抒发对百姓同情的职责。综上所述,以上两点造就了李清照诗歌悲怆的风格特点。

二、以小见大,从李清照的风格分析唐宋文学

(一)唐代文学辞藻华丽,宋代文学更重写实

将李白与李清照的文章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二者的风格有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了唐代和宋代的文学特色。例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同时诗歌中的辞藻十分华丽,属于浪漫主义诗歌特点,这也是唐代文学的典型代表。李清照的词就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例如《武陵春·春晚》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能体会到李清照诗词传神朴实的文学特点,这一点也正是宋代文学的典型特征。

(二)唐代文学更注重浪漫主义,宋代文学更带忧国之情

我们在阅读唐代诗歌与宋代诗词的时候能够发现,唐代的文学更偏向于浪漫主义,而宋代的诗词更带有忧国之情。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表现了诗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小见大,这样也表现出了当时唐代的文学发展。宋代文学表现出来的特点却是迥然不同的,例如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篇,同时在伤感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唐宋文学的背景

(一)唐代文学发展的背景

唐代是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候的文学具有显著的特征。分析唐代文学发展的时候,能够发现大抵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个时候国家强大,经济富裕,多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国家的统一,南北交通无阻,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激发诗情。二是政治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歌在当时社会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这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

宋代文学与唐代文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宋代文化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倾向于通俗叙事方面的,这也为明清文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宋代文学出现这样的特点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得到了宋代文学家的热烈响应。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所以宋代的诗歌更注重写实,与唐代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宋代战争不断,百姓饱受疾苦,民不聊生。这时就为文人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所以宋代的整体基调是忧国忧民的。三是市井阶级的兴起,这类人在社会的崛起使文学更偏向于通俗化文学。

  本文具体分析了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并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分析唐宋文学,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唐宋文学的主要特征,还能在分析唐宋文学的过程中了解唐宋文学的历史背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