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第六幼儿园,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上把它定义为对他人身体或心理的有意伤害的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表现为动手打人,骂人,抢别人的东西,做什么事情都要抢先,以及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采取一些伤害别人,毁坏东西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也影响着幼儿的性格、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攻击型儿童到成年期还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适应社会的行为,例如社会交往能力差、酗酒等反社会行为。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2.1 情感攻击型
案例一,鄂尔多斯市xxx幼儿园的琪琪,他是一个很令老师头疼的孩子。因为总是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琪琪又打人了;老师,琪琪他又骂我了。有时候,老师批评他,他还会骂老师,打老师。琪琪这个小朋友从来都不会说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稍有不顺心就会出现一些打人、骂人、大哭大闹等行为。这类幼儿是因情感智商低下和缺乏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会以攻击行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表达自己的愿望情感。我们把这一类幼儿的攻击类型称为情感攻击型。
2.2 敌意攻击型
案例二,圆圆,小女生,平常在教学中表现非常好,很爱动脑筋,很聪明,也是老师的好帮手。可是,只要老师不注意,不在她身边,她忙着和邻座的小朋友“比武”,喊叫着:“什么,什么,变身,什么,什么,出击”小手还不停地比划着,还把邻座小朋友当成是坏人,打起来了,并且嘴里还念叨着说:“你是个大坏蛋、大笨蛋、哼,我要消灭你”之类的话。这种类型的幼儿则是以他人为目标的,进行攻击、伤害他人。伤害他人是敌意攻击型幼儿的最终目标,攻击过程是冲动的、无计划的。有学者研究表明,通过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或破坏他人物品来伤害对方的行为称为敌意性攻击。
2.3 玩具材料争夺型攻击
案例三,芳芳,是一个小女孩。在区域活动时,总是不能和小朋友和谐相处。经常出现一些争抢玩具,随手打人的行为,可是当她抢到玩具时,只玩一会就扔在一边。继续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只要是她喜欢的东西,就必须得抢先玩。否则,得不到玩具就打人、骂人、大声哭泣,或者直接告老师,先发制人。这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把它称为玩具材料争夺型攻击。所谓材料争夺攻击是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争抢、抢夺等行为。这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以达到获取某一物品的目的。
3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阻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可能影响幼儿教师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笔者从幼儿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3.1 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自身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3.1.1 遗传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986年Rushton等人对296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了追踪测量的实验表明了幼儿攻击性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儿童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基因影响着个体的兴奋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攻击型幼儿父母的性格特征有73.7%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因而不能排除先天神经类型、遗传素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遗传因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幼儿所遗传父母的这些行为,在一定情况下,这些行为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就表现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3.1.2 心理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幼儿的模仿心理。喜欢模仿是幼儿的天性,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所有他看到、听到、摸到的,都是他模仿的对象。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例如成人使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或者老师管教幼儿时无意的脏话和动画片里一些有攻击镜头的行为,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他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所以,幼儿的模仿行为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2)幼儿的挫折心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 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 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 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在幼儿生活中,可能使幼儿产生受挫感的原因,除了一些偶然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外,主要是父母或他人给予的拒绝所造成的。例如某位幼儿的购买零食的愿望没有被父母满足时,就会产生了受挫的心理,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3.2 家庭环境因素
苏科、李菁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中表明:“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有可能造成儿童以后在日常行为中的高攻击性。”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尤其是长辈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过分宠爱,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认为是他人的责任,以致养成孩子独占、霸道的性格习惯。例如,当孩子摔倒时,家长就会赶快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有没有摔疼啊,都怪地把我们的宝贝儿摔疼了,妈妈打他。”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是地面伤害了他,让他感到疼痛,是地面的错,而不能认识到是自己摔倒导致的疼痛。久而久之,儿童形成了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只要是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把责任都怪在别人身上,并且以攻击的行为来表现自己对他人得不满。3.3 社会环境因素
3.3.1 幼儿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从幼儿3岁以后,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所以幼儿园对幼儿攻击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园的房舍应符合每个儿童占地平均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室内高度至少达到3米,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有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班级容量大,幼儿活动空间小,每个儿童占地平均面积达不到2.5平方米。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3.3.2 大众媒介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大社会里。由于电脑,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的情感。但现在的动画片、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比如说《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动画里的人物总是发生一些攻击与被攻击的镜头。但是由于幼儿辨别对错的能力较差,对动画里的行为崇拜模仿,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4 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的教育对策
心理学家韦斯特14年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期的犯罪有密切关系,70%的少年犯罪在幼儿期就表现有一定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幼儿攻击水平越高,犯罪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我们在幼儿早期能加以矫正,幼儿到少年期的犯罪率就会有所下降。因此,笔者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同分类,从家长和教师两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帮助幼儿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4.1 情感攻击型幼儿的对教育策
李峰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归因与综合教育干预》中指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一般较少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缺少基本的交往能力,较少使用言语中协调矛盾与冲突,而更多代之以攻击性行为。”情感攻击型幼儿缺乏沟通技巧,不会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针对情感攻击型幼儿,家长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4.1.1 家长重视培养幼儿语言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一中的琪琪小朋友的攻击行为属于情感攻击型幼儿,他是以攻击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及需要。通过对琪琪这位小朋友家庭情况的了解,得知琪琪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琪琪由奶奶抚养,奶奶的文化程度较低,教育观念落后,从来不和琪琪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琪琪欺负了其他小朋友,他奶奶从不清楚原因,直接就打琪琪几个耳光,本着一种不打不成材的陈旧思想来教育孩子。由此可见,这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与幼儿沟通交流,帮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为幼儿创设说话的环境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幼儿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无论幼儿的说话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从而使幼儿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幼儿学习基本的交往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积极与他接触交流。在与小伙伴交往时,引导幼儿照顾好比自己小的伙伴,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玩。
4.1.2 教师重视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感受他人的情绪的好坏、体会他人的痛苦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幼儿的移情能力越低,其攻击性行为形成的概率越高。所以,让幼儿充分体验攻击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就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其攻击性行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1)教师间接地参与到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巧妙地扮演游戏中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加入幼儿游戏,以间接地方式为主指导幼儿的游戏。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角色的心情,让幼儿体会他人痛苦的情感。
(2)教师与幼儿共同阅读故事,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教师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引导幼儿理解图书的内容。例如,通过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幼儿感受故事里的人物情感,让幼儿理解贫穷孤苦孩子的痛苦,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4.2 敌意攻击型幼儿的对教育策
4.2.1 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案例二中的圆圆小朋友,非常的喜欢玩游戏,看动画片。因为她每天来幼儿园,总是和小朋友在谈论游戏、动画片,而且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候情不自禁与小朋友就开始“比武”了。通过对她的家庭状况的了解,他的父母自己经营着一家小饭店,每天特别忙。把孩子接回家之后,就让圆圆一个人安静地玩电脑,看动画片。而且对圆圆特别的宠爱,她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很明显,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在家长工作繁忙的同时,也不可以忽视对幼儿的教育。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幼儿心灵的慰藉。
(1)家长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身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无原则的满足,以及包办代替幼儿的一切事情,束缚孩子的活动交往自由。作为父母,应该转变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要让幼儿知道自己的行为限度,不能无原则地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2)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首先,减少幼儿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次数。在很多家庭中,幼儿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占用了幼儿大部分的时间,幼儿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模仿电子产品里的内容而形成的。家长要重视对幼儿的管教,控制幼儿使用手机电脑的次数,减少幼儿对电脑中的一些暴力画面的模仿。
4.2.2 幼儿教师对敌意攻击型幼儿行为的矫正
(1)发现攻击性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教师要发现攻击性幼儿的闪光点和潜能。在教育儿童时多给一些鼓励,让其感受到表扬与关心。教师的关心可表现为夸一夸、抱一抱、并且告诉幼儿,老师很爱他,希望你也能像老师一样地爱着其它的小朋友。但是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给予惩罚,例如,教师可开设区角“反思角”,让幼儿一个人坐在“反思角”中,反思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对幼儿的奖励与惩罚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攻击性幼儿正确的反思自己的行为。
(2)教师合理安排座位。幼儿教师可根据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攻击程度,合理安排座位。把这类幼儿安排在教师易于管理和监控的位置上,避免他们出现攻击性行为伤害到其他幼儿。
(3)教师提供表演的大舞台,进行表演游戏。教师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教师可以通过限定题材,达到幼儿宣泄情感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提供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中灰太狼攻击羊村的情节,让幼儿进行小组表演。通过幼儿的表演,让幼儿感受被攻击者的痛苦,产生对受害者的同情。
综上所述,只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有个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更应该引导孩子们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识。在我们日常教育中,我们应理解幼儿的这种行为,他们自己认为满足不了他们自己的愿望的行为就是攻击,比如说有个小朋友来给我告状:老师,XX小朋友骂我了。我问他:骂你什么了?他回答说骂我没睡醒。这个例子说明幼儿的天真无知,需要家长、老师后天的塑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不可怕,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正确的教育措施之下会很快得以改善,在老师家长的关怀下,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笔者做的还不是很全面,有待在实践和教学中深入探究,汲取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幼儿教育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