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天地日月长》 陈培盛/作
《桐庐茅坪》 陈培盛/作
前几天,南京天气最热的时候收到陈培盛先生从北京荣宝斋画院寄来的两张小画。一张画远山近水,江中一叶扁舟,上有渔翁捕鱼,其中大片留空,颇得倪云林弘仁山水清逸之气。另一张画画面较满,山林中几间小屋,满眼青绿,亦有石涛生趣盎然之意,看后顿时神清气爽,烦闷之气一扫而空。
陈培盛先生是今年年初去北京荣宝斋画院范扬工作室的。其实去年年初他和我提起要去北京进一步深造的时候,我以为他只是说说的,我认识他十多年了,他生活的状况我非常了解。在我们这个江南小县城中,艺术市场低迷,他又不善钻营,只知道埋头作画,又无其他谋生手段,偶有求画者上门,也不知如何经营,只要亲朋好友开口有求必应。因而仅能糊口而已。近一两年来因县城房地产开发火热,他的画作求量增大,经济稍有改善。在我看来,他应该趁市场较好多挣些钱,换掉他那个住了20多年的小房子。到年底时,他把范扬工作室的学员录取通知给我看,我颇感意外,继而肃然起敬。想起他在送我的一个手卷上的跋语:“忆余十八,年轻气盛之时投身艺事,初临芥子园,及求学宜兴陶校,研习陶艺及国画,遂以传统国画为深入,渐以黄宾虹齐白石为楷范。其中奥理步步明晰,及至年长,复归本源。由清石涛、八大溯源上追明四家,心摹意临,斯有一得。古人艺事之 ,用心之邃,笔墨精妙,实我辈愧不如多多。”18岁学艺,现在50多岁,30多年学艺之艰辛有谁能知。而今再次孤身一人,北上投身艺事,可贵者胆,可诚者心。
北京是中国艺术的中心。北漂者甚多,有些人去只是为了镀个金,混个脸熟,进京后呼朋唤友,觥筹交错,然后回乡狐假虎威,招摇撞骗。陈先生刚到北京时我曾微信告知我的担心,陈先生回: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现在已经在北京半年多了,他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在宜兴陶校时学艺的岁月。生活非常规律,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学艺。很少出去参加应酬,甚至去浙江桐庐写生两次路过家乡都未能回家看看。他在学习班临摹的弘仁沈周金农等册页作品得到了老师同学的称赞,认为可以以假乱真。他在桐庐的写生作业在桐庐美术馆展览后被荣宝斋桐庐写生基地收藏。在习画的同时,他从未放弃书法的临习和文史的学习。虽然诗词的创作已放下多年,又重新拾起,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他知道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在朝梦想前进。
在认识他之前,我是标准的理科生,对美的认识很肤浅,对传统文化很淡漠。认识他之后,我经常到他书房坐坐,在茶香四溢中交流思想,聊到兴起时他铺开宣纸,山在纸上隆起,树在纸上生长,水墨氤氲。有时花在纸上盛开引来蝴蝶飞舞,生趣盎然。有时是大篆,肆意纵横,气势雄浑。在这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发,慰藉了灵魂。
清代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沉》中说:“惟以腕底风情,陶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生,非外境之所可夺也。”陈先生身体力行,现在北上求学是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开阔眼界,体验生活,然后能表达在笔端。这是一生的课题。中国画大器晚成,人生苦短,沉沉浮浮,转眼瞬间,而作品是永恒的。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道的追求,陈培盛先生正在路上。
陈培盛简介:
陈培盛,1984年毕业于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学校。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溧水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17年入荣宝斋画院范扬山水画研究工作室研修。1983年在《书法研究》发表论文《也谈石鼓与籀文》。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2008年山水作品获中国文联主办的“走进广东友和杯第六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佳作奖;作品入选江苏省美协主办的“金陵风中国画精品展”;2009年中韩“第十四次南京大田书画交流展”,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组委会“中国2009年世界集邮展‘千人千邮展’”,作品被洛阳邮票博物馆收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