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研习临摹名家名作—临摹大师习作教 学法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4844
郑 适,曾 润

  (1.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2.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

  谈研习临摹名家名作
—临摹大师习作教学法

  郑 适1,曾 润2

  (1.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2.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 要]在绘画类专业学习中临摹名作是学习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它不但可以临摹名作的画面布局、造型,且能够去研究该名家的笔法与设色。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创作手法、风格理念的同时适当融入大师的创作背景知识可极大地增强讲授时的趣味性,对学生更为深入地探讨画面内容、含义,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关 键 词]临摹;名家;艺术

  在所有绘画类专业学习中临摹名作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它不但可以临摹名作的画面布局构图、造型,而且能够去研究与学习该名家的笔法、笔触与用色。经过细致的临摹训练,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的各种样式风格与技术手法。

  可见,临摹是学习绘画基础的基础,是向前辈学习技法的最佳方式。大部分人对临摹学习法的认识不是很深刻,在他们看来,临摹作品缺少自己的创作理念,只是将他人的创作机械地照搬一遍,这种类似复印机似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过程是可有可无的,显然意义并不大。事实上,临摹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入深刻细腻的研究与揣摩,尽量设想、体味用原作者的心态与创作时的思路理念去临摹研究,这样往往能够收获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博物馆里经常会出现很多艺术临摹者的身影。在国外,如卢浮宫,接待的游客中就有不少随身带着速写本的,我国的一些艺术院校教育课程中也会有组织学生去博物馆临摹名作的课程。

  在博物馆中呈现的作品多是前人留存下来的极为难得的艺术精品,它带给参观者的视觉与内心情感的震撼是十分强烈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去琢磨前辈艺术家们是在怎样一种环境中打造出如此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的。在暗自称奇的同时,再去临摹这些作品,在这样虔诚的学习心理状态下,临摹者们每看到原作中的一点一画都会细心品味、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技法。

  在临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探索各种绘画表现语言,既要充满想象力地去临摹,领悟世界各国大师不同的绘画语言,又要在临摹过程中用心和笔跟大师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进行交流。法国著名画派——野兽派创始人与代表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以鲜明大胆的用色而闻名。据说这些竟是始自他21岁时的一次意外,正是因为这场意外使他的绘画热情如脱缰野马,用他自己的话解释便是“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从他的作品风格来看,处理手法是非常简练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大装饰艺术”的概念。在临摹他“野兽派时期”作品时我们透过画面仍然能够体会到马蒂斯绘画过程的激情与一些激进思想——即便是晚年,同样拥有年轻时代激进思想的遗留。

  有时,只有去了解大师的生活环境才能深入其作品,感受到画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貌似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现象或所要抒发的真实情感。

  1877年,莫奈绘制了作品《圣拉扎尔火车站》。作品中火车头冒着浓浓的烟雾,它们上飘到火车站建筑玻璃顶端,空中四处弥漫着蓝、紫和橙色的雾障,使人们处在一种模糊状态中。有人觉得这样的场景亦真亦幻,怎么看都不像是客观场景的真实再现,“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于是他们便推断,这极有可能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事实上,在同时代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书中对那个时期英国伦敦的环境作了如此评述:“1895 年11月,浓密的黄色大雾笼罩着伦敦,从福尔摩斯位于贝克街办公室的窗户很难看到对面建筑的轮廓。而他总是乘坐马车或火车出没在11月伦敦的大雾之中”。

  莫奈的成名作《日出·印象》对光、影与色彩的瞬间变化作了极为生动与细致的表现,体现了印象派艺术家心中本无“色”的艺术理念。在他们看来,所谓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过是在那瞬间视觉所感受到的颜色。

  随着时间、光与影的变化,一样的物体会传达给眼睛不一样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光和影微妙的变化到架上绘画颜料的转换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雾气与粉尘是使得颜色实现柔和化过渡的“天然条件”,这一点恰恰成就了和谐与统一的画面整体感觉。莫奈自己也说过——如果伦敦没有雾,将很丑陋。加强对画家生活与绘画创作时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这些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临摹学习者们解读画面含义,了解作品背后隐含着的种种客观与主观内容情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创作手法、风格理念的同时,适当融入这样的创作背景知识可极大地增强讲授时的趣味性,对于学生更为深入地探讨画面内容、含义,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1]刘子裕.谈综合材料绘画教学[J].大众文艺,2013-6.

  [2]曾润.综合与丝网[J].美术观察,2015(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854(2016)02-0070-01

  作者简介:

  郑适,男,湖南省宁远县人,2011年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永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曾润,男,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