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正确评价和对待职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现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2611
胡世友

  (贵阳市白云区职业技术学校,贵州 贵阳 550014)

  ?

  正确评价和对待职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现象

  胡世友

  (贵阳市白云区职业技术学校,贵州 贵阳 550014)

  [摘 要]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双重作用,并对如何正确地评价和对待非正式群体提出了看法。

  [关 键 词]非正式群体现象;成因;作用

  群体理论认为:按照群体的原则和方法的不同,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据一定的章程,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同组织明确承认的群体。非正式的群体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以个人感情、友谊、兴趣或共同的利害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叫非正式关系。

  职业学校是一种具有教育环境的组织群体,其中的学生大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他们具有重友谊、讲仪表、兴趣爱好广泛等特点。这种特定的教育环境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较之普通中学更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些群体,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产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职校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独立人格的逐步形成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职校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些看法的支配下付诸行动,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是父母的“乖孩子”、老师的“顺从者”了。他们对展现自己的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有强烈的愿望。班集体的正常活动不可能满足他们心理上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班级活动中必要的约束、限制,使他们感到不自在、不尽兴等等。因而他们无时不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以期实现自己的价值。如在某校的一次运动会上,有个专业班无一名次,该班几个学生很不服气,决心在下次校运会上为班上挽回“面子”。于是他们每天坚持锻炼。果然在次年运动会他们夺得了长跑一、二名,跳远第二名的好成绩,为班上获得了荣誉。他们因此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也可以说,成了非正式群体。

  (二)需要的互补和情感的转移

  职校学生阅历浅,心理生理尚未发展成熟,往往在情绪上偏激、在理智上片面、在人生态度上幼稚。这些特点导致的心理不平衡,易使他们投入非正式群体的怀抱。有的学生因学习基础差而厌学,因此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白眼”、家长和亲友的埋怨,这些学生聚在一起,互诉心曲,同病相怜,从中得到安慰;有的学生在校内受到欺负,于是向校外寻求“保护”,这种保护作用,使其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与校外的“保护”人结成非正式群体。

  (三)共同的兴趣爱好

  职校学生尽管有毕业后“双向”选择的后顾之忧,但毕竟不像普通中学生那样一心一意地去过“独木桥”。他们的课余活动相对自由些,展示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相对多一些。如爱打扮的女生可以聚在一起研究时装、讨论发型;喜欢某一学科的几个学生可以自发组成兴趣小组。

  (四)相似的性格、背景和地位

  人都是有归宿感的。这种归宿感决定了职校学生因性格相似,脾气相近而组合在一起;有的原因是同乡而彼此帮助乃至袒护,即所谓“亲不亲,故乡人”。在学生中我们经常看到性格内向的学生是一伙,性格外向的学生又是一帮,班上的学优生和学困生彼此很少往来。有的班主任由于工作方法简单,片面地对待学生,好的抬上天,差的一无是处,结果往往使受到表扬或受批评的学生形成截然对立的两个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它对班级管理工作产生的直接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

  (一)积极作用

  一般说来,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或需要与组织一致时,它就会成为组织的一部分,对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能协调关系沟通思想。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学生展示个性,交流思想的场所。我们的思想、言行、情感在正式群体中可能是隐晦的,而在非正式群体中却不加以掩饰,没有心理障碍,从而实现欢乐有人同享,压抑、挫折有人同情、帮助的心理平衡。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乃至隐私,在正式群体中可能是难以解决的,而通过非正式成员的一番朋友式的交谈劝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能及时地为成员排忧解难并满足其需要。群体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某些需要不可能在组织中得到满足,而在非正式群体中却能得以实现,如丰富业余生活、人际关系等。非正式群体成员由于经常相处在一起,对彼此间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能及时察觉,并能以对方接受的方式加以解决。比如突发事件,难以启齿的一些困难等。

  3.对群体成员有控制作用。非正式群体有很强的凝聚力,成员的组合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彼此在心理上相容,情感上信赖。每一成员在其中都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尤其是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更能起到控制其他成员的作用,这些都是正式群体想办而又难以办到的。

  (二)消极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或需要与组织发生冲突时,就会成为实现组织目标的障碍,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

  1.会产生抵触情绪。当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某些需要得不到组织的满足或受到组织领导批评责难时,该成员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极易引起群体其他成员对该成员的同情或抱不平。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该群体对组织和领导的不满抵触乃至行动上的对抗。

  2.易滋长自由化思想,产生小团体主义。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自发自愿的,它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规范。由此决定其结构是松散的,其活动是按群体成员自身的方式进行的,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是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必然产生干扰和障碍。由于非正式群体是建立在成员爱好、利益、情感的一致性的基础上,因而彼此间关系密切,情感融洽,这势必减少或降低成员与组织的联系程度,久而久之成员就会疏远组织乃至在思想上脱离组织,形成团伙,影响团结。

三、要正确地评价和对待非正式群体

由于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不占主导地位,在学校往往被忽视或得不到正确对待,有的简单地将其一律看成是不正当的“粘团伙”,拉帮结派,有损团结而予以限制或取缔;有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采取回避或放纵的态度。这些都不利于成员的团结和组织的巩固发展。其结果既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又不能限制其消极作用,一方面给做学生思想工作设置了障碍,另一方面又给组织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困难。所以学校组织领导必须对非正式群体予以高度重视,正确地评价和对待非正式群体。

  (一)加强沟通,联络感情

  一般组织中的成员,往往又是各种非正式群体中的一员。组织领导能否处理好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是搞好人际关系,巩固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组织领导,对组织非正式群体的多少、能量大小、产生的背量、结合的基础、成员的构成、核心人物、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同非正式群体的联系与沟通。比如,有意识地参加非正式群体的一些有益的活动,并予以肯定鼓励,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等。通过这些活动,联络感情,得到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认同,有了感情基础,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二)利用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

  美国著名管理学专家蓝斯登在《有效的经理》一书中指出:如果蔑视某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有可能暗中扯你的后腿和中伤你,使你推行的方案遭到失败”。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是由于个人的能力、威望、品质、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对群体成员能产生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这种人应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其正向作用,所以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加一些组织活动,还可以让其在组织中担任某些职务并赋予一定的责权 。

  (三)用核心人物带动其他成员

  重用核心人物,使其能力得到尽可能地发挥,通过他们去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组织的巩固和稳定,又可以协调群体间、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从而使群体效率得到提高,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反之,会增加非正式群体成员对组织的不满抵触,甚至对立,结果非但不能有效地发挥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作用,反而会将更多的成员推向组织的对立面,从而助长了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四)掌握非正式的形式时机,尽可能地减少形成率。

  群体动能理论认为:群体动力来自于群体成员对目标的认同。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越多,组织间的碰撞机会越多,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的反作用力就越大,组织前进的动力就越小。组织协调这些关系,消除因碰撞造成的反作用力又要花去大量精力。因而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限制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率。比如评优、表彰、奖惩这些环节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有时还表现出活跃的态势。组织应不失时机地对与组织目标相近的群体予以鼓励并支持其形成,创造条件,扩大其核心人物在组织中的影响。对中间状态的群体,宜采取引导、督促的方法使其向组织靠拢。对起消极或破坏作用的群体,经劝导无效时,必须果断地制止其形成或采取措施予以分化瓦解,必要时可采用行政的强制手段。

  总之,职业学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只有正确地对待,认真地研究,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破坏作用,才能确保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喻莉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陈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854(2016)02-0030-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