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之美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0715
李鸾莹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一、何为气韵生动

南朝时期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画、品评的文献。在这部书中,谢赫首次对他的前代和同时代的27位杰出画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定。“气韵生动”的主要部分体现在“气韵”,生动呈现的是气韵所产生的效果。一幅艺术作品是否有其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绘画作品有无“气韵”,这也是评判一幅作品的标准与依据。对“气韵生动”这一艺术原则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界定它的含义与延伸性,了解它在我国绘画中的审美价值与地位,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绘画传统、提升我国当代绘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二、气韵生动——绘画主体与客体相融合的产物

实际上,“气韵生动”虽然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是它的产生并不神秘,它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来源,主体是指艺术家本人,客体是指绘画的对象。在中国山水画的范围内,其客体大多是自然的山水,如自然天象、云烟变化、气势磅礴的山脉等等。从古至今,历代优秀的画家都遵循“师法自然”。他们敬畏大自然的同时也长时间地寄情于山水,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将大自然的“灵气”与自己的血肉相融,进而转换成绘画风格,这也是将自然之“势”转化为个人之“势”的过程。宋代艺术史家郭若虚曾指出画家品行与气韵生动间的关系。从古至今,中国绘画史上优秀的画家,都是遵循着“取势”的原则。总之,中国绘画史上很多画家用实践证明,气韵生动艺术效果的产生是画家主体精神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气韵生动”与技法的关系

笔墨的应用很是考究,不可以显现得过于匆忙。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心无杂念,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屏气凝神地专心完成一幅作品。心静时艺术家可以“静观默照”地体会表现对象所蕴含的“气韵”,还可以调动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做到意存笔先,下笔如有神。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说曹霸具有“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高洁胸襟,绘画时更易进入“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状态,故而称赞他“将军善画盖有神”,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其次,中国画要想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调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技术手段,营造画面的气氛、节奏和韵味是不可少的。通常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往往会提到气氛的渲染,实际上在完成中国画的作品时,渲染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技法上看,根据客体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样态,在构图方面考虑整体,再加上各种因素手段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作品的气韵。

四、“气韵生动”理论内涵的延续与发展

谢赫将“气韵生动”作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标准,同时也结合其余的五法,对绘画中各个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不但注重整体,也注重绘画语言要素的完美表达,他认为在绘画中形神结合的作品才是上品。相反,“象外之意”更符合魏晋南北朝艺术功能发展的内在趋势,对于后世文人画的兴起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之后,历代画家在作画时无不论及。这是由于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尽管历史在不断变迁,但人们逐渐发现“气韵生动”含义不但符合古代思潮也符合现代思潮。

  随着绘画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气韵”从最开始指绘画中客体的风格、面貌,拓展到更宽广的领域。“气韵”虽来自于艺术家描绘的客体,但它是艺术家对描绘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已不单纯是再现一个客体或描绘对象,它的形象已经是带有特性的客体与艺术家主观精神的结合。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这使艺术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但艺术的表现力也不断增强,它除了体现物象本身的自然特点外,还凝聚着画家的认真观察和独特的见解。

  总之,气韵生动体现着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也可以作为评判一幅绘画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作画中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是千百年来中国画艺术延续下来的优秀传统。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和传承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创造无愧于我们当今时代的艺术著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