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灵的映像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7243
董慧慧

  心灵的映像

  董慧慧

  

  《白云浮远盖 飘飘绕石飞》李景/作

  不知从何年何月刮起的风,将黄土高原吹得一道道沟,一道道壑。高原接纳风,接纳风带来的所有砂砾,将砂砾筑起雄浑的臂膀,俯瞰天地苍茫。风起时,遮天蔽日的黄沙在高原上狂舞,砂砾打在树上,打在人身上,打在窑洞透出的光里,打在酸枣树上,打在一丛一丛贴着地皮生长的蓬蓬草上。蓬蓬草忍着砂砾的侵袭,昂着头,挺着胸,含着满眼的沙土,把根深深地扎下去,扎下去,抓住深层的泥土,抓住风里仅有的一点点水分,抓住飘忽的光。

  高原上的生灵,包括人,就像蓬蓬草、

  像酸枣树一样,把砂砾嚼碎、吞服,变成生长必需的养料,一寸一寸长大、日复一日活着。从挖个洞住进去,到用砖砌出结实美观的窑顶;从面对面跑半天,到大车小车开进山;从土里来泥里去,到安上太阳能、洗上热水澡……

  

  《春山胜事》李景/作

  草的绿,就是高原的生机。生生不息的高原在等待,等待一个契机,等待被谁读懂。该来的总会来,来不了就算了吧。高原无声,只用一眼眼窑洞定定看着他的子民,看着在

  山脊上繁衍生息的子民。

  “啊呀!”一声惊呼吸引了风的视线。

  是有探险者么?怎么会有人到这里探险?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能到这个人迹稀少的地方来的,大概也是稀有之人。

  

  《陇塬新象》李景/作

  黄土高原,处处是土山,植被不多,风吹雨淋,土山塌方是常有的事,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只有羊能爬得上去的陡峭的山上。

  一个影子紧紧贴在土山上,随着惊呼声的响起,在电光石火间伸手抓住了身旁的酸枣树。从此以后,枣树在他生命里有了别样的意味。

  鲜血立刻染红了手掌。

  听者闭上眼睛,看见血口子流出了一道一道殷红的火焰。

  “还往上爬么?”

  “当然!”李景斩钉截铁地回答。

  此时,是秋日的午后。我们正坐在阳光里聊天。

  暖黄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毛笔、宣纸、笔架……都罩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阳光打在脸上,阳光打在心里。

  自然是爬上了山顶。

  所以才有了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述。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高原系列:《故乡回望》《塬上春早》《崮塬寻梦》《陇塬新象》《岭上积翠》……

  突然对眼前这位个头不高然而散发着刚毅气息的画家产生了好奇心。他生于江南,长于江南,话语不多,每句话都尽可能地简

  洁,不说话时会微微笑着,温文尔雅的气质似乎与生俱来。可是,那好像随时会爆发出巨大能量的潜在气质从何而来呢?

  

  《崮塬寻梦》李景/作

  

  《卧堂听鸣泉》李景/作

  让我们把目光往回拉四十年,看看儿时的李景。

  “放电影喽!放电影喽!”村里晚上要放电影的消息长着翅膀飞到了每个人耳朵里。所有人都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快活。大家早早吃过饭,搬着凳子赶去“占座”,去晚了可就只能在后排了。

  “咦?你怎么不去?”舅舅看着吃完饭就趴在桌子上画画的李景,问道。

  “我还没画完您教我的小鸟。”

  “走吧,去看电影,看完电影明天再画。”

  “我想今天画,你们去吧,舅舅!”李景说。

  舅舅是自己的启蒙老师。

  舅舅有文化,常给宣传队里写写画画,有一天,小李景看到舅舅又伏案画画,就围拢过去。一笔、两笔、三笔,舅舅手中的笔仿佛被施了魔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只手持金箍棒的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再看那脸已变色、浑身发抖的妖精,手捂住头,却回身看马上落下来的金箍棒……小李景被画面牢牢地吸住,静静地看,直到舅舅画完《三打白骨精》放下笔,他才长出一口气,像从一场梦里醒来。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舅舅:“太好看了,舅舅,您能教我画画么?我想学!”

  舅舅自然是答应的,开始以为李景也就新鲜一阵子,小孩子么。可没想到,一幅《三打白骨精》,指引李景走到今天。

  我们的疑问慢慢显露出本来的答案。

  沉浸在一生所爱的理想中的人,才会有自制力、有激情和不同于一般人的力量。

  他的画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认可。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景的老师——满维起先生说:在“出入传统,博采众长”方面,李景的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正在寻求自我突破……撷传统之精华,融南北之所长。得南派清润空灵之韵,北派苍浑雄奇之势……他的画苍茫浑朴而不失清润秀雅。他的大幅作品具有结构严谨工细、雄中寓秀的特征。无论是描写太行的奇崛雄险,峡谷地貌的气势磅礴,还是描绘陇岭山峦,坡地断崖,他力求得景致之精气。

  江苏省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资深美术史论家许祖良先生说:从李景近几年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来看,有传统中国画的风味。不少作品都能远观有其势,近看有其质,其中笔墨的运用,已见出一定的功力。对中国画来说,笔墨是其本质的特征,是来不得任何含糊的。李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所以他的山水画一眼看上去,就有了浓郁的传统中国画的味道,就吸引人继续看下去。

  南人北画,用细腻、缜密的眼光欣赏苍茫壮阔的北方山水,由外及内、由内而外,从心而外化为手中的画笔语言,恰得别样韵味。想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左庄伟先生说的:李景的山水画所选择的题材已突破地域之界,达南北交融,体格已不受一种局限,繁简疏密交互辉映成趣,他已入画道,行于正道。

  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

  那苍茫里的俊秀,那繁复里的简洁,都是画家心灵的映像。

  悟之于心,映之于画。

  江南无言,高原无语,脉脉看着李景手中盛开一幅又一幅画卷……

  

  李景简介:

  李景,江苏南京人,1965年生。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南京工程学院美术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创作基地导师(特聘教授),文化部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山水教研室导师,香港华一国际集团高端艺术家签约画家。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在《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杂志发表。

  《黄河岸边》《陇塬新象》《崮塬寻梦》荣获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冬阳》《塬上春韵》《塬上春早》《胶东大地》《暖阳雪融待春发》入选全国中国画展,《山乡晴雪》入选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展,《重峦叠章》入选南京国际艺术大展,《深山静壑图》荣获江苏省美术作品展银奖,《太行飞云图》荣获韩国大田南京作品联展优秀奖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