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客家山歌和英国民谣的艺术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热度: 14101
魏琳 陆梅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地区山歌的总称,是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是我国古代民歌的“活化石”,是客家文化遗产瑰宝,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英国民谣是英国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创于中世纪,在14、15世纪达到鼎盛,主要包括英格兰民谣和苏格兰民谣,英国民谣清新自然,朗朗上口,以叙事见长,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对英国诗歌乃至其他英语国家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客家山歌与英国民谣虽然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时空的文化产物,但在流传方式和艺术手法及音乐性方面有着民谣的共性。而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也使得二者在主题和风格上相差甚远。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客家山歌和英国民谣异同,探究其背后深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从而促进两种歌谣形式的互相借鉴和交流。

1 相似性

1.1 创作和流传方式

客家山歌和英国民谣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产物,都产生于民间文学,口耳相传,客家山歌和英国民谣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都是起源于民间大众的集体创作,经过世代民间歌手和吟游诗人的口耳相传,历经不断的完善和修订,最后才被记录下来形成相对固定的艺术形式。

  客家山歌以客家方言吟唱为主。其产生原因与客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环境相对闭塞,劳动人民终日在田间山野之间作业,走到山头的时候不由心生感慨,高歌一曲。而且男女俱出,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常常通过山歌互相倾诉。所以“稍有性灵不甘独宿的人,就桑间蹼上,你唱我和”当时的封建礼教比较严格束缚着人民,平时的喜怒哀乐没有发泄的出口,山歌可以让人们把积压的情感释放出来。

  英国民谣是长期活跃在主流文学之外的民间口头文学,它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末期,多为情节简单,富有戏剧性的场景或故事。发展到了14,15世纪,英国民谣在苏格兰南部“低地”(low-land)及英格兰和苏格兰“边境”(border)地区盛行开来,这些地区在当时还是丛林密布的自热之地,社会生活还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人们心声的表达主要通过口头歌谣的形式,随着这种口头歌唱形式的四处流传和逐渐修改完善,就演变成了英国人民常在节日或其他集体活动的场合用来唱和,应答和表演故事的英国民谣。

1.2 艺术形式

由于创作和传播方式的相似性,客家山歌和英国民谣的口语化和方言化十分明显。二者都表达出了人民生活和劳作的的真情实感,都有通俗易懂,平白质朴,朗朗上口的艺术特点。

  就方言的运用来看,客家方言是客家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方式。具有独特韵味和强大的生命力。如:山歌又好声又清,字字句句听得真,你唱一句捱一首,三日唔睡也精神。“捱”和“唔”都是客家话,分别表达的是“我”和“不”的含义。相似地,英国民谣中的方言运用也是不胜枚举。如苏格兰民谣《A Red Red Rose》 中,苏格兰方言就大放异彩。“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the seas gang dry”:其中,luve 和bonnie lass就是典型的苏格兰方言,分别表达“love”和“beautiful girl”含义。这首抒情民谣中运用的苏格兰方言,成功地表现了独特民族风格。

  除了方言的运用,客家山歌和英国民谣结构上的共同点是重叠。重叠不但能产生强烈的音乐效果,而且能将叙事聚焦,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回味。重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词的重叠,也有诗行的重叠,有时甚至有诗节的重叠。例如在客家山歌《条条山歌有妹名》“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无妹唱唔成,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谊长,句句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中,使用了反复和重叠的修辞手法,句子及语义上的反复,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叠句、叠词、叠字的运用,使山歌唱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产生了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同样,英国民谣的特点之一是重唱句(refrain)和合唱句(chorus)的广泛应用,例如“Lord Randal”中就运用了重叠的形式,O where hae yebeen, Lord Randal, my son? O where hae yebeen, Lord Randal, my handsome young man?这两行诗句就反复出现在五个诗节的开头。这一叠句的使用将民谣中母亲对儿子的关切和爱怜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1.3 音乐性

客家山歌和英国民谣都是在日常劳作中产生,作为歌来唱和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音韵和谐,可唱可念,朗朗上口,是音乐化的语言,都具有音韵美。

  客家山歌结构工整,一般每首由四句构成,每句有七词,其中一、二、四句常押平声韵。如“鸭哩细细敢落塘,鲤鱼细细敢漂江;蜜蜂细细恋花树,妹哩细细敢恋郎。”它的韵脚分别在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塘”、“江”、“郎”。 整首歌谣唱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而且客家方言是单音节语系的方言,基本上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字。因此客家山歌中常见叠词的使用,如本首山歌中反复出现的的“细细”一词,令山歌唱来娓娓动听,朗朗上口。其中叠词和韵脚的使用使得山歌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达到一吟三叹的效果,让客家山歌更具整体的音乐美。

  英国民谣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每个诗节(stanza)包括四句,第一句和第三句有四个音步,第二句和第四句有三个音步,每句诗行都采用抑扬格(iambic),即每个音步由一轻一重两个音节构成,适合音乐伴唱。歌谣中一般二四押韵,以叠句和重复来增强音乐效果。如英国民谣中流传最广最为古老的情歌之一《Greensleeves》,歌谣开篇“Alas my love, you do me wrong,To cast me off discourteously. For I have loved you all so long, Delighting in your company.”其中“wrong”和“long”, “discourteously”和“company”分别押韵,整首歌谣诗句极具音律美和节奏美,表现了歌者忧伤的爱情往事。唱来音韵和谐,情深意浓,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和可歌唱性。

2 差异性

2.1 主题

从表达的内容上看,客家山歌与英国民谣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客家山歌题材大多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比如有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困窘,“哇起茶农好可怜,半碗青菜一撮盐。食杯苦茶算是酒,一碗豆腐算过年”。这首山歌十分生动和形象地描绘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贫穷和辛酸。有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缝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这些山歌充分表达了青年男女诚挚和忠贞不谕的爱情。除了表现生活苦难和男女爱情的传统山歌,客家山歌还包含了革命山歌。比如将革命先驱决意推翻压迫,翻身做主的的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山歌,“犁旗飘飘红又红,手擎红旗敢冲锋,消灭天下反动派,一心一意为工农。”这一主题山歌在客家山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反映了客家人革命战争时期和新时期的思想和生活。

  历史题材在英国民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比如世界人民所熟悉的英雄好汉Robin Hood(罗宾汉)的英勇事迹,最早在1500年,由沃特(Worde)出版的《罗宾汉英雄事迹小唱》中收入了很多有关于罗宾汉的故事,到了18世纪,有关于罗宾汉传奇经历的歌谣又出现在了英国民谣重要典籍《古英诗拾遗》里,随着这些出版物的发行和吟游诗人的歌唱表演,罗宾汉的形象变得家喻户晓。罗宾汉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传奇式英雄人物,在民谣中被描述为一个英勇的强盗,以剑术闻名,和他的伙伴快乐地生活在绿林里,劫富济贫。

  民谣充分展现了以罗宾汉为首的英国农民反抗封建压迫者、扶助穷人的英勇与智慧。在诸多描写绿林好汉罗宾汉的民谣中流传最广篇幅最长的一首民谣是《A True Tale of Robin Hood》,这首歌谣讲述了勇敢机智的罗宾汉如何和贪婪恶毒的伯爵男爵大教主,主教,修道士斗争,如何帮助受压迫的穷人寡妇孤儿。在民谣中,罗宾汉对社会上层阶级的敌意相对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深情。

  主题相比之下,客家山歌主题更突出了历史和时代特色,表达了普通民众内心情感的抒发。而英国民谣更侧重刻画骑士英雄形象,其浪漫主义的风格更为突出,更加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2.2 风格

就整体风格而言,客家山歌较为婉约含蓄,大多数的歌谣多采用借代,隐喻等隐晦的手段委婉曲折地表达内心情感。而英国民谣浪漫主义色彩更为浓厚,美学风格更为热烈奔放。常直接点明主题,对象。如同样表现爱情真挚主题,客家山歌有“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通篇不著一个“爱”字,没有对心爱之人直白热烈的表白,却用山区特有的树藤相缠来比喻至死不渝的爱情,将爱情的坚贞不变渲染得淋漓尽致。而相比之下英国民谣浪漫主义色彩更为突出,表达方式更加直白和热烈。如苏格兰民谣《A Red Red Rose》对于爱情的坚贞就有着更直白的表达“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诗篇用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表达了爱情永恒直到“海枯石烂”信念。

  同样的主题,客家山歌的婉约含蓄,英国民谣的热烈奔放,究其根本,乃是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使然。客家山歌丰富的内涵与客家人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客家民系大多居于较为闭塞的山区,因此较好地继承和保留了古汉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如讲伦理、重道义、讲礼节等, 且受“发乎情、止乎礼”的教条约束,使得客家人歌咏爱情时也大多含蓄、委婉。而英国其文化受到人文主义及盛行于中古西欧的骑士文学的巨大影响,有着较为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民风更为爽朗明快,认为男女之间相爱结合乃天然之事,因此民谣中常见对恋人炽热的赞美和对爱情热烈的歌颂。西方民谣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大胆率真,无羞涩忸怩之态;对女性的描写也是满腔热情,浓墨重彩,羡慕痴迷见诸于笔端,歌谣中更多的是直抒胸臆和自我表达。

3 客家山歌的艺术走向

民谣历经千百年的洗练和传承,集中反映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髓。客家山歌和英国民谣都是根植于本土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空产生发展流传,历经百年的洗礼和进化,在各自的土壤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优秀的艺术形式如果要继续流传和传承下去,必定是需要创新的力量。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承载着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从远古走到现在,其艺术形式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但是通过对比英国民谣,依然可以看到客家山歌仍有许多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们应加强与海外优秀民族文化的交流,加快发展的脚步,在保留自身传统优秀品质的同时,借鉴吸收别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不断改进更新,在稳固发展基础之上,创造出更多意蕴丰富的民谣作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