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舒巷城文学作品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以《太阳下山了》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3759
张佳丽

  ?

  从舒巷城文学作品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
—以《太阳下山了》为例

  张佳丽

  [摘 要]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太阳下山了》中,作者舒巷城将目光聚焦于香港社会底层民众,描绘了香港底层社会的众生相,表现了乡土社会在城市文明冲击下的动荡。

  [关 键 词]舒巷城文学作品;中与西;传统与现代

  舒巷城是香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本土作家,在英文书院读书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抗战时他一度颠沛流离在大后方,辗转上海、南京、东北、北平、天津等地。1948年回香港经商,业余从事写作,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和评论,是很有影响的地道香港作家。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港人的存在状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香港开始从一个小渔村转变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且发展的速度令人惊讶。在那个时候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香港被描述成为一个悲情的城市:工商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物化原则,以及时代的风暴,将港人逼入了种种两难的境界。现实的困顿、生活的漂泊、精神的沉沦……形成了五六十年代香港小说独有的悲情。

  舒巷城的文学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鲤鱼门的雾》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雪》,朴实无华的文字如影像般记录着当时香港社会底层民众的“淳朴与悲哀”。舒巷城从“乡土香港”的风俗与景象入手,书写着对香港的真实体验,折射出香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面相,构筑了一个完整的香港本土世界。

  《太阳下山了》是舒巷城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他将目光聚焦于香港社会底层,描绘了香港底层社会的众生相,表现了乡土社会在城市文明冲击下的动荡。弃儿林江生父原是一个海员,出海后杳无音讯,生母不堪困苦抛下他独自走了。穷教师何通收养了他,却在不久后死于肺病。养母梁玉银带着他再婚,后父林成富亦死于车轮之下。林江每天流浪于贫苦的香港街头,受尽讥笑与凌辱。而正直却穷困的作家张凡带着失恋的痛苦来到泰南街,他用书本打开了林江的心扉,林江从此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于是,挺起腰杆和母亲弟弟在雾茫茫的人间结伴而行……小说中穿插着各种地方人物故事,包括筲箕湾内泰南街的生活场面、世态人情甚至当时的经济商业竞争等,再现了那个时代下香港城市文明的渐进过程。

一、穷街陋巷与都市的二元对照

20世纪50年代是香港新旧文明、新旧经济、新旧思想融合与渗透的开始。在《太阳下山了》中,泰南街充满了俗世味道:“泰南街的屋宇楼高三层,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三十年前泰南街是曾经以它的新式的建筑物在西湾河区称雄过一时的。”这里,有“赤着胸膛饱满的上身在拳打脚踢”表演少林拳卖膏药的余广东,有手里拿着个铁罐子、连收钱都像“艺术插曲”的说书人张七皮,有坐在矮凳子上乘凉、一边扇着葵扇一边谈论家长里短的妇人们,还有那鸣笛的船坞、“白鸽笼”式的家里婴孩们吵吵闹闹哭哭啼啼、外面麻将台的嘈嘈杂杂……在舒巷城眼里,这些穷街陋巷是还没有受到现代商业都市文明侵蚀的“原乡”,依然保持着“平民埠头”的生活习俗,代表了美好的家园,散布在城市中,是香港这座城市的底色。穷街陋巷固然是穷,却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充满“香港风情”,淳朴、温情。而急剧被物化的都市社会则虚伪又冷漠,两两相照,形成强烈对比。

  小说中,“原乡”与都市不同的生存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得到集中的体现:弃儿林江在这贫民的“原乡”得到了另类的教育,他听说书人张七皮讲水浒,在正直的作家张凡那里受到文学的启蒙,目睹感受下层民众的友爱精神,这些成长与生存经历,铸就了他正直、善良、自我奋发的人生品质;反观林江的养父林成富,是一个典型的被都市化进程所腐蚀的人物形象。一心做着老板梦的他,在自己的小鞋店关门之后,不肯面对现实,赌钱、酗酒,被内心的欲望所支配,陷入不能自拔的金钱焦虑之中,迷失本性,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二战结束后初期的香港,大量赤贫的人没有工作,各方面的资源也十分困乏。到1950年中期,香港人口激增至220万。1956年,香港成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人口的高密度与经济的飞速发展,都迫使都市的急速扩张,香港民众不得不面临着住房严重短缺、劳工生活困苦、物价急剧上涨等困境,市民生活充满不安定感。泰南街这些穷街陋巷,也只是当时社会底层的一个缩影。

二、传统的贸易转口港向制造业中心转变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转口贸易骤然受到影响,经济开始大衰退。此时,一批从上海移居香港的实业家,带着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来港投资,在航运、纺织、地产、娱乐等一系列重要行业抢做“开荒牛”。

  《太阳下山了》里,也已经出现了当时香港社会商业竞争等现象,“无论林成富怎么精明能干,他也敌不过他不利的时势。”“上、中环有的是‘价格相宜’的出名的皮鞋店;况且皮鞋店用种种方法竞争得很厉害呢。”“专卖绢面唐鞋的店铺因不敌西式鞋店的竞争,以水上人为主要客户的‘本土经济’终于结业。”从小说中不难看出,这批上海南下的实业家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当时正衰退的香港经济,拉开了香港华资经济迅速发展的序幕,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香港本土经济生存举步维艰。

  据统计,这批“上海大亨”以各种形式带入香港的资金高达5亿多美元。在他们的介入和积极推行下,香港华资经济迅速趋向工业化,香港也从传统的贸易转口港蜕变为远东出口加工中心和工商并重的城市。从1950年到1970年间,香港的工厂数量从1478间增加到16507间,工人从8万人增加到55万人。

三、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交融争斗的文化场域

尽管香港百年的殖民历史,使香港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却始终没能撼动中国传统文化在香港的根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西文化在香港的融合争斗更为显著。内地难民大批移港,一度使香港当时的华人比例高达97%,这些内地移民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被带入香港,加剧了当时香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吸收和扬弃,香港成为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场域。

  在《太阳下山了》中,说书人张七皮将《水浒传》讲得有声有色,引起众多听书人的追捧,林江更是在张凡那里一口气将《水浒传》看完,他在李荣宽那读的《江湖奇侠》《七侠五义》都是传统的中国文学;小说中对春节的景象,也体现出了港人中式的年俗:“西湾河的主妇忙着买鸡买鸭”“街市显得格外热闹。大街上那几家卖汽水、饼干或者别的什么的小店子,这时为了应市,也临时加设个卖年糕、糖环、糖莲子、糖椰子之类的摊子了。卖‘挥春’也是一种应景的生意。”“‘挥春’档前,那一张张挂在绳子上、墙头上有着‘新春大吉’‘货如轮转’‘如意吉祥’‘和气生财’‘龙马精神’等等字样的红纸在挟着冷意的微风里飘呀飘的。”孩子们还有新年“利是”收……从这些都不难看出,香港的文化根基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

  香港这个城市的多元与多变,身份复杂、形象多面。实在不是一个故事可以道尽她的“华美与悲哀”。作为地道的本土作家,舒巷城的作品不只记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这一城市面貌,更写出了当时年代下香港城市的新旧交替,对诸种现象有认同也有反思和批评,以都市变迁作为人物情志变换的象征,留下无穷想象。他对当时香港绚丽与阴暗的一面烂熟于心,除了《太阳下山了》,在他的其他作品,如小说《巴黎两岸》、诗集《都市诗钞》中,也都书写了当时香港的都市面貌。他常以民间价值为参照,对香港的广告、大厦、赛马、噪声、旅游景点等各种都市现象进行抨击,对城市急速异化、扭曲、媚外的新兴作风表示愤怒,他以冷峻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剖析了当时香港社会贫富不均、物欲横流、拥挤污秽和人际关系的冷淡隔膜,以及都市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和大自然的瓦解与破坏。

  百年时光弹指之间。如今,当我们走在香港的街头,为这个商业性、都市性、多元开放性等气质融混的香港沉醉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舒巷城这个地道的香港本土作家,不要忘了他曾为我们展示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城市,一个新旧交替的香港,一个黑白对立的两级世界。

  参考文献:

  [1]舒巷城.港岛大街的背后[M].花城出版社,1984.

  [2] 蔡益怀.想象香港的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3]刘登翰.香港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陈平原,陈国球 ,王德威.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854(2016)02-0026-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