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空白之美与美之残缺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家名作 热度: 14246
余林颖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631)

  ?

  空白之美与美之残缺

  余林颖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从艺术的角度,以《诗经》之《蒹葭》为例,谈了经典作品的空白之美与美之残缺。

  [关 键 词]经典;空白之美;美之残缺

  经典,是值得玩味的,而又最容易失其原味。正如历史的源头不可窥探,诗的滥觞,窃以为亦是难寻的。我们的古中国,定然不是在《诗三百》的年代才有了“诗的精神”,但《诗三百》却是存有温度的最古老的纯诗性的文字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凭借她去感知古老诗歌的魂灵。只是,这期间,《诗三百》已是文人案头供奉的典籍,而她的原貌应是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庶民俗子手中的歌册。

  旧时文人读《诗经》,多循考据训诂之套路。而《国风》一直以来又为研究之要。因此,转换视角,读此篇《蒹葭》,仅从文字艺术上阐述,并结合古今贤者对《蒹葭》题旨的看法,谈谈我之所“见”。

  《蒹葭》一诗以其留白的艺术技巧,呈现、成全了文字联想上的“空白之美”。那第一位唱出“所谓伊人”的歌者选择了“留白”,他把此歌唱予他的“伊人”,而把传唱的机会留给了众人,有不同诉求的人皆可唱予自己心中的“伊人”听。因此,古人读《蒹葭》,有如今人读朦胧诗,大费揣摩主旨之苦心,但又不觉间沉迷于此般朦胧的表意、“空白之美”中。

  《蒹葭》诗中“所谓伊人”一句,不明指其人,而产生了艺术留白的效果,让读者自圆其说,并在诗中寻求能与自身情感共鸣的那根弦。这是“空”的,也是中国众多古典艺术所追求的“空灵之美”所在。而朱子又首开在题旨阐释上的留白,曰:“言秋水方盛之时, 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 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因此,他在《诗集传》也并无确切说法,留以空白。

  但倘若让我也来对“伊人”做一个形象定性,我想,谓其为“美”是最合适的。“讽刺说”者,可谓其追求的是“仁政”,此为政治之“美”;“求贤说”者,可谓其追求的是人才,此为才华德行之“美”;“爱情说”者,可谓其追求的是“爱人”,此为情感之“美”。故又可以说,“美”即心之所向。在一片白露寒凉、蒹葭苍茫的天地间寻求“心之所向”,而终不能得之的况味,加之“美”的渲染与朦胧,全诗除却“凄”,便是“美”了。

  然而,读《蒹葭》,除却对“空白之美”的体验,亦有遗憾,我们(周朝以后的我们)对《蒹葭》之美的保留是有遗漏的,我谓之“美之残缺”。

  《蒹葭》美之残缺,主要在于对诗歌风格原貌的保留上。于文字层面,音韵的变迁,已使我们无法在吟诵时体味完整契合的韵律之美。而最令人惋惜的,则应是音乐的丧失。而这些,皆影响了人们对《蒹葭》风格的理解。其中,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的说法具有代表性:“此诗在《秦风》之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门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倏然自异者矣。”其“风格差异之大”,以至于有人提出,《蒹葭》一诗风格婉约,疑为“二南之作”误归于《秦风》。

  我们回到原诗,可见得“蒹葭”“白露”以及“水”等意象充盈全诗的框架,反复出现。“蒹葭”即芦苇(或与芦苇相似的植物),枝秆纤细,起风时,随风摇曳,自有一番柔弱、惹人怜惜之态;又有白露,以物象透发秋日的寒凉;再有“水”的意象晕染。此等婉约细腻,似乎确是南方的景致。而秦地大致处于今之甘肃东部和陕西地区,地处西北,是一个粗犷之风的所在,因此多为豪放之乐,如《终南》《无衣》等。所以,可以说《蒹葭》之风格与《秦风》应有之风格是不相符的,这或许为“倏然自异”之作,或为“误归”之作。这是许多学者的看法,亦是我曾经的想法。但我的想法因一首民歌改变。

  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名为《鸿雁》。这蒙古草原上的歌声唱着这样的词:“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秋日”“江水”“芦苇”与《蒹葭》意象几乎完全一致。将这些在《蒹葭》中引起文人疑虑的意象放置回一首活生生的民歌中,经西北草原上特有的沧桑粗犷的歌声演绎,这些物象与西北的风格暗合,展现的已尽是西北的狂野:旷野之上,临水的岸边,大片的芦苇在风摆,穗子上沾了前夜的秋露,久久未干……辽阔,是这幅画面的主题。

  由此,我想,正是因为音乐的缺失,而使《蒹葭》所展现的风格原貌没能保存下来,从而使后代文人“望文生义”,产生质疑。倘使音乐还在,或许我们还能从“宫商角徵羽”的选调中感知,这一首《蒹葭》是为国君昏庸而歌,为政途失意而歌,还是为爱情受挫而歌,或甚至是为了某种哲学及人生之感悟而歌。

  闻一多先生也曾经由《楚辞》发出类似感慨:“(楚辞时代的人同今天的人虽然同是欣赏艺术)所差的是,他们是在祭坛前观剧——一种雏形的歌舞剧,我们则只能从纸上欣赏剧中的歌词罢了。”《蒹葭》与《诗经》其他诗篇一样,缺失了音乐之美,而我们,读《诗经》的人,则失去了对《诗经》之美更为全面的领悟,失去了对其原味的品味,这是遗憾所在。但转念想想,又恰是这样一种“美之残缺”,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更为彻底的“空白之美”。

  《蒹葭》之“中”,是诗人一个人的悲伤,而《蒹葭》之“外”,是一代代读者在其“留白”的空隙中阐发的自我内心。空白产生美,而时间的距离,使美残缺,日后的读者应该会继续着这样的感慨。

  参考文献:

  刘铭薇.空白的艺术之美[J].大众文艺,2010(16).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854(2016)02-0024-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